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柔電磁幹擾屏蔽 柔性仿生納米纖維銀納米線氣凝膠問世

2020-12-26 趣之化學

採用簡便易行的冷凍注射方法,製備了由纖維素納米纖維和銀納米線組成的仿生細胞微結構的超輕、高柔性生物高分子氣凝膠。

通過調節凝固方式,調節微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和 EMI (EMI)屏蔽性能之間的關係,成功地製備了層狀、蜂窩狀和隨機多孔支架。

圖1.(a)CNF製備過程的示意圖,(b)CNF分散液的照片顯示了典型的廷德爾效應,(c)所製備CNF的AFM圖像,以及(d)TEM照片顯示了它們之間的良好吸引力 CNF和Ag NW以及CNF在Ag NW上的附著力。 對於CNF / Ag NW分散體和相應氣凝膠的SEM圖像,各種冷凍方法中冰晶生長的示意圖:(e-g)雙向,(h-j)單向和(k-m)均勻/隨機冷凍。 (n)氣凝膠在6.2 mg / cm3的密度下具有超輕和靈活的性能(可彎曲性,可扭曲性和可滾動性)。 (o)演示各種密度的(從上到下)10.0 mg / cm3、3.9 mg / cm3、2.0 mg / cm3和1.7 mg / cm3的大面積層狀多孔生物聚合物氣凝膠(插圖為大面積氣凝膠) 密度為2.0 mg / cm3(通過靜電力保持)。

結合原位壓縮產生的屏蔽轉變和建築單元的可控含量,優化後的片狀多孔生物高分子氣凝膠可以顯示出很高的 EMI 屏蔽效能,在 x 波段可達70ー40db,而密度僅為6.2 mg / cm3或1.7 mg / cm3。

相應的標準化表面比 SE (定義為 SE 除以材料密度和厚度)高達178235 dB cm2 / g,遠遠超過迄今報導的屏蔽材料。 抗菌性和疏水性也顯示出擴大了生物高分子雜化氣凝膠的通用性和應用潛力。

具有可仿生的層狀,蜂窩狀和微米級隨機孔的超輕型生物聚合物氣凝膠是基於可再生的CNF和Ag NW,以冰為模板的冷凍澆鑄工藝生產的。 發現多孔支架具有高導電性,並顯示出可控制的密度以及優異的機械強度和柔韌性。

比較了具有各種細胞微結構的氣凝膠,以及壓縮引起的氣凝膠屏蔽轉化行為,以評估孔結構在這些材料的機械和EMI屏蔽性能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發現層狀多孔支架的超高EMI屏蔽性能。該結果歸因於從大規模對準獲得的增強的多重反射

21層細胞壁以及CNF和Ag NW雜化細胞壁產生的高吸收和反射能力。 通過輕鬆調節Ag NW和CNF的比例,孔隙率和樣品厚度,可以在非常寬的範圍內控制支架的EMI屏蔽效率。

該氣凝膠即使在0.050至0.014 vol%的低Ag NW體積含量下也表現出較大的厚度歸一化SE / d值,優於其他報導的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 在6.2至1.7 mg / cm3的密度下,EMI SE可以達到70.5至40.6 dB的值,這是在相似厚度下具有相當SE的屏蔽材料中報告的最低密度。

層狀多孔支架的SSE和SSE / d分別達到23888 dB·cm3 / g和178235 dB·cm2 / g,遠遠超過其他屏蔽材料。 此外,已證明由表面改性產生的高抗菌性和顯著的疏水性,擴展了這些生物聚合物氣凝膠的多功能性和應用領域。

CNF / Ag NW混合氣凝膠通過有效利用資源以可持續的方式結合了可擴展的製造工藝以及對微觀和宏觀結構的便捷控制,從而實現了輕便,靈活和超高EMI屏蔽材料的實現,並有望實現各種屏蔽 應用程式。

