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2020-12-12 Hydrogel

【科研摘要】

再生醫學應用定製合成水凝膠的常用方法包括摻入RGD細胞粘附肽,但是在納米級評估對工程微環境的細胞反應仍然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關論文題為Nanoscale Molecular Quantification of Stem Cell–Hydrogel Interactions發表在《ACS Nano》上。作者使用單細胞原子力光譜法對合成水凝膠上的RGD解除結合力進行了定量,揭示了hMSC的短期結合對RGD濃度敏感。還進行了直接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dSTORM)來量化整聯蛋白α5β1與生物材料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出乎意料地揭示出,整聯蛋白在水凝膠-細胞界面處的聚集增加與可用的RGD結合位點較少相關。該定量方法揭示了對特定幹細胞-水凝膠相互作用的機理見解,其中dSTORM對整聯蛋白α5β1的細胞表面定位中RGD依賴的差異提供了納米靈敏度。研究結果發現,有可能精確確定肽官能化的水凝膠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與細胞相互作用,從而為微調生物活性配體的空間表現提供基礎。

【圖文解析】

1.水凝膠的製備和技術開發

的技術方法,使用了與hMSCs相連的RGD肽功能化水凝膠作為模型系統。將基於8臂,20 000 Da的PEG-降冰片烯的聚乙二醇(PEG)水凝膠與不同濃度的共價連接的線性細胞粘附RGD肽(CGGRGDSP)進行光交聯,其中存在RGD序列在纖連蛋白和一些其他細胞外基質蛋白中,它們結合了幾種細胞表面受體,尤其是整聯蛋白α5β1。整合素結合的RGDSP基序以前曾用於促進細胞與基於PEG的水凝膠的附著,並且發現PEG水凝膠中的束縛RGD肽對於封裝的hMSC生存是必需的。由於其線性,因此作者選擇使用線性RGDSP肽與大多數形式的環狀RGD相比,對整合素α5β1的結合親和力更高。基於PEG的硫醇-降冰片烯「 photoclick」水凝膠提供了一種高度通用且受良好控制的平臺來探測細胞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光引發劑和紫外光的存在下,將8臂PEG大分子單體與不可降解PEG-1000二硫醇接頭和拴系的RGD肽以2:1接頭:肽的摩爾比交聯成網絡(圖1a)。

圖1.幹細胞-水凝膠界面示意圖。

SCFS是一種原子力顯微鏡(AFM)技術,可提供分子對單細胞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洞察力.SCFS以前僅在少數研究中用於測量單細胞與材料之間的解鍵力,以鑑定分子相互作用並闡明初始粘附機制,但據悉,尚未將這種凝膠用於具有特定的細胞-粘合劑相互作用的水凝膠。它是表徵細胞表面相互作用的有價值的工具,具有高度敏感但可測量的力範圍很廣(10-100 nN),並且具有精確的空間和時間控制。在作者的實驗裝置中,單個hMSC被粘附到功能化的AFM懸臂和與水凝膠接觸(圖1b)。撤回與hMSC綁定的懸臂後,可以精確地測量單個解離事件。 hMSCs懸臂的連接是由伴刀豆球蛋白-A細胞膜糖蛋白相互作用介導的(圖1c)。通常,dSTORM是在非常薄的樣品上進行的,但是在此,作者將介紹一種適用的設置,該設置可使dSTORM在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的細胞上成像。通過對倒置的水凝膠成像並將雷射聚焦在界面膜上,分析了與RGD水凝膠接觸的hMSC表面上RGD結合細胞表面受體整聯蛋白α5β1的可用性(圖1d)。

2.RGD可用性決定了hMSC在肽功能化水凝膠上遷移。

hMSC在體內的關鍵作用是其遷移到損傷部位的能力。該遷移受hMSC與其底物的粘附影響。觀察與高和低RGD水凝膠結合的hMSC,發現細胞形態受到RGD量的顯著影響,在100%RGD上表現出更廣泛的形態,在10%RGD上表現出紡錘形(圖2a)。接下來,作者表徵單個hMSC的遷移,以確定RGD細胞粘附肽的濃度是否對細胞的宏觀行為有影響。在6小時內進行了實時螢光成像(圖2b),發現在高結合力和低結合水凝膠上的hMSCs沒有顯示出方向性偏好(圖2c)。有趣的是,與100%RGD水凝膠上的1.7μm/ min相比,在10%RGD水凝膠上的hMSC在水凝膠表面的移動速度更快,中位速度為2.6μm/ min(圖2d)。此外,在10%RGD水凝膠上的hMSC遷移更遠,中位位移為488μm,而在100%RGD水凝膠上則為314μm(圖2e)。這些實驗證明並證實了RGD肽的可用性影響形態和遷移行為。

