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剖析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響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7月26日訊/

生物谷

BIOON/---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範圍內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截至2020年7月3日,已有216個國家報告了COVID-19病例,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死亡人數約51.8萬。作為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進展為嚴重的急性呼吸症候群,甚至多器官衰竭。

SARS-CoV-2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編碼4種結構蛋白:刺突蛋白(S)、小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S蛋白是一種I型融合蛋白,在病毒顆粒表面形成三聚體。它由S1和S2兩個亞基組成:S1負責受體結合,S2負責膜融合。SARS-CoV-2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受體進入靶細胞。因此,S蛋白決定了這種病毒的感染性及其在宿主中的傳播性。由於這種蛋白是誘導保護性免疫反應的主要抗原,所有正在開發的疫苗都針對它。顯然,密切監測正在傳播的病毒中S蛋白的抗原性變化是至關重要的。鑑於它是一種高度糖基化的蛋白,研究位點特異性聚糖(glycan)對感染性和免疫逃逸的影響也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已知RNA病毒的突變率高於DNA病毒。表面蛋白的胺基酸變化可以顯著改變病毒功能和/或與中和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基孔肯雅病毒E1蛋白發生的A226V突變促進了這種病毒在白紋伊蚊中的適應性,從而導致傳播性增加。同樣,伊波拉病毒GP蛋白發生的A82V突變導致病毒感染力和死亡率增加。此外,高致病性

禽流感

病毒H5N1的4個胺基酸變化表現出增強的傳播性,而在H7N9病毒中,血凝素中A143V/R148K的組合胺基酸變化使得這種病毒對中和抗體的敏感性降低了10倍以上。

雖然SARS-CoV-2是最近才在人類中發現的,但是編碼S蛋白的基因突變正在不斷被報導。截至2020年5月6日,已在公共領域報導了329個S蛋白的天然變體。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3個胺基酸位點的突變率超過0.1%。初步研究提示著死亡率的增加可能與其中最主要的D614G突變有關。據推測,這種突變可能誘發了S蛋白的構象變化,從而導致感染力的增加。然而,這些報導的突變體是否會影響病毒的感染性、傳播性或與中和抗體的反應性,基本上還不清楚。

另外,影響病毒蛋白糖基化的突變也是有據可查的,這些突變也會深刻影響病毒的生命周期及其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比如,HIV-1 Env蛋白特定位點的N-糖基化對Env的表達和組裝至關重要。某些糖基化位點的缺失可以降低Env蛋白與CD4受體的結合,從而破壞所產生的病毒顆粒的感染性。此外,糖基化位點突變也可使得病毒對抗體的中和作用產生抵抗性,而H5N1血凝素中某些糖基化位點的缺失已被發現會影響血凝素的切割、複製、穩定性和抗原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SARS-CoV-2的S蛋白的糖基化程度更高,有22個潛在的N-糖基化位點,但是這些糖基化位點如何影響病毒感染力和抗體介導的中和作用仍是未知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SARS-CoV-2 S蛋白中發生胺基酸變化的天然變體以及在推定的N-連接糖基化位點上出現胺基酸變化的突變體(下稱糖基化突變體)的生物學意義。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構建出106種在公共領域報導的S蛋白突變體或在推定的N-連接糖基化位點上出現胺基酸變化的突變體,並使用高通量的假型病毒(pseudotyped virus)系統來分析它們的感染性和對中和抗體的反應性。他們報導,一些天然變體和糖基化突變體經進化後具有顯著的感染性和抗原性變化。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17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王佑春(Youchun Wang)博士和黃維金(Weijin Huang)博士。

圖1.為這項研究選擇的胺基酸變化說明,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通過使用SARS-CoV-2毒株Wuhan-1(GenBank:MN908947)作為模板,這些作者選取了三組天然變體和糖基化突變體來構建假型病毒。如圖1所示,A組代表了除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區域之外的整個S基因(29種毒株)的所有高頻變體和與D614G的組合變體。B組包括在RBD中出現的變體(51種毒株)。雖然A組和B組中的8種單點突變,即Q239K、V341I、A435S、K458R、I472V、H519P、A831V和S943T本身並不存在,但發現它們與D614G組合出現。因此,還構建了針對這8種單點突變的假型病毒,以便與針對它們和D614G的雙位點組合突變構建的假型病毒進行比較。C組由在推定的糖基化位點(22個位點)中出現胺基酸變化的26種突變體組成,包括變體(N74K、N149H和T719A)和這些作者為分析對糖基化的影響而構建出的實驗性突變體。具體來說,針對所有22個位點(N到Q)在實驗室中構建出22種單點突變體;他們還進行了組合突變以移除RBD中的兩個糖基化位點。總的來說,他們已經構建出106種假型病毒,即80種天然變體和26種糖基化突變體(圖1)。