Publication Date:February 28, 2020

doi:10.1021/acsnano.9b07452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學王策&盧曉峰:高性能屏蔽電磁幹擾的輕質柔性電紡膜
    對高靈敏度的電子設備以及周圍環境造成很大的幹擾。為了抵抗日益嚴重的輻射汙染,高性能電磁幹擾(EMI)屏蔽材料十分必要。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製備具有高效、輕質和柔性的EMI屏蔽材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科研人員採用簡便、有效的方法,通過靜電紡絲和無電沉積工藝,製備出自支撐、輕質、柔性的交聯聚丙烯腈(CPAN)納米纖維(NF)/金屬納米粒子(MNP)雜化膜。與Cu和Ni裝飾的CPAN NF膜相比,所得CPAN NF/Ag納米顆粒(NP)雜化膜表現出更好的導電性。此外,輕質CPAN NF/Ag NP混合膜(53μm)具有優異的EMI屏蔽效能約為90 dB,優於純金屬和大多數合成EMI屏蔽材料。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他們結合了製備顯示出可控性能的磁性納米粒子的主要策略的詳細摘要,以及將其摻入水凝膠的不同方法的分析。還綜述了磁響應納米複合水凝膠在不同組織工程中的應用。在生物醫學領域中使用的不同納米材料中,磁性納米顆粒(MNP)是最令人感興趣的一種,因為它有可能被外部施加的磁場遠程驅動。單獨或作為更複雜結構的一部分將其摻入水凝膠已被廣泛評估。MNP的固有特性可通過施加外部磁場來控制其在水凝膠網絡的3D空間中的分布,從而實現各向異性磁響應支架材料的受控設計。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
    清華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清華新聞網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影響因子:13.33)在線發表了《通過β晶向自調控實現具有超高壓電性的聚合物納米纖維》(Ultrahigh Piezoelectric Polymeric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研究人員對該TiO2納米纖維薄膜以及具有相同厚度的PVDF和PVA納米纖維薄膜進行了應變為10%的循環壓縮測試。在100次循環後,TiO2薄膜的殘餘塑性形變量為2.2%,而PVDF和PVA的殘餘應變則分別為7.0%和8.4%。經過100次壓縮循環後,TiO2納米纖維薄膜保持了初始最大應力的85%以上,相比之下,PVDF和PVA薄膜僅為48%和20%。
  • 上海交大:由細菌纖維素製成超輕柔性碳雜化氣凝膠
    用於輕質和柔性的EMW吸收材料成果簡介 碳基氣凝膠具有超低的體積密度,獨特的孔結構和高電導率,已被證明具有作為先進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巨大前景。然而,相對複雜的製造過程,較差的可加工性以及難以調節電磁性能仍然阻礙了其大規模應用。
  • 全能「防疫」新材料 銀納米線的AB面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材料,銀納米線(也稱納米銀,以下統稱納米銀)一直以柔性觸控新材料被業界熟知,在柔性摺疊消費電子產品、商顯行業開創了全新的透明電極世代,但它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卻鮮為人知。銀納米線的A面:透明電極材料,為「防疫」提供堅實後盾隨著5G商業的加速,柔性消費電子產品及大屏觸控終端開始蓬勃發展。而4G時代的主流觸控材料——ITO為剛性材料,因其阻值高、易折斷等缺點,難以應用於柔性屏及大尺寸觸控螢幕上。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科研摘要】為再生醫學應用定製合成水凝膠的常用方法包括摻入RGD細胞粘附肽,但是在納米級評估對工程微環境的細胞反應仍然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電磁幹擾(EMI)解決方案———導電矽橡膠
    有機矽實驗室使命在當今社會,電子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之而來的電磁幹擾及電磁輻射越來越多地影響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電磁屏蔽材料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視。電子元器件在工作過程中,往往會對外界產生幹擾,稱為電磁幹擾,也叫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要解決電磁幹擾的問題,就要用到電磁屏蔽。所謂電磁屏蔽,就是防止電子設備或者電子元器件之間產生電磁幹擾。導電矽橡膠,就是常用的電磁屏蔽材料。