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
同濟大學化學碩士
一心一意掙罐頭的貓奴
試驗臺和化妝檯上的瓶瓶罐罐愛好者
本文由Symrise(德之馨)公司梅鶴祥先生審核。
關於護膚成分的搭配,前面我們討論了「ACB3」(理論篇、實踐篇)。留言板有小夥伴問:感覺「VE」存在感不強啊,為啥沒有提到它呢?
其實維生素E很重要。在人體細胞自帶的抗氧化系統中,維生素E可是獨佔「三大環」之一——不僅是「獨當一面」,而且在抗氧化的戰場上它還是「先鋒」,對抗「自由基」,維生素E首當其衝。
▲人體抗氧化循環圖示
在產品配方表中,維生素E被稱為「生育酚」。維生素E其實是個家族,同系中抗氧化活性最強的是「α-生育酚」,本文為了簡潔,就統一叫「維生素E」,不做區分啦~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均勻鋪展在皮膚表面,除了起到保溼和阻擋一些有害顆粒物的作用,還能抵禦紫外線導致的活性氧ROS。
▲皮脂簡化示意圖
圖片來自:baidu.com
但皮脂的抵抗能力有限,一旦紫外線太多,一些本身充當「衛士」的成分(比如角鯊烯),就會被「過氧化」——你可以把「過氧化」理解為「黑化」:好好的「衛士」,被紫外線「策反」,變成了破壞分子。
紫外線誘導的皮膚組織損傷,一個重要機制就是脂質過氧化——紫外線通過「策反」皮膚內部的一些「脂質」(比如角鯊烯),能夠迅速打入皮膚內部,造成極壞的影響,比如「炎症」、「角化過度」——和「痘痘」或者「刺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抗氧化還分季節?夏季最好的可能不是純VC)。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像【維生素E】這樣的油溶性的抗氧化劑就至關重要了。
(我知道這張圖很煩,但是它太重要了,不得不反覆講,重點講。)
讓我們盯著【維生素E】:紫外線搞出來「自由基」,開始「策反」皮脂(比如【角鯊烯】)。
說時遲那時快,油溶性的【維生素E】奮不顧身地衝了過來,把「自由基」給「吸收」了。
當然【維生素E】抱著這個呲呲作響的「炸彈」,肯定也不舒服。你再看【維生素C】,這時候它會跑過來把這個「炸彈」給接手過去。
一路擊鼓傳花,再轉給【穀胱甘肽】,最後再由「酶」來拆掉這個「炸彈」的引信。
既然【維生素E】能夠溶解在油裡面,也主要拆的是「油」裡面的「自由基」炸彈,那麼它的工作單位,就主是「皮脂腺」——皮膚分泌油脂的地方。
為了補充這裡的【維生素E】,能不能通過「食補」呢?
針對口服VE對皮膚的影響,已經有研究人員做過實驗了。24位志願者,分組每天補充400mg的2種VE口服劑,於0、12時,1、2、3、7、14、21天,分別對空腹血液、面部皮脂和前臂皮脂(皮脂腺低密度部位)進行取樣,再使用儀器檢測VE含量。結果顯示,在前14天內,面部皮脂的VE含量並沒有出現大幅增加的跡象,但第21天,數值大幅上升。(血液生育酚含量從內服開始的第1天就出現了大幅增加,前臂皮脂中的VE含量在整個檢測期間都保持平穩,沒有出現大幅上升的情況,這裡就不放詳細數據啦)數據來自: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All-Rac- and RRR-α-Tocopherol Increases Vitamin E Levels in Human Sebum after a Latency Period of 14–21 Days
也就是說,需要堅持不懈(不能停),持續補充2周以上,皮脂中的VE含量才會上升。
另外,千萬不能過量口服,因為VE攝入太多,是有害的。
內容來源:《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第 4 部分: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種種原因的確需要「藥補」的,醫生或者營養師建議口服, 那就吃一吃。平常靠食物補充就可。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有植物油和堅果類。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均衡飲食就夠了,從護膚的角度出發,直接外塗VE要有效得多。
首先,不推薦把口服的VE膠囊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口服膠囊裡除了VE,還有不少油脂,對於油皮和敏感皮來說,可能會造成刺激。畢竟食品、藥品不是護膚品,它們不是從護膚的角度來設計的 ,想要用VE來抗氧化,其實可選擇的護膚品有很多。
其次,從前面的機理分析來看,最好VC和VE組合使用。所以在護膚品中,這兩個成分常常一起出現。
也有VC衍生物+VE的組合。
所以,在大叔的「早C晚A,B3常備」的思路中,其實【維生素E】是作為【維生素C】的輔助部隊,也可以被歸類到「大C」的範圍之內。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某款產品抗氧化能力很強?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可以來今天的留言板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