為了確定這些天然變體和糖基化突變體的感染性,這些作者最初利用攜帶SARS-CoV-2 S蛋白或VSV G蛋白的假型病毒感染26種細胞系。與預期的那樣,這兩種假型病毒在對這26種細胞系的感染性上存在差異(如圖2所示)。不過,他們最終選擇了四種細胞系---293T-hACE2、Huh-7、Vero 和LLC-MK2---開展實驗。利用106種假型病毒感染這些細胞系,裂解受感染的細胞系,將獲得的受感染細胞系的裂解液稀釋10倍,並分析相應裂解液稀釋後的發光值(RLU)。無論哪種假型病毒,當與參照毒株Wuhan-1的RLU值相差4倍時就被認為是顯著的。

圖2.對易感細胞系的選擇,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這些作者首先在293T-hACE2細胞系中測試這106種假型病毒的感染性,結果表明22種假型病毒被判定為低感染性(16種天然變體和6種糖基化突變體),RLU值下降4~100倍(圖3A),其中13種假型病毒攜帶的突變位於RBD區域。天然變體V341I和實驗性糖基化突變體(N331Q +N343Q)被視為無感染性,它們都位於RBD區域。值得注意的是,N331和N343位點上的雙糖基化缺失導致病毒感染力急劇下降(1200倍),而單個位點的單糖基化缺失導致病毒感染力溫和下降:N331Q的感染力僅下降3倍,N343Q的感染力下降20倍。此外,RBD的非自然雙糖基化突變(N331Q和N343Q)導致感染力顯著降低,這提示著RBD區域的這兩個糖基化位點可能參與受體結合或維持這個區域的構象。

圖3.對天然變體和糖基化位點缺失突變的感染性分析,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利用其他三個細胞系進一步測試了剩餘的63種天然變體的感染性(圖3B-3D)。值得注意的是,單點變體D614G以及與D614G的組合變體(D614G+L5F、D614G+V341I、D614G+K458R、D614G+I472V、D614G+D936Y、D614G+S939F和D614G+S943T)在所有4個細胞系中均表現出比參考毒株更高的感染力。而且單點變體D614G和與D614G的組合變體之間沒有發現差異,這表明增強的感染性更可能歸因於D614G本身。

在確定了感染性發生變化的天然變體(下稱感染性變體)後,這些作者接著利用13種中和單克隆抗體(mAb)著手研究這些感染性變體的抗原性。他們注意到,RBD區域的一些胺基酸變化表現出對中和mAb的敏感性發生改變(圖4)。具體來說,A475V降低了對mAb 157、247、CB6、P2C-1F11、B38和CA1的敏感性,而F490L降低了對mAb X593、261-262、H4和P2B-2F6的敏感性。此外,V483A對mAb X593和P2B-2F6產生抵抗性,L452R對mAb X593和P2B-2F6產生抵抗性。最後,Y508H對mAb H014、N439K對mAb H00S022、A831V對mAb B38、D614G+I472V對mAb X593和D614G+A435S對mAb H014的敏感性降低了4倍以上。此外,觀察到RBD區域的一些胺基酸變化,包括V367F、Q409E、Q414E、I468F、I468T、Y508H和A522V,更容易受到mAb介導的中和作用。

圖4.用一組中和單克隆抗體分析天然變體和實驗性糖基化突變體的抗原性,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這些作者接下來確定感染性糖基化突變體如何對一系列相同的mAb作出反應。突變體N165Q實際上對mAb P2B-2F6變得更加敏感,而N234Q則降低了對包括mAb 157、247、CB6、P2C-1F11、H00S022、B38、AB35和H014在內的不同mAb的中和敏感性。這些結果證實了這兩個糖基化位點對受體結合很重要。

這些作者證實,這些mAb在對胺基酸變化的分析中是有價值的。如圖4所示,五種mAb,即mAb 157、247、CB6、P2C-1F11和B38,都不能有效中和A475V和N234Q。mAb X593和P2B-2F6均不能有效中和L452R、V483A和F490L,而mAb P2B-2F6更能有效中和N165Q。此外,mAb H014不能中和N234Q、Y508H和D614G+A435S,而mAb H4和261-262則不能中和F490L。此外,最後,mAb H00S022無法中和N439K和N234Q。

最後,這些作者測定了胺基酸發生變化的毒株對10份COVID-19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沒有一種天然變體和糖基化突變體對所有10份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發生顯著改變,即與參考毒株相比,無論敏感性出現增加或減少,EC

