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正在經歷的是平淡還是痛苦,你都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
作為普通人,當我們實現自己的期待時,很容易開心一段時間,接著很快就進入下一個期待,事情一件一件經歷著,期待一個一個實現著,可是如果被問到:你幸福嗎?很有可能會一臉茫然。
而其實這些就是絕大部分人所經歷的日常,或許你體驗不到幸福與否、意義何在?但這一樁樁一件件對我們的生活都意義重大。
不管是那些平淡無奇的瑣碎事件,還是一些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於我們的生命都是意義非凡。
當然,在我們身處困境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困境,如果超出能力之外,苦難成為必然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賦予苦難以意義。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活出什麼的意義》是如何解讀苦難相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我將從「經歷集中有生活後的狀態」「苦難對於我們的人生意義」以及「過有意義生活的三個關鍵點是什麼」等三個方面來展開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維克多E弗蘭克爾是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和精神病學教授,心理學教授,他創立的「意義療法」被成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這本書出版後,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書籍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本人,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燒到奧的利的時候,弗蘭克爾一家人被列入納粹的黑名單,本有機會去美國的弗蘭克爾,選擇和家人一起被關進了集中有。
最後,全家人只有他和妹妹活著從集中營走出來,其他人都永遠留在了那裡。
《活出生命的意義》主要內容
《活出生命的意義》珍藏版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從一個體驗者的角度總結了進入集中營這樣的人間地獄後,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當載他們的火車停在奧斯維辛的時候,所有犯人都被命運扔進了恐懼裡。第一次面對殘酷的被選擇時,作者成為活下來的10%,因為看起來他相對來說比較健康,能幹活。
當他問有經驗的犯人,剛才被分到另一組的犯人去哪裡的時候,對方指著不遠處的煙囪說:你可以從那裡找到他們。
接下來的生活是實際意義上的「非人般地對待」,經歷了內心無比恐懼之後,慢慢進入到麻木的狀態,從心理意義上,這種麻木是種自我保護,保護自己不被恐懼、憤怒、屈辱打敗。
保護自己不被任何一種攻擊摧毀。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保護自己和他人性命這一件事上來。
這樣的麻木和冷漠最後被「獲得自由」慢慢地轉化,當辛存者走出集中營的時候,他們還是感覺自己並不屬於這自由的世界,有同伴問:今天你高興麼?另一個同伴的回答卻是:說實話,不。
經歷了強烈的恐懼和冷漠後的犯人,已經暫時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被釋放了,就自由了,也不再需要心理撫慰了,之前所有的心理問題也都是身處的困境所造成的,現在環境改變了,自然沒有問題了,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臨著某種危險,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
集中營
一、 經歷苦難後的狀態,集中營倖存人員的不同反應
第一種:所有受過的苦成為他們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被體罰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后會自然地認為體罰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當我們深信不疑地在一個我們無力改變的環境裡呆久了,會認為世界就是按這樣的規律運轉的。當成為可以實施體罰的人,就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能夠幸運地從集中營走出來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 ,他們中的一部分,會從一個被壓迫者變成壓迫者,痛苦經歷變成他們欺凌別人的理由。
「我一旦能夠回家,這隻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跡,我就把它鋸掉。」
這是作者在獄中的好朋友說的原話。並不是壞人,但很容易用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善惡很大部分是環境的塑造。研究表明:從小遭受父母體罰,或者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擊性行為。
重獲自由的人,認為自由是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權利,哪怕利用這個權利傷害別人,是三分之一集中營辛存者的反應。
如果給予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可以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也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自由。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婦女和兒童
第二種:從希望跌入到絕望當我們拼盡全力去實現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會讓我們產生一個錯覺:實現了目標,人生就是巔峰。比如考大學,這件事是多少莘莘學子的終極的崇高目標?