圖2. hMSC在RGD水凝膠上的遷移分析。

3.使用單細胞力譜圖繪製hMSC-RGD解鍵力

SCFS用於研究RGD濃度對hMSC與水凝膠之間粘附力的影響,從而提供分子水平的見解來解釋遷移速度的差異。在SCFS測量過程中,可以將懸臂撓度(力)的變化測量為將細胞拉開並與水凝膠完全分離(圖3a)。在這裡,作者已經量化了hMSC和水凝膠之間相對於RGD濃度的納米級和皮秒級粘附力。首先,對在變化的RGD濃度的水凝膠上的回縮曲線下的面積(圖3a中標註的藍色區域)進行積分,從而量化了將hMSC與水凝膠完全分離所需的粘附能(圖3b)。在hMSC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的力-距離曲線中,觀察到典型的破裂事件(圖3A,插圖框),特別是力階躍(或「跳躍」),之後是力的斜坡狀變化。對全部破裂事件進行了量化(圖3c),並且將高斯擬合應用於高達200 pN的力分布。對單個破裂事件的進一步分析表明,SCFS對水凝膠中RGD的可用性敏感。對於100%RGD水凝膠,在單次力距曲線中檢測到的總破裂事件(NT)的平均數(圖3d)幾乎是10%RGD水凝膠的NT的兩倍(178%)。

圖3.從水凝膠表面分離的hMSC的單細胞力光譜。

4.使用dSTORM表徵整聯蛋白α5β1hMSC表面聚類

作者著手量化粘附在RGD功能化水凝膠上的hMSC質膜表面上α5β1整合素的數量和排列。在它們的活性,擴展構象中進行免疫標記α5β1整聯蛋白可以評估整聯蛋白與配體結合的表面可用性(圖4a)。與100%RGD水凝膠相比,含10%RGD水凝膠的細胞-材料界面處的α5β1利用率顯著增加(圖4b)。使用聚類分析算法Clus-DoC基於噪聲的應用程式的基於密度的集成空間聚類(DBSCAN)功能,(50)識別出α5β1聚類,並在感興趣區域(ROI)內生成了聚類圖及其密度 為4×4μm(圖4c和d)。通過對簇的分析,作者發現,相對於100%的水凝膠,10%的水凝膠表面定位的中位數顯著增加了232%,簇的數目增加了363%,簇的密度增加了363%(圖4e)。

圖4.整聯蛋白α5β1的dSTORM成像。

5.總結

為了探索多尺度接口測量之間的相關關係,作者在0和1之間建立了索引(圖5)。雖然該索引簡化了細胞與材料相互作用的複雜性,但它使細胞粘附和跨多個長度尺度遷移的各種細胞過程得以比較和組合。並排繪製這些索引值揭示了未結合事件和受體定位之間的明顯差異,這有助於解釋宏觀細胞遷移的觀察結果。在高結合(100%RGD)水凝膠上,hMSC和RGD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以更高數量的RGD-hMSC脫結合事件為例)說明了細胞對基底的穩定粘附和較慢的遷移。在低結合(10%RGD)水凝膠上,hMSC與水凝膠之間較少的特異性相互作用,如減少的RGD-hMSC未結合事件所示,與增加的α5β1表面定位和聚集相關,可能是細胞反應,試圖改善細胞黏附,導致更快的遷移。

