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讓生活更加豐富,生命更加豐盈的三個方法

2020-12-23 心理諮詢師宋研

不管你正在經歷的是平淡還是痛苦,你都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

作為普通人,當我們實現自己的期待時,很容易開心一段時間,接著很快就進入下一個期待,事情一件一件經歷著,期待一個一個實現著,可是如果被問到:你幸福嗎?很有可能會一臉茫然。

而其實這些就是絕大部分人所經歷的日常,或許你體驗不到幸福與否、意義何在?但這一樁樁一件件對我們的生活都意義重大。

不管是那些平淡無奇的瑣碎事件,還是一些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於我們的生命都是意義非凡。

當然,在我們身處困境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困境,如果超出能力之外,苦難成為必然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賦予苦難以意義。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活出什麼的意義》是如何解讀苦難相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我將從「經歷集中有生活後的狀態」「苦難對於我們的人生意義」以及「過有意義生活的三個關鍵點是什麼」等三個方面來展開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維克多E弗蘭克爾是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和精神病學教授,心理學教授,他創立的「意義療法」被成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這本書出版後,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書籍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本人,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燒到奧的利的時候,弗蘭克爾一家人被列入納粹的黑名單,本有機會去美國的弗蘭克爾,選擇和家人一起被關進了集中有。

最後,全家人只有他和妹妹活著從集中營走出來,其他人都永遠留在了那裡。

《活出生命的意義》主要內容

《活出生命的意義》珍藏版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從一個體驗者的角度總結了進入集中營這樣的人間地獄後,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當載他們的火車停在奧斯維辛的時候,所有犯人都被命運扔進了恐懼裡。第一次面對殘酷的被選擇時,作者成為活下來的10%,因為看起來他相對來說比較健康,能幹活。

當他問有經驗的犯人,剛才被分到另一組的犯人去哪裡的時候,對方指著不遠處的煙囪說:你可以從那裡找到他們。

接下來的生活是實際意義上的「非人般地對待」,經歷了內心無比恐懼之後,慢慢進入到麻木的狀態,從心理意義上,這種麻木是種自我保護,保護自己不被恐懼、憤怒、屈辱打敗。

保護自己不被任何一種攻擊摧毀。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保護自己和他人性命這一件事上來。

這樣的麻木和冷漠最後被「獲得自由」慢慢地轉化,當辛存者走出集中營的時候,他們還是感覺自己並不屬於這自由的世界,有同伴問:今天你高興麼?另一個同伴的回答卻是:說實話,不。

經歷了強烈的恐懼和冷漠後的犯人,已經暫時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被釋放了,就自由了,也不再需要心理撫慰了,之前所有的心理問題也都是身處的困境所造成的,現在環境改變了,自然沒有問題了,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臨著某種危險,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

集中營

一、 經歷苦難後的狀態,集中營倖存人員的不同反應

第一種:所有受過的苦成為他們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被體罰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后會自然地認為體罰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當我們深信不疑地在一個我們無力改變的環境裡呆久了,會認為世界就是按這樣的規律運轉的。當成為可以實施體罰的人,就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能夠幸運地從集中營走出來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 ,他們中的一部分,會從一個被壓迫者變成壓迫者,痛苦經歷變成他們欺凌別人的理由。

「我一旦能夠回家,這隻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跡,我就把它鋸掉。」

這是作者在獄中的好朋友說的原話。並不是壞人,但很容易用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善惡很大部分是環境的塑造。研究表明:從小遭受父母體罰,或者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擊性行為。

重獲自由的人,認為自由是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權利,哪怕利用這個權利傷害別人,是三分之一集中營辛存者的反應。

如果給予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可以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也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自由。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婦女和兒童

第二種:從希望跌入到絕望當我們拼盡全力去實現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會讓我們產生一個錯覺:實現了目標,人生就是巔峰。比如考大學,這件事是多少莘莘學子的終極的崇高目標?

