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7億人就業的紡織服裝產業,為何大而不強?

2020-09-27 化纖邦

2020年,中國紡織服裝業上下遊產業鏈吸納的就業總人口據說高達1.7億人。雖然具體數字無從考證,但紡織服裝業無疑佔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作為支柱產業,國內紡織服裝業正在迎接一個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過去6個月的時間裡,超過9家知名紡織服裝企業破產倒閉。美特斯邦威4年前的利潤超過10億,今天這個曾經的服裝帝國正走在虧損的下坡路上,而以ZARA、優衣庫為代表的國際快時尚品牌則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


在這樣一個時刻,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在服裝領域的體現,其實也遠比我們想像中的來得淺的多。


01 「光一個簡單的吊牌,在傳統零售店裡都是件很複雜的事情」


服裝是一個龐大的製造業體系。我們和傳統服裝企業的人聊的最多的是服裝裡偏後端的生產供應鏈。服裝供應鏈裡的每個環節,就像一個個設計精密複雜的齒輪,這些齒輪彼此咬合組成一臺龐大的機器,而這個機器真正在影響著服裝產業的發展。



在傳統服裝行業裡,對供應鏈比較粗略的分法是三大塊:服裝公司、服裝工廠和面料廠。在地域上,整個服裝產業集中在山東青島、廣州、長三角一帶,面料分布在紹興柯橋、廣州中大,生產基地則以江蘇浙江為主。


此前曾在傳統服裝行業摸爬滾打15年的優料寶總經理王晉華告訴記者,「在供應鏈具體運作上,有的服裝公司很輕,只做貼近市場營銷的品牌運作,他們的服裝會外包給設計團隊來設計。有的服裝公司重一點,底下則會配置相應的設計部門。不管哪種,設計師最後設計出來的都只能稱之為作品,要變成產品,還要經過重要的服裝生產環節,包括排料、裁剪、縫製、熨燙等過程。」


而從設計到生產,在服裝的加工製造裡目前行業內最常見的模式又有兩種:一種是全包模式。工廠直接負責全包,服裝公司直接支付總價,最後只收成品;一種是純代工模式。工廠只負責加工,面料由服裝公司自己買。服裝公司會支付兩筆費用,一筆是給工廠的加工費,一筆是給面料廠的面料費。至於面料從面料廠到工廠的物流,可以選擇自己拉,也可以要求廠房進行配送。


除了面料需要購買,還有輔料,指的是衣服上的紐扣材料等。如果是全包模式的話,工廠會替服裝公司直接配好輔料,另一種方式下服裝公司自己會去買輔料,工廠只負責實現組裝。


「比加工製造更上遊的面料、原材料這塊也很複雜。面料本身是有自己的工藝的,比如不同的面料有不同的底布。一件麻灰色的針織T恤,它的底布要從最開始的白色染成麻灰色;一件裙子帶著蕾絲的花邊,在生產時,面料底布首先需要蕾絲花邊的工序做處理。這些處理可能是服裝廠自己做拼接完成的,也可能是底布由面料廠現成配好的。在不同的合作模式之下,上下遊的鏈 條可能還會更長。」王晉華說。


這種生產過程複雜、鏈條節點盤根錯節的情況從最簡單的T恤裡就能體現出來。


T恤算得上衣服裡一件非常標準化的產品了,但要做一件T恤,背後牽扯到的供應鏈也很麻煩。從採購衣胚開始,需要找印花工廠,然後經過很多道不同的工藝(比如印字、標籤等),再到包裝(這時就需要對接包裝工人),最後才是物流供應商以及售後。而在衣胚前,還有後道整理,這裡面就包括整燙、檢驗、摺疊等工序,還涉及到水洗、剪毛、蒸呢、壓呢等方法。更前面的還有成衣加工、布料採購、印染、原材料等。


「服裝這種製造業裡面的門道非常真的非常多。光一個簡單的吊牌,在傳統零售店都是件很複雜的事情。吊牌上的信息和衣服描述需要非常精確,店裡SKU又這麼多,要一一對應起來都很不容易。如果吊牌信息和服裝有任何不符還會很麻煩,因為門店是有進貨記錄的,它按配數來發,質監部門會進行抽查,如果查到不符,處罰的措施很嚴格。有些門店為了省事直接貼掉標籤,但這樣零售店員又常常搞不清楚。」劉超告訴我。


可以看到,服裝供應鏈裡的整個鏈條很長,節點很多,涉及到的每道工序幾乎都有不同的工廠負責,非常專業細分,供應鏈的合作方式也很靈活多樣,但最後都是多供方配合完成的一個結果。


02 「這個行業本身就不是按需生產的」


在我問到傳統服裝生產存在什麼問題時,王晉華這樣回答道。在他看來,傳統服裝行業裡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庫存和面料。


品牌方組織生產的時候是按照年計劃向後端供應鏈下單,比如一單下十萬件,工廠和面料廠隨後再根據十萬件的訂單量去組織原材料和生產流水線。這批衣服生產出來後,因為品牌方的預測存在偏差,有可能賣得很好,也有可能賣不掉。


如果賣不掉的話就會產生庫存。為了COVER庫存,品牌方通常會採用高毛利率的做法,加價到成本的十倍,這樣最後就算甩賣也不會虧;如果賣得好的話,整個服裝生產供應鏈很龐大,想要再去追單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原材料也分批次,追單時可能所有的面料輔料都沒有了。而對工廠和面料廠來說,他們因為品牌方的關係也需要承擔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大型的面料供應商會被品牌商壓期貨。事實上他們為了滿足大商戶的需求也會自己選擇壓面料(按缸算)。這些面料如果市場走向不好、賣不掉,同樣會產生庫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來興起的諸如Zara等快時尚品牌,因為追求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他們要求面料商要有快速補貨的能力,所以常常會把風險轉移到這些面料供應商身上去。」王晉華分析道。