可是一旦考上大學,很多人又很快從希望跌入失望,因為大學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習地方。如果不是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入學一個月新鮮感過後,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這是因為之前對大學生活期望值過高而導致的失望,感受域限越高,越難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從而更多的體驗是失望。
這個原理體現在集中營倖存者身上,就是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在存活率只有二十八分之一的集中營,自己何其幸運地走了出來,當初在夢裡一次次夢到這樣的場景:重獲自由了,可以和愛人家人重聚了,可以和回到以前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中了。
可是當奔赴魂牽夢縈的家鄉,摁響了故居的門鈴,卻發現那個該開門的人沒有出現,而且永遠不會出現了。
很多時候擊垮我們的不是所經歷的苦難,而是在經歷苦難時與我們同行的希望被證實是虛無。這種幻滅感足以徹底摧毀一個人精神世界。
一條從集中營通往家鄉的路,可是盡頭依舊是絕望
第三種:賦予苦難以意義當所經歷的苦難成為過往,然而,你所經歷的,誰也拿不走。
當身體的苦痛,精神的折磨降臨在我們的頭上,我們難以忍受的這些苦難的意義或許是它正在換取我們最愛的人的平安幸福。也或許它正在塑造我們的堅強毅力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經受那麼多苦難過後,會不再畏懼,這種體驗及其美妙。
經歷苦難後,會成為真正強大的人,允許一切的可能性發生,可以靈活得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這就是苦難的意義,塑造了強大的人。
苦難之上的綠色生機
二、苦難對於我們的意義
(一)每個人都有做選擇的自由人類無疑是完全地、不可避免地受制於環境,但人依舊有自己的精神自由。
集中營的生活經驗也表明:人有可能選擇自己的行為。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獨立。
即便在集中營這樣對殘暴行為習以為常的地方,也有人會選擇善良,選擇幫助身邊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在理解自己的「錯誤」行為時,會說那是「誰」逼的,我並不想那樣的。
雯雯的婚姻關係難以為繼,像極了小說中的描述:夫妻白手起家,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飛黃騰達,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拋妻棄子。雯雯無奈,既不甘心離婚,也沒能力經驗好婚姻,所有的憤怒和怨恨都拋到孩子身上。
而實際上在婚姻裡,遭受背叛並不是選擇「不好好對待自己」「不好好養育孩子」的原因,而只是她選擇了這樣做而已。
人們可以決定自己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一個「逃入病中」的病理概念,意思是為了逃避或減輕有內心衝突所引起的緊張而縣露出一些症狀的現象。引用到心理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
為了不承擔成長的責任,而將現下的處境歸因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才迫不得已地做了什麼……
和雯雯相同處境的人也並不會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還有很多人因此開始了嶄新的生活,我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選擇和丈夫離婚後,小雲開始學習家庭教育,結識一大幫寶媽,開小飯桌,兼做家庭教育的課堂,辦讀書會,不到一年自己的小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兒子也健康成長。
植根泥土,沐浴陽光
可見,不管外界環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打擊,我們依舊有選擇如何走下一步的自由意志。
每天都需要做選擇,是決定屈從於環境成為環境的附屬,拋棄尊嚴和自由變成標準的囚徒還是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
(二)苦難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提問。
弗洛伊德強調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阿德勒強調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卓越;而這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結合他自己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理解,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對苦難的解讀。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一位失去愛人的老先生找到弗蘭克爾說自己的妻子離開人世兩年了,這兩年他因為思戀亡妻,一個人孤單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是太痛苦了。希望弗蘭克爾可以給予他幫助。
弗蘭克爾問:如果兩年前,是你離開這個世界,你認為你的妻子會承受什麼呢?