可是一旦考上大學,很多人又很快從希望跌入失望,因為大學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習地方。如果不是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入學一個月新鮮感過後,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這是因為之前對大學生活期望值過高而導致的失望,感受域限越高,越難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從而更多的體驗是失望。

這個原理體現在集中營倖存者身上,就是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在存活率只有二十八分之一的集中營,自己何其幸運地走了出來,當初在夢裡一次次夢到這樣的場景:重獲自由了,可以和愛人家人重聚了,可以和回到以前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中了。

可是當奔赴魂牽夢縈的家鄉,摁響了故居的門鈴,卻發現那個該開門的人沒有出現,而且永遠不會出現了。

很多時候擊垮我們的不是所經歷的苦難,而是在經歷苦難時與我們同行的希望被證實是虛無。這種幻滅感足以徹底摧毀一個人精神世界。

一條從集中營通往家鄉的路,可是盡頭依舊是絕望

第三種:賦予苦難以意義當所經歷的苦難成為過往,然而,你所經歷的,誰也拿不走。

當身體的苦痛,精神的折磨降臨在我們的頭上,我們難以忍受的這些苦難的意義或許是它正在換取我們最愛的人的平安幸福。也或許它正在塑造我們的堅強毅力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經受那麼多苦難過後,會不再畏懼,這種體驗及其美妙。

經歷苦難後,會成為真正強大的人,允許一切的可能性發生,可以靈活得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這就是苦難的意義,塑造了強大的人。

苦難之上的綠色生機

二、苦難對於我們的意義

(一)每個人都有做選擇的自由人類無疑是完全地、不可避免地受制於環境,但人依舊有自己的精神自由。

集中營的生活經驗也表明:人有可能選擇自己的行為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獨立。

即便在集中營這樣對殘暴行為習以為常的地方,也有人會選擇善良,選擇幫助身邊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在理解自己的「錯誤」行為時,會說那是「誰」逼的,我並不想那樣的。

雯雯的婚姻關係難以為繼,像極了小說中的描述:夫妻白手起家,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飛黃騰達,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拋妻棄子。雯雯無奈,既不甘心離婚,也沒能力經驗好婚姻,所有的憤怒和怨恨都拋到孩子身上。

而實際上在婚姻裡,遭受背叛並不是選擇「不好好對待自己」「不好好養育孩子」的原因,而只是她選擇了這樣做而已。

人們可以決定自己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一個「逃入病中」的病理概念,意思是為了逃避或減輕有內心衝突所引起的緊張而縣露出一些症狀的現象。引用到心理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

為了不承擔成長的責任,而將現下的處境歸因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才迫不得已地做了什麼……

和雯雯相同處境的人也並不會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還有很多人因此開始了嶄新的生活,我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選擇和丈夫離婚後,小雲開始學習家庭教育,結識一大幫寶媽,開小飯桌,兼做家庭教育的課堂,辦讀書會,不到一年自己的小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兒子也健康成長。

植根泥土,沐浴陽光

可見,不管外界環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打擊,我們依舊有選擇如何走下一步的自由意志。

每天都需要做選擇,是決定屈從於環境成為環境的附屬,拋棄尊嚴和自由變成標準的囚徒還是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

(二)苦難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提問。

弗洛伊德強調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阿德勒強調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卓越;而這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結合他自己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理解,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對苦難的解讀。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一位失去愛人的老先生找到弗蘭克爾說自己的妻子離開人世兩年了,這兩年他因為思戀亡妻,一個人孤單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是太痛苦了。希望弗蘭克爾可以給予他幫助。

弗蘭克爾問:如果兩年前,是你離開這個世界,你認為你的妻子會承受什麼呢?