圖5.多尺度接口參數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doi.org/10.1021/acsnano.0c07428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最近,趙雙良教授和重慶三峽學院宋先雨博士(原華東理工大學趙雙良教授團隊博士生)利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和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系統研究了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界面作用機理,闡釋了納米水凝膠內化路徑同時受水凝膠機械強度及包封能力的界面調控機制。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圖文解析】洞察TS-Gel-Ag-Col凝膠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用於TE支架開發的所有材料中,聚合物水凝膠是最有前途的候選者,因為它們的富水成分類似於生物組織的水,從而可以包裹細胞和其他生物實體,並且有可能成為可能。在作用部位以液態注入,並在原位形成凝膠。
  • 《ACS Nano》奧胡斯大學PVA物理膠遠程觸發液化
    根據液化動力學和水凝膠內產生的溫度進行液化的定量評估。對於AuNP和含染料的水凝膠,通過基於熱像儀的成像記錄,雷射輻照導致材料內部溫度逐漸升高(圖2D-F)。在臨界溫度下,水凝膠樣品經歷了凝膠-溶膠轉變,並在重力作用下從移液管中流出。響應的特徵時間約為15-20 s。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結果是,在該溫度下延長的時間孵育相同的水凝膠樣本保持健壯和完整,並沒有發生液化(圖2G)。
  • 《ACS Nano》無線電子傳感器:用於無標記乳腺癌檢測的黏性水凝膠
    碳點因其可調的螢光而聞名,因此作者使用光致發光(PL)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在用GSH和H2O2處理之前和之後dsCD納米顆粒的螢光發射,如圖1f所示。 此外,圖1g顯示由於猝滅而沒有dsCD的螢光,這與用GSH(圖1h)和H2O2(圖1i)處理導致dsCD中二硒鍵基團氧化後觀察到的螢光相反。圖1.
  • ACS NANO:柔電磁幹擾屏蔽 柔性仿生納米纖維銀納米線氣凝膠問世
    採用簡便易行的冷凍注射方法,製備了由纖維素納米纖維和銀納米線組成的仿生細胞微結構的超輕、高柔性生物高分子氣凝膠。通過調節凝固方式,調節微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和 EMI (EMI)屏蔽性能之間的關係,成功地製備了層狀、蜂窩狀和隨機多孔支架。
  • 科學家如何利用水凝膠技術加速人類健康研究?
    研究者表示,這種能在一分鐘內為單一細胞分裝水凝膠液滴的新技術還能被用來「誘騙」骨髓幹細胞分化成為特殊類型的細胞;同時該技術還是對當前技術的改進,當前很多方法通常會以一種不受控的方式將大量水凝膠與細胞混合,這就會使得細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相互作用而難以進行研究,而新型的水凝膠沉積技術就可以用於治療目的,比如支持用於製造新型組織的幹細胞等。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Weber等人利用這一技術對水合Nafion薄膜納米結構進行了3D重建,認為這是一種相互連接的管道型網絡,其微區間距約為5 nm,這種直接成像方法揭示了離子交換薄膜中的離子傳輸機理。 Minor等人將冷凍電鏡與四維高分辨技術相結合,直接將聚合物結構-性質的關係可視化,通過控制聚合物中納米結晶的分布和取向提高了材料性能。
  • 新加坡通過「自下而上」的分子工程研發水凝膠分子傳感器
    或者,水凝膠材料本身可以通過物理體積變化(示意圖1D,1E),凝膠化(示意圖1F)或水凝膠塌陷(示意圖1G)對分析物做出響應。當水凝膠的反應單元經過化學修飾時,例如與氧化還原活性分子(例如,硫醇或活性氧物種)反應,超分子與分析物相互作用(例如,與DNA適體的氫鍵鍵合)或僅經歷電離會改變聚合物上的淨電荷。
  • 《AFM》綜述:為水凝膠的應用量身定製膠凝機理
    近日,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詳細概述了一些觸發水凝膠形成的可用方法,並描述了每種方法的機理,優點和局限性,並基於它們是直接引發凝膠作用(本徵凝膠作用)還是通過從中間組分釋放凝膠引發劑(間接凝膠作用)而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凝膠引發劑分類系統。接著,研究人員嚴格評估了這些觸發因素在基礎和臨床生物醫學應用(包括體內凝膠化,3D生物列印和水凝膠圖案化)中的適用性。
  • 綜述《材料快訊》分子檢測和生物傳感的響應型水凝膠自下而上工程
    討論了為工程水凝膠分子傳感器開發的一系列創新策略,重點是「自下而上」的分子工程以實現分析物的選擇性和靈敏度。【凝膠特性】水凝膠可表現出對外部刺激的響應性,例如光,溫度,pH,機械力(例如,超聲),磁場和分子分析物,其可用於諸如藥物或治療分子的按需釋放之類的功能。
  • 【品牌故事】皮米級分子結構的水凝膠面膜!