老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那她一定也非常痛苦。
弗蘭克爾接著說:你現在痛苦的意義就是讓你的妻子不再承受這些痛苦啊。
老人默然離開……
尼採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不管看起來多麼艱難困苦,只要內心還有責任,還有使命沒有完成,就會拼盡全力活下去。
黑暗的房間有一扇窗透過陽光
我有一位四嬸,她年輕的時候家徒四壁,後來四叔叔因一次意外溺水而亡,四嬸帶著我的三個堂哥生活,身材較小的她經常幹活到很晚回家,三個孩子,因為體質差,經常輪番生病,即便如此四嬸還是不顧其他親人的反對,堅持讓三個孩子都讀書……
四嬸回憶起當年的種種不如意,還能笑談當年的窘迫,她常說的一句話:生活哪有事事如意,再不順心我也要把孩子們撫養成材。
我想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對於苦難的理解了。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所謂的苦難都不會成為過有意義生活的絆腳石。
三、 過有意義生活的三個要點
(一)做到:工作,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工作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內容會有所不同,但是從工作中每個人收穫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
投入的工作
① 工作可以實現目標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在了解很多人即便物質條件豐富,工作光鮮,可還是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時常過著內心和外在相衝突的生活,我會希望如果我們絕大部分人可以知道心理學可以幫助個人成長,實現內外統一,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看過很多孩子因為家庭養育的不恰當而產生抑鬱、多動從而導致不能正常上學,父母有再多的愛也沒有能力正確幫到孩子。我希望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學習一些養育的知識,和孩子一起更好的成長。
所以在傳播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這條路上,我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離目標每走進一步,我都會感覺生活多一份美好。
②工作可以體現自身價值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是和這個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個人的成長,除了早期父母給予我們的心理營養,慢慢長大後,還會需要從社會上汲取更多知識和體驗,當有一天我們的行為,可以給這個社會帶來功用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時候了。
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社會發生了那麼一點點變化。
奔跑
③工作過程可以實現福流
很多人會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考大學,找好工作,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就成了實現目標的手段。
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把這些古語應用到「只有不怕學習的痛苦,才能達到某個我們希望的目標」的話。那就意味著,學習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而人的本能向來都是趨利避害的。
而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鑽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因為又多懂一些知識而欣喜,多一些進步而激動,或者就是因為學習本身的狀態而沉浸其中,這樣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哪還會有「苦」的存在。
當可以重視學習本身的過程時,所謂的成績,或者是目標就只是附帶受益了。如果把過程當成是煎熬,那麼越追求目標越容易失去。
(二)體驗到:愛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理解對方的本質,幫助對方實現潛能
愛和溫暖
這是一種奉獻的精神,並不是任何人都有愛的能力,很多人在說:「我愛你」的時候,只是在表達:「我需要你」,因為我需要一個給我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你能給我帶來安全感的那份感覺。如果哪天這種感覺消失了,很可能會責怪對方,你怎麼不愛我了?
在深愛一個人之前,我們需要部分地完成自己成長的任務,這個任務需要我們有獨立的人格,有穩健的安全感和確定的掌控感,這些能力部分發展完善後,自然會需要去擴展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個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深深的愛上一個人,帶著我們自己完善和不完善的部分,去理解和接納另一個個體完善或不完善的部分。
愛的能力越強,越可能給予對方更多的接納和成長的空間,也更能理解和體會對方給予自己的溫柔和體會。這是一種互相「看見」的彼此滋養的狀態。
(三)經受苦難:意義大於希望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看到生命的意義。
專注當下
獲得快樂是追求目標,避免痛苦是逃避現狀,這兩種都不是存在於當下的狀況。
集中營裡每到聖誕前後,都會有大量的犯人死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都會確定在聖誕前後他們就會獲得自由,而隨著聖誕節的到來,卻沒有絲毫被釋放的跡象,當希望破滅的時候,整個人的精神世界就垮了。
希望可能給予我們前行的亮光,但真正讓人活下來的是對當下的解讀。
如果正在經歷不可避免的苦難,那麼就去尋找苦難於我們的意義,而不是去尋找經歷苦難後我們將被獎賞什麼樣的希望。
當然在我們尋找苦難的意義時,很容易有失偏頗,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的苦難而感到恥辱。在集中營那樣沒有自尊的地方,犯人是不可能被尊重的,很多人會因此感到屈辱,而恥辱是一種毀滅性的負面情緒,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情緒中,就是對生命本身的損耗。
作者說集中營中有位犯人剛進去時就向上帝說明,自己所受的所有苦難都是為了換取親人的平安。對於他來說,他的苦難就變得有意義和價值了。
生機
寫在最後:
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夠見證人類潛能之極致,即人能夠將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之成就。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許不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厄運,只需要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時,知道如何面對挫折更好的前行。如果遭遇厄運,那也是生命給予我們的一次思考和實踐人生意義的機會。
最後引用本書封面的一句話結尾:煉獄般的痛苦一經超越,枝頭綻放的將愛與美的花蕾……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