老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那她一定也非常痛苦。

弗蘭克爾接著說:你現在痛苦的意義就是讓你的妻子不再承受這些痛苦啊。

老人默然離開……

尼採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不管看起來多麼艱難困苦,只要內心還有責任,還有使命沒有完成,就會拼盡全力活下去。

黑暗的房間有一扇窗透過陽光

我有一位四嬸,她年輕的時候家徒四壁,後來四叔叔因一次意外溺水而亡,四嬸帶著我的三個堂哥生活,身材較小的她經常幹活到很晚回家,三個孩子,因為體質差,經常輪番生病,即便如此四嬸還是不顧其他親人的反對,堅持讓三個孩子都讀書……

四嬸回憶起當年的種種不如意,還能笑談當年的窘迫,她常說的一句話:生活哪有事事如意,再不順心我也要把孩子們撫養成材。

我想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對於苦難的理解了。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所謂的苦難都不會成為過有意義生活的絆腳石。

三、 過有意義生活的三個要點

(一)做到:工作,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工作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內容會有所不同,但是從工作中每個人收穫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

投入的工作

① 工作可以實現目標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在了解很多人即便物質條件豐富,工作光鮮,可還是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時常過著內心和外在相衝突的生活,我會希望如果我們絕大部分人可以知道心理學可以幫助個人成長,實現內外統一,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看過很多孩子因為家庭養育的不恰當而產生抑鬱、多動從而導致不能正常上學,父母有再多的愛也沒有能力正確幫到孩子。我希望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學習一些養育的知識,和孩子一起更好的成長。

所以在傳播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這條路上,我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離目標每走進一步,我都會感覺生活多一份美好。

②工作可以體現自身價值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是和這個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個人的成長,除了早期父母給予我們的心理營養,慢慢長大後,還會需要從社會上汲取更多知識和體驗,當有一天我們的行為,可以給這個社會帶來功用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時候了。

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社會發生了那麼一點點變化。

奔跑

③工作過程可以實現福流

很多人會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考大學,找好工作,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就成了實現目標的手段。

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把這些古語應用到「只有不怕學習的痛苦,才能達到某個我們希望的目標」的話。那就意味著,學習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而人的本能向來都是趨利避害的。

而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鑽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因為又多懂一些知識而欣喜,多一些進步而激動,或者就是因為學習本身的狀態而沉浸其中,這樣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哪還會有「苦」的存在。

當可以重視學習本身的過程時,所謂的成績,或者是目標就只是附帶受益了。如果把過程當成是煎熬,那麼越追求目標越容易失去。

(二)體驗到:愛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理解對方的本質,幫助對方實現潛能

愛和溫暖

這是一種奉獻的精神,並不是任何人都有愛的能力,很多人在說:「我愛你」的時候,只是在表達:「我需要你」,因為我需要一個給我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你能給我帶來安全感的那份感覺。如果哪天這種感覺消失了,很可能會責怪對方,你怎麼不愛我了?

在深愛一個人之前,我們需要部分地完成自己成長的任務,這個任務需要我們有獨立的人格,有穩健的安全感和確定的掌控感,這些能力部分發展完善後,自然會需要去擴展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個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深深的愛上一個人,帶著我們自己完善和不完善的部分,去理解和接納另一個個體完善或不完善的部分。

愛的能力越強,越可能給予對方更多的接納和成長的空間,也更能理解和體會對方給予自己的溫柔和體會。這是一種互相「看見」的彼此滋養的狀態。

(三)經受苦難:意義大於希望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看到生命的意義。

專注當下

獲得快樂是追求目標,避免痛苦是逃避現狀,這兩種都不是存在於當下的狀況。

集中營裡每到聖誕前後,都會有大量的犯人死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都會確定在聖誕前後他們就會獲得自由,而隨著聖誕節的到來,卻沒有絲毫被釋放的跡象,當希望破滅的時候,整個人的精神世界就垮了。

希望可能給予我們前行的亮光,但真正讓人活下來的是對當下的解讀

如果正在經歷不可避免的苦難,那麼就去尋找苦難於我們的意義,而不是去尋找經歷苦難後我們將被獎賞什麼樣的希望。

當然在我們尋找苦難的意義時,很容易有失偏頗,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的苦難而感到恥辱。在集中營那樣沒有自尊的地方,犯人是不可能被尊重的,很多人會因此感到屈辱,而恥辱是一種毀滅性的負面情緒,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情緒中,就是對生命本身的損耗。