50

值發生的變化沒有超過4倍(圖5A)。然而,發現F490L和H519P對其中的3份血清的中和敏感性均下降了4倍以上,而6種天然變體/糖基化突變體(N149H、N149Q、N165Q、N354D、N709Q和N1173Q)對這10份測試血清中的1或2份血清的敏感性增加了4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6種天然變體/糖基化突變體中有5種是聚糖缺失突變體。

圖5.天然變體和實驗性糖基化突變體對一組恢復期血清樣本的不同敏感性,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如圖5B所示,當將每份恢復期血清的數據匯集在一起來分析所有天然變體的敏感性時,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差異(>4倍)。然而,在一些天然變體和參考毒株之間觀察到它們對分組恢復期血清的反應性存在適度差異(4倍以內)。這些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一提的是,與參考毒株相比,一些天然變體包括單點變體F338L、V367F、I468F、I468T和V615L(圖5B)對恢復期血清更加敏感,而更多的天然變體對恢復期血清具有抵抗性。這些天然變體包括單個胺基酸變化,如Y145del、Q414E、N439K、G446V、K458N、I472V、A475V、T478I、V483I、F490L和A831V,以及雙胺基酸變化,包括D614G+Q321L、D614G+I472V、D614G+A831V、D614G+A879S和D614G+M1237I。

與天然變體相類似的是,雖然一些糖基化缺失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幅度小於4倍,但發現這些糖基化突變體與參考毒株株(Wuhan-1)的差異仍有數倍,且有統計學意義,即糖基化突變體N331Q和N709Q顯著提高了對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圖5B)。

作為一種RNA病毒,SARS-CoV-2病毒預計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類群體中繼續進化。密切監測傳播中的病毒毒株對病毒研究以及疫苗和藥物的開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這項研究中,這些作者分析了GISAID資料庫中報告的所有S蛋白序列(超過13000個)。在過濾掉不完整、冗餘和模糊的序列後,他們將範圍縮小到80種天然變體。此外,由於病毒蛋白的糖基化已被發現會影響病毒複製和免疫反應,而SARS-CoV-2 S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很高,他們還在所有22個假定的糖基化位點上進行了26種替代突變。他們總共構建出106種假型病毒,從而使得能夠使用現有的方法對它們進行表徵。

表1總結了天然變體和實驗性糖基化突變體的特徵。在所有天然變體中,D614G特別值得注意。該天然變體自出現以來迅速積累,並與更多的臨床表現有關。在這項研究開始時(2020年5月6日),它佔所有傳播毒株的62.8%,但到7月3日,它已達到75.7%。這種優勢毒株可以有效感染測試的4種細胞系,比參考Wuhan-1毒株的感染力高10倍(圖3)。

表1.天然變體和糖基化突變體的特徵,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綜上所述,這些作者分析了100多種假型病毒的感染性和它們對得到很好研究的mAb或COVID-19患者恢復期血清的中和作用的敏感性。在整個S蛋白中都觀察到了胺基酸變化。他們發現在S蛋白除RBD之外的區域中發現的一種單位點胺基酸變化(D614G)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但沒有證據表明它對中和抗體具有抵抗性。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D614G日益增長的優勢。雖然這項研究中分析的一些在RBD區域出現胺基酸變化的毒株失去了感染力而表明它們可能不會廣泛流行,但是對抗體介導的中和作用的抵抗性出現增加的RBD天然變體應密切關注。此外,糖基化位點的缺失影響了它們對中和抗體的反應性,同時也影響了它們的感染性,這就強化了聚糖可以實質性影響SARS-CoV-2病毒複製和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的概念。總的來說,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於闡明在人群體中傳播的病毒的一些不斷進化的毒株對感染力增強和抗原性變化的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Qianqian Li et al. 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12.