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納米載藥是21世紀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也是典型的微納界面體系。納米水凝膠廣泛用於封裝、儲存和運輸治療劑等智能系統,是未來最具前途和應用價值的納米載體之一。關於聚合物納米載體遞送路徑已有相當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實際上,已報導的納米載體治療腫瘤的實驗中,多達97%是通過「主動運輸」被轉運到實體瘤中而非傳統的「被動運輸」。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工作以「Precise Tuning of Band Structures and Electron Correlations by van der Waals Stacking of One-dimensional W6Te6 nanowires」為題,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走進石墨烯小世界之石墨烯氣凝膠
    石墨烯是一種新型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碳材料,具有特殊的柔性、二維、超薄的結構特性以及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以及強機械性等物理化學化特性,是構建零維、一維和三維碳質材料的基本單元。但是,由於石墨烯片層間強的範德華力和π-π鍵作用力,使其容易發生不可逆堆疊和團聚,嚴重降低石墨烯本身的性質和有效面積,從而限制了其在某些方面的應用,而將石墨烯片作為基本的構築單元,通過鍵接連接在一起,構建三維宏觀體—石墨烯氣凝膠,是解決石墨烯片層堆疊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 碳納米管/ PVA /納米ZnO柔性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壓阻/壓電傳感特性
    >具有高靈敏度和寬頻響應的柔性傳感器對於結構健康監測(SHM)至關重要。本文,首先通過功能化的自組裝和水熱合成工藝在鋅片上製備摻雜有各種PVA組分(CNT / PVA)和ZnO納米線(nano-ZnO)的碳納米管(CNT)膜。然後通過旋塗法製備夾有鋅晶片的CNT / PVA /納米ZnO柔性複合材料(CNT / PVA / ZnO)。
  • emu「納米銀線」真的這麼神奇!
    然而,納米銀絲的導電膜卻不同。經過測試,經過幾十萬次摺疊,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2020年,柔性屏幕總數將接近8億塊,收入規模將達到418億美元左右,這也將為納米銀絲導電薄膜產業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
  • 上海交大:由細菌纖維素製成的碳雜化氣凝膠,具有超強微波吸收能力
    用於輕質和柔性的EMW吸收材料 1 成果簡介 碳基氣凝膠具有超低的體積密度,獨特的孔結構和高電導率,已被證明具有作為先進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巨大前景。然而,相對複雜的製造過程,較差的可加工性以及難以調節電磁性能仍然阻礙了其大規模應用。
  • 南開大學梁嘉傑團隊《Nano Letter》:可印刷及可拉伸的「溫度-應變」雙參數傳感器
    設計用於模擬人體皮膚功能的可拉伸物理傳感器的關鍵要求是能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同時監測和分離多個物理刺激,這些來自人體的物理刺激可以為健康監測提供豐富的生理信息。當這些傳感器集成到電子皮膚是,則對性能有更高的要求。例如,溫度傳感器除了需要高的分辨外,還需要在承受大的拉伸應變並具有高的應變傳感靈敏度,以準確檢測微小應變和大應變。
  • 《ACS Nano》無線電子傳感器:用於無標記乳腺癌檢測的黏性水凝膠
    碳點因其可調的螢光而聞名,因此作者使用光致發光(PL)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在用GSH和H2O2處理之前和之後dsCD納米顆粒的螢光發射,如圖1f所示。 此外,圖1g顯示由於猝滅而沒有dsCD的螢光,這與用GSH(圖1h)和H2O2(圖1i)處理導致dsCD中二硒鍵基團氧化後觀察到的螢光相反。圖1.
  • 具有「完美」光學性能的仿北極熊毛結構氧化矽納米管氣凝膠(SNTA, silica nanotube aerogel)
    1931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學院的Kister等人以矽酸鈉為前驅體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塊氣凝膠——二氧化矽氣凝膠,但是由於其製備周期長而沒有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