作者說集中營中有位犯人剛進去時就向上帝說明,自己所受的所有苦難都是為了換取親人的平安。對於他來說,他的苦難就變得有意義和價值了。

生機

寫在最後:

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夠見證人類潛能之極致,即人能夠將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之成就。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許不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厄運,只需要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時,知道如何面對挫折更好的前行。如果遭遇厄運,那也是生命給予我們的一次思考和實踐人生意義的機會。

最後引用本書封面的一句話結尾:煉獄般的痛苦一經超越,枝頭綻放的將愛與美的花蕾……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

相關焦點

  • 穿上「黃馬甲」,他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據了解,為了讓同學們掌握生命健康知識,熟悉安全技能,學校先後參與開發了區域共享課程《我是自救小能手》,編寫了中小學《生命健康安全技能寶典》。她們分別交流了自己在志願服務過程中的實踐和思考,分享了志願服務對於自身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本質,認清苦難,依然熱愛生活!
    在那場殘酷的大屠殺中,90%的猶太人被殺,而他則是10%的倖存者,經歷了非人般的牢獄生涯後,他針對精神受到嚴重創作的人,研究出一套「意義療法」,為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結合他的親身經歷與多年的學術理論,編寫出影響萬千讀者的治癒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
    理想的人生的核心是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什麼叫有意義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裡面必有一個詞叫使命。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如果談到一個人的使命,必然會出現一個詞叫奉獻,你會發現欲望是我自己,有意義的人生是的有使命的人生心懷奉獻,一旦心懷奉獻的時候,你是給予不是索取。
  • 經典《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並在加利福尼亞聖迭哥國際大學教授意義療法。弗蘭克爾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並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銷售超過千萬冊,獲選為」美國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 潤物細無聲,詩詞像春夜喜雨一樣,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地豐盈
    我相信每一位熱愛詩詞的詩友,詩詞都會像春夜喜雨一樣,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地豐盈。更加的美麗。」很喜歡楊雨老師這一番經典點評,讓人耳目一新。楊雨老師做到了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美麗,更豐盈,她是通過奮鬥得來的。我們就是生活中的芸芸眾生,我們很普通,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除了奮鬥之外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 集中營煉獄歸來《活出生命的意義》
    可是,如果你們看過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了解他在納粹的幾所集中營裡遭遇的一切和所做出的反應,你們才會真正理解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們會發現,《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深刻遠非《肖申克的救贖》可比。他從集中營煉獄歸來,克服了種種磨難與傷害。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用他自己的活法證明了絕處再生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給你無限力量與勇氣
    生命只有一次,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最寶貴的。然而,沒有死亡的威脅,一個人就不會真正知道生命到底有多可貴。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有許多人染病去世,給家人留下無盡悲痛。我們在關注疫情的同時,也不由感慨,生命看似強大,實際上卻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 人到中年,活出自我的人有這四個特徵,讓生命更有意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不珍惜就會發現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人生的進度條已經快要拉滿。但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才要竭盡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朵浪花。雖然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不同的人過法也不同。有的人抓緊時間,有的人悠閒自在;有的人為自己而活,有的人為別人而活。
  • 思匯雲彩:以生命影響生命,讓更多女性活出自由豐盈
    【圖為王凱程女士創辦的深圳慧家社會事務服務中心舉辦的婦女節拔河比賽】       「比起過去我們各自背負著生活的壓力和煩惱,在焦慮、迷茫和疲憊交織中前行,現在有了思匯雲彩這個平臺可以相互賦能成長,在這裡,我們通過活出自己,以生命影響生命,讓更多人活出,內外喜悅,自由豐盈。」