    想要通過角質層,只能在細胞間隙的脂質雙分子層擴散,這意味著直徑大於40納米或分子量大於1000的成分都被擋在門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膠原蛋白,這種幾十萬分子量的大分子糖蛋白除了能給皮膚表面帶來黏糊糊的觸感,無法帶來任何實際效果。即使加入促滲劑和改良成分增加脂溶性,面膜中超過99%的成分也只能停留在皮膚最外的角質層。
  • 通過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系統進行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
    通過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系統進行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1:25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雋佶課題組開發出了用於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的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
  • 巴黎科學人文藝術大學/巴黎高科化學學院李敏慧課題組《ACS Nano》:在自組裝囊泡上取得新進展
    自然界中,膜上具有規則納米孔的膠囊結構並不罕見。許多病毒就具有這樣特殊的結構。某些兩親性分子混合體系自組裝,也會形成具有納米孔的膠囊結構,例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卵磷脂醯膽鹼(C16TAC/EPC)混合體系。這些混合體系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其中一種兩親性分子可形成球形或圓柱形膠束,而另外一種兩親性分子則傾向於形成囊泡。帶孔的膜或囊泡結構則被認為是從脂質囊泡到膠束的中間過渡形貌。
  • 南京工業大學徐虹、王瑞等:聚胺基酸水凝膠材料用於皮膚防曬製劑應用新進展
    近年來,水凝膠粘合劑體系因其可以有效封裝抗紫外功能因子的同時實現非皮膚侵入的功效,一方面實現高效抗紫外功能,另一方面保證產品的生物安全性。儘管如此,人體皮膚表面出汗及動態生理環境的天然特性,致使目前水凝膠粘合劑體系與皮膚表面整合力弱從而引起的凝膠材料結構和功能的不穩定性,成為新型水凝膠防曬霜製劑研發的瓶頸。
  • 【科研進展】納米結構形狀如何增影響複合水凝膠粘合性和機械性能
    受到納米顆粒形狀對各種生命表現(藥物遞送、細胞-納米顆粒的相互作用和內在化速率、幹細胞的細胞行為或分化)影響的啟發,團隊假設水凝膠材料之間的機械性能和粘附力可以通過調整納米顆粒的形狀來控制。先前報導已將多種納米顆粒成功地與聚合物網絡結合,獲得納米複合(NC)水凝膠的機械性或對表面的附著力能有所提高,從而改善了它們在生物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和性能。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
    從納米到宏觀尺度的複雜組織特異性生理學,結合動態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刺激,啟發了具有刺激響應特性的複雜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系統的設計。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結合,擴大了它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通過簡單靈活的選擇不同類別的納米材料/水凝膠,或調節納米顆粒-水凝膠的物化相互作用,可以獲得大大超出傳統水凝膠的性能。
  • 《Macromolecules》龔劍萍團隊綜述:構建仿生水凝膠的挑戰與機遇
    【背景介紹】這是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提出大分子理論100周年的一年。 在水凝膠領域,這也是合成水凝膠誕生60周年。【科研摘要】自60年前合成水凝膠誕生以來,已開發出具有各種有用特性和功能的水凝膠。水凝膠的研究方向也已經擴展到各種應用領域。然而,與在生物軟組織中發現的天然水凝膠相反,其具有從分子尺度到宏觀尺度的精細結構並具有複雜的功能,合成水凝膠僅具有非常簡單的結構和功能。
  • 山東大學郝京誠教授團隊《ACS Cent. Sci.》最新綜述:酶調節可自愈聚合物水凝膠
    從上述傷口癒合過程中吸取教訓,作者最近提出了兩種水凝膠系統,它們通常是穩定的,但在飼餵適當的化學營養素後可以治癒。基本上通過酶調節競爭過程的動力學控制來實現癒合(圖5B)。動力學穩定的聚合物水凝膠的時間調節癒合也被設計為具有三個步驟:(i)通過化學營養物供應進行驅動;(ii)激活動態鍵或相互作用以進行結構修復;以及(iii)斷開動態鍵或相互作用以進行結構修復。水凝膠性質的恢復(圖5A)。
  • 北海道大學龔劍萍團隊《Giant》:聚陽離子-π水凝膠中不同陽離子對苯環的競爭作用
    而水凝膠與生物組織有著類似的結構。因此,聚(陽離子-π)水凝膠為研究水溶液中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系統,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相互作用力在生物體系中的作用。近日,北海道大學龔劍萍團隊使用微電極技術系統研究了聚(陽離子-π)水凝膠中鹽離子與苯基之間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