相關焦點

  • 中檢院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響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觀察了80個突變和26個糖基化位點的修飾,對康復期患者的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應性。 刺突S蛋白的突變是否會影響病毒的感染性,傳播性或與中和抗體的反應性,目前尚不清楚。
  •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5:32:28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
    例如,只有極少數抗體能夠戰勝SARS-CoV-2。尋找這些抗體就像在德國波羅的海沿岸尋找一粒沙子。Schmidt解釋說,「我們首先將這種冠狀病毒的表面蛋白注射到一隻羊駝和一隻美洲駝體內。它們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主要針對這種病毒的抗體。除了複雜的正常抗體外,羊駝和美洲駝也會產生一種更簡單的抗體變體,可以作為納米抗體的基礎。」
  •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18:25 德國波恩大學Florian I.
  • Cell子刊詳解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多精氨酸切割位點是感染人類...
    然而,目前已經在110多個國家發現了感染病例,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目前正在大規模爆發疫情。了解SARS-CoV-2的哪些特徵是它感染人體細胞所必需的,應當能夠提供對病毒傳播性和發病機制的新見解,並可能揭示出進行幹預的靶標。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S)被整合到病毒包膜中,促進病毒進入靶細胞。為此,S蛋白的表面單元S1與細胞受體結合,而它的跨膜單元S2促進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
  • bioRxiv:解析包被SARS-CoV-2刺突蛋白的聚糖分子的結構 有望幫助...
    2020年4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引發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的基本特徵,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了該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同時揭示了病毒如何進行自我偽裝在不被宿主發現的情況下進入宿主細胞,研究者希望以這種病毒蛋白為靶點來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
  • 新冠病毒在英國出現變異,傳染性增加70%?這2點必須知道
    原創 騰訊醫典 騰訊醫典樂活這幾天,英國的疫情突然嚴重起來,原因可能和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有關。英國衛生和社會保健部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內,英國新增確診病例35928例。
  • 開發和評估四種檢測SARS-CoV-2抗體的血清學測試...
    評估無症狀和有症狀的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率及其抗體反應譜是遏制疫情和闡明這種病毒傳播方式的重要部分。目前,PCR測試方法在法國和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用於診斷COVID-19以及檢測和定量確定SARS-CoV-2 RNA。這些病毒學測試方法對鑑定和監測活動性感染者至關重要。還有一些血清學檢測方法也在使用。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4期)
    他們利用質譜分析了天然的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N-連接聚糖(N-linked glycan)的組成,發現這些天然N-連接聚糖的整體加工狀態與重組SARS-CoV-2刺突蛋白上的聚糖加工狀態高度相似。他們揭示出SARS-CoV-2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 RNP)的天然構象及其高階組裝體。
  • Viruses:揭示SARS-CoV-2病毒蛋白存在進化上保守的功能區域
    在這篇論文中,Korkin及其團隊描述了他們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學和分子建模來重建SARS-CoV-2的主要病毒蛋白的三維結構及其與人蛋白的相互作用。具體來說,Korkin團隊發現了3種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分離株。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2019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冠狀病毒SARS-CoV-2,並於2020年1月對它進行了分離和測序。SARS-CoV-2與正在進行的非典型肺炎(Covid-2019)有關,截至2020年2月15日,它已影響29個國家的80000多人,並殺死了2700多人。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SARS-CoV-2疫情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Science: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的一個亞油酸結合口袋,為開發阻止這種...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中的一個可用於阻止這種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藥物可靶向口袋(druggable pocket,即這個S蛋白中的口袋可通過藥物進行靶向結合)。他們表示,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戰勝當前的COVID-19流行病,而且靶向這個新發現的口袋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可能有助於消除這種疾病。
  • 知名愛滋研究團隊構建新冠突變預警系統:一突變株在全球流行
    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在傳播中被認為容易發生變異。科學家通過近兩個月的追蹤發現,截至目前,新冠病毒的S蛋白(刺突糖蛋白)中出現了13個正在積累的突變,其中一種突變病毒株正佔據主導優勢。S蛋白是新冠病毒進入人類細胞的「鑰匙」,也是眼下大多數疫苗策略和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的靶標。
  • SARS-CoV-2的S1蛋白穿過小鼠的血腦屏障
    SARS-CoV-2的S1蛋白穿過小鼠的血腦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37:21 美國西雅圖大學William A.
  • 劉昌孝:認識SARS-CoV-2,抗病新藥研發策略該從「何」說起
    protein, N)、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S)、跨膜糖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 M),有時還有血凝素酯酶(HE);(6) 基因組編碼3-10種其他非結構蛋白,包括由從5』端翻譯的兩種多聚蛋白切割的亞單位組成的RNA依賴性RNA聚合酶;(7) 在細胞質中複製,基因組被轉錄成全長反向RNA,從它轉錄出一組3』共端嵌套的RNA,只有其獨特的5′序列被翻譯;(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
    2020年1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冠狀病毒增殖和傳播到其他細胞所必需的一種蛋白是未來療法可能針對的一個潛在弱點。
  • SARS-CoV-2多個中和抗體結構被解析,為治療提供依據
    靶向宿主ACE2受體結合域(RBD)的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中和抗體(hNAbs)顯示出治療前景,並正在進行臨床評估。為了確定中和SARS-CoV-2的結構相關性,最近,研究人員一口氣解決了8個不同的COVID-19 hNAbs與SARS-CoV-2刺突三聚體或RBD複合的新結構。通過結構比較可以將抗體分為幾類。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或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
    圖片來源:《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在線版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