  • 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就在於生活的過程中體驗中豐富起來的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問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追求生命的價值,獲得活著的意義,這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境遇的人,他們的看法儘管不盡相同,但是,活得精彩一點,活得瀟灑一點,活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卻都是一樣的。
  • 《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泰戈爾曾說:「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深以為然。《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作為猶太人,他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 春節讀書|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
    他在回首人生旅途之際,意識到那個該如何生活才能使生命有意義的問題依然在腦子裡活蹦亂跳著。他重新審視、玩味那些語錄,收集一些新讀到的觀點,為每一條金句寫下了自己的思考,並順著自己的思路,將這些金句排了一個順序,讓它們表達的觀點能一條連著一條,出版了這本書。
  •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段日子讀了弗蘭克爾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深有感觸。弗蘭克爾之所以能從集中營中倖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很多人對於生命的意義卻不以為然,準確的說他們根本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但當他經過了漫長的集中營生活後,發現了生命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他憑藉著這個信念,不但超越了煉獄般的痛苦,還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最終開創了意義療法。他用這個方法幫助很多人,讓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同時他自己也給世人留下了人性中最光彩的見證。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唯一的途徑,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 周國平:好的孤獨潛藏著巨大的生命能量,能使人生更加豐富
    苦行主義把生命的快樂看作低級的快樂。而社會上把金錢看得重要的人,將全部精力都用來掙錢。他們全部生活由掙錢和花錢組成,以為這就是快樂。尤其孩子快到一歲的時候,開始學說話,到兩歲、三歲,話語的那種美妙啊,大人是想像不出來的。我為我現在的女兒寫了很多日記,那幾年裡面,我的日記大部分是寫她的,是她的話語的記錄。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曾有一張照片,是他抱著當時兩歲的女兒照的,下面有一句題詞:「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感到最幸福。」
  • 活出開花的生命
    慢慢地,我也習慣了每天晚飯過後,在圍牆邊上待上一會兒,欣賞一下她們的舞姿,向她們訴說自己的心事,也曾向她們許下一個個小小的心願。那個夏天,「那些花兒」盡情的綻放著,將她們一生最美的時刻都展現出來。從我記事以來,爸爸媽媽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每天早出晚歸在外奔波,不停的付出,不停的忙碌,沒有好好享受過生活,所以,那是媽媽第一次種花。
  • 譯者序 | 巫利「在生命循環中活出意義」
    如果本命盤告訴我們自己是一顆什麼樣的種子,只要剝開這顆種子,就會看見自己的本質、內在潛能、人格面向和生命重心,那麼預測方法就如同告訴我們,生命軌跡如何跟外界互相聯結,而這些聯結正是專屬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宇宙萬物存活於大自然中,依照特定的生命軌跡展露自我。
  • 塑造人物和過好人生一個道理:拿好自己的主動權,活出生命的意義
    生活中給你啟發,教你上進的良師益友;共同生活,享受幸福的親密愛人;陪伴成長,無微不至關懷你的親人……當然,肯定也有那些活在虛幻世界——書中或電影中,讓你久久不能忘懷的人物,比如經典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阿甘,《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說到這,我想你的腦海裡也已經湧現出了一個或幾個人了吧?
  • 終極問題:生命為什麼存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進步。很多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繁衍,生存,如果人活著,沒有進步,繁衍和生存只是一個簡單的生命重複,沒有任何意義。打開任何一部歷史書,記載的都是人們進步的過程。對生活也是這樣,大家都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人們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社會的進步,又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歷史的進步成為了人類生命延續的意義,人類如果沒有了進步,生命的延續將沒有任何意義。2. 關鍵人物的引領。
  • 「在這裡,輕觸生命的鮮活和意義」
    可是,人終究還沒進化成純智能的生物,生活裡只有活兒、生計或生意,終究是不行的。關於生存的千古三問,在滾滾而前的繁忙生活裡看似早被擠壓得無處容身,卻化作種種細小的內在的衝突和糾結,在每個人生的轉彎之處,隱隱冒出頭來,又常常被僵硬地按下去。許三多說,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而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
  • 活出生命的美感
    它展翅欲飛之態,表現出英勇飄逸的氣勢;薄薄的衣裙,隱約呈現出豐滿而婀娜的身軀,展現出一種生命的美感,仿佛賦予了冰冷堅硬的石頭以生命般勃起的活力,和勝利者的雄姿,以及歡呼凱旋的激情,令人不禁發出由衷的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