「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漢頒發

2020-12-26 騰訊網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

12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行

本次大會落戶武漢

旨在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

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致以崇高敬意

從「一鳴驚人」到「享譽國際」

在推動生命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一直在砥礪奮進

被譽為「中國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由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隆重召開。

十三位科學家分獲三大獎項

12月20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隆重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摘得「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三項大獎。

Robert C. Gallo院士講述獲獎感受。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加羅博士(Robert C. Gallo)獲「國際合作獎」。

他是傑出科學家,在傳染病、腫瘤等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開創性研究成果,不僅開拓了人類對於病毒學和免疫學的認識,還極大地推動了病毒感染及癌症的診斷和防治領域的發展,同時也為推動中美科研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冠華院士、高福院士上臺,為「中源協和生命醫學成就獎」的兩位獲獎者頒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獲「成就獎」。

過去30年,田志剛院士在免疫治療與NK細胞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發現。王擁軍教授則長期致力於腦血管病的臨床診療和科學研究,首創腦血管病治療的CHANCE新方法,突破了國際指南禁區,成為此類腦血管病治療的國際最高標準。

10位青年科學家榮獲創新突破獎。

10位「創新突破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畢玉海、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郭國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江南大學教授馬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石磊、復旦大學教授王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肖俊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研究員嚴傑、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平,他們因各自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創新成果而獲獎。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創始於2016年9月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旨在獎勵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國內外傑出科學家、學者及有潛力的青年人才。

青年科學家成為主角,可以說是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最大的特點之一。據統計,截至目前,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已經成功舉辦五屆,共計66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貢獻獲獎,其中有50位青年學者,他們是我國生命醫學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中國生命醫學蓬勃發展的希望。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第二屆獲獎者程功研究員,本屆「創新突破獎」的10位獲獎者,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上臺,共同啟動「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

12月20日,由這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正式啟動。未來將形成行業青年科學家資源中心,建立生命醫學創新人才網絡,廣泛挖掘合作機會,切實助力科研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貢獻,惠及更多人的健康。

院士專家共論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包括幹細胞技術在內的生命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突顯出了生命醫學技術進步與產業創新對增進民眾福祉的重要意義。

本屆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王福生、劉以訓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等多位院士和專家齊聚一堂,結合先進抗疫技術成果與當前疫情防控最新情況,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一起用科學的力量推動生命科學創新與發展。

本屆大會,還舉辦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和高端主題沙龍。專家院士聯合青年科學家,圍繞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究竟會走向何方等前沿熱點話題和先鋒科技研究成果等展開討論。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融媒體記者:李小雪 胡嵐濤

部分來源:長江日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15個常見問題:哪一次受批評最多?
    在諾貝爾獎官網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秘書格蘭•K•漢松(Göran K. Hansson),解答了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15個常見問題。1、你們如何進行新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獎人的挑選工作?我們邀請來自全世界的專家為諾貝爾獎推薦候選人。他們包括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世界各地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研究院所成員等。今年,我們任命了380多人來進行這一推薦。2、誰來選出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其他獎項將花落誰家?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近10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大盤點
    要聞 近10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大盤點! 2020年10月5日 18:50:04 智通財經網本文來源於「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由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整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並被普遍認為是這個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之一。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C肝病毒發現者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重磅解讀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C肝病毒發現者獲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揭開生物節律的奧秘: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新聞—科學網
    其中,因為涉及到「生物節律」這個人們熟悉又困惑的現象,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格外受到關注。 人體生物三節律初探因由 生物節律、生物時鐘、生物周期等有一個相似或相同的涵義,即生物甚至自然萬物的行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在運行。春去秋來,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夜去晝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節律。
  • 開拓癌症貧血新療法 3名科學家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名分別來自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塞門薩、拉特克利夫和凱林憑研究細胞缺氧反應的機制,揭開氧氣對細胞活動的具體影響,成為治療癌症、貧血等多種疾病的新希望,共同奪得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數百萬...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10月5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美國)、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 《生理科學史話》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系列之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一):格蒂·特蕾莎·科裡
    在自然科學獎項中這一比例更低,物理獎得主只有2人,僅佔區區的1.0%(2/207);化學獎得主4人,佔比略高,為2.2%(4/178);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19年的118年間,除了因戰爭或其他原因中斷(1915年至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2年)未頒獎外,共頒發110次,共有219位醫學研究人員獲獎,其中女性得主有12人,比例為5.5%(12/219)
  • 關注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身體「時鐘」攜帶的秘密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基因突變帶來作息異常  「這項成果回答了生物體最基本的問題,實至名歸。」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生物節律分會會長、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接到記者電話時難掩激動:「從人類、動物、植物到細菌,幾乎所有生物體都有生物鐘,它影響著血壓、血糖、睡眠、新陳代謝等各種生理過程和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生物鐘控制著10%~43%的基因表達。」  徐瓔2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從事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在研究一種『早睡早起』的基因。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應用 之 低氧訓練對身體機能影響的益處
    一、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
  • 2020諾貝爾醫學獎揭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經典名句,一生至少讀...
    諾貝爾獎官網2020 年 10 月 5 日,202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202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 10 月 5 日下午 5 點 30 分公布,今年的獲獎者是 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以及 Charles M. Rice 三位科學家。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健康忠告
    Young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 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晝夜變換的。 簡而言之,他們研究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細胞如何感測和適應氧氣供應
    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的舉行的諾貝爾大會上決定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同授予小威廉·G·凱林,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和格雷格·L·塞門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Animals needoxygen for the conversion of food into useful energy.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我們去諾貝爾獎的官方網站上看下就知道了,諾貝爾六大獎項分別是:The Nobel Peace Prize 諾貝爾和平獎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諾貝爾文學獎TheNobel Prize in physics 諾貝爾物理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諾貝爾化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 生物鐘的研究、功能和機理——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Young)因發現調節生物日節律行為的基因並闡明其作用原理獲得了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項工作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基本生命現象的分子機理,對了解生命的運行原理以及生命在演化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治療由於生物鐘失常而導致的人類疾病和開發調控生物鐘元件的藥物奠定了基礎。
  • 聖耳波楊新式療愈採耳:建立在兩項諾貝爾醫學獎上的全新健康服務
    掏耳朵,在中國有著1700年的歷史,盛行於巴蜀,到了明代成為宮廷貴胄們的專屬享樂項目。2003年,一個叫楊波的年輕人將傳統掏耳朵手藝從耳道清潔、簡單止癢的功能發展成為一個集身心靈療愈於一體的健康項目,並根據煤礦開採的思路將這個項目命名成"採耳"。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會是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宣布預示著諾貝爾獎季的正式到來,瞬間晝夜節律成為多家媒體頭天,評述者和解析者眾多,這裡不在贅述。那麼,明天的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呢?相對於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更不按照常理出牌,預測難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