儘管如此,面料商大都還是很樂意和這些「得罪不起」的大品牌合作,因為這些大品牌通常付款規矩,走貨量大。對於壓貨問題,面料供應商自己會採取一些策略來緩解,比如自己開檔口,或者把積壓庫存放到平臺賣給散貨。


另一位廣東家族企業做傳統服裝OEM的老闆則告訴我,全包的工廠因為接的都是大品牌方,通常會比較強勢,工廠的壓力和風險就更大。比如,工廠全包後要負責打板、購布、裁剪、生產、QC(國內和國外)、批量這一連串的過程。在這些流程中,工廠購布自己要把現金流壓在布料廠那邊,QC不合格的風險也要自己承擔,還要支付工人的人工費等等。而刁鑽的品牌方常常會抽檢挑刺,如果最後不要這批服裝了,工廠往往只能拿回20%的費用,此前承擔的風險就全部轉換成損失壓在自己身上了。


因為生產流程複雜、工序繁多,加上工廠、面料廠、原材料廠每層環節疊加上的不確定性,各個工廠間的溝通、協調、物流和運輸,綜合起來就織成了一個龐大臃腫的供應系統。這個供應系統運轉效率註定不會太高,但更大的問題是——這個供應體系是一個不穩定的結構。


劉超在做優T的過程中,整個過程跑下來最大的一個感受是,行業最大問題在於找不到質量穩定的備現貨的供應商。「所有的廠商沒有人願意備現貨。而且要做到穩定真的太難了。我們在國內找了一遍,有的供應商可以一次給你不錯的體驗,但是它無法保證長期都穩定的提供這種質量的供給。因為這塊成本還是很高的,供應商每次都是幾十萬件去備貨。最後我們找到了兩家滿意的都在海外,一家美國,一家日本。」



除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外在的市場環境和一些其他不斷增加的「新變量」也加深了傳統服裝行業的隱疾。


首先最直接的影響來自服裝外貿。TPP對中國服裝行業影響很大,國內服裝業將面臨貿易轉移效應壓力,一體化分工地位弱化。除了外貿,製造業成本增高是另一個變量因素。


「很多國外品牌已經開始傾向於不找中國代工廠做生產了,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像越南是TPP廠家,找他們做代工的話,服裝行業關稅利潤是有返稅政策的。大宗布料都講求金額滾動,受全球市場影響非常大,國內的紡織服裝業現在外需都拉不起來。而競爭對手增多,內貿越來越多,必定分散市場份額,造成擠壓。」王晉華告訴我。


製造業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銀行借款成本、電氣/天然氣成本、人力成本等。拿上海舉例,因為不是原料供給地,製造成本又太高,製造業已經越來越弱了。LEVIS在上海據說擁有2000多萬的營業額,但利潤卻只有40萬。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也很直觀,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服裝廠現在已經越來越難招到工人了。


公司管理和服裝企業主自身的老化也是一個問題。「目前這批服裝企業主的歲數都挺大了,50、60歲很多失去了衝勁。加上近年來網際網路科技勢頭很兇,很多人對於投資實業的熱情越來越低,傳統服裝行業也受到了影響」。王晉華說。


03 「ZARA有200個設計師,每天負責在世界各地飛,看各種秀」


有這麼多的原因在解釋為什麼傳統服裝企業的日子不太好過,但如果要找出一個最值得提的原因,也許會是這代習慣網際網路生活的年輕群體對服裝市場的影響。


「隨著消費升級和90後群體成為市場消費主力,服裝市場出現了兩點新的變化:一方面,主流消費群體對個性化的需求逐漸增強;另一方面,這些90後們對品牌的意識和概念正在減弱。」王晉華告訴36氪。


年輕人傾向於買不一樣的衣服,而不是滿大街相同的爆款。他們的感性訴求越來越強,追求個性化也讓市場需求多變。同時,這幫年輕人大都很難馬上說出一個強勢的國內服裝品牌。除了西裝等偏嚴肅場合的款式,他們很少會有品牌統一認知。這一點在化妝品和奢侈品市場也有體現。


「以前的女孩一定要買lv的包,化妝品一定要買雅詩蘭黛的,但現在的90後已經沒有這樣的想法了。他們似乎更關注其他一些方面的東西。比如,韓國之前有一款化妝品牌子很便宜、也不以功效見長,但他們會把化妝品瓶子設計得很可愛、門店設計得很粉,結果反而賣的很好。」一家做化妝品直播的網際網路公司說。



幾年前美特斯邦威請來周杰倫做代言的時候,這塊國產服裝牌子還是很多年輕人眼中時尚的代名詞。而在2015年上半年,這家公司出現了上市7年以來的首次虧損。4年前他們的年淨利潤則超過10億。


從10億利潤到虧損,美邦最大問題是家族企業固步自封,沒有創新。美邦1995年創立時候的市場環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趕上了的那批消費群體現在也換了一代。美邦繼續只做些市場和營銷的事情,但自身在管理、設計、庫存、供應鏈這些方面,和優衣庫、ZARA完全沒法比。以前大家覺得美邦時尚,現在用戶失去興趣,市場很多就被國際快時尚品牌搶走了。」一位服裝業內人士這樣告訴36氪。


從時尚變得不時尚,消費者對品牌印象的這一步改變幾乎是致命的。而品牌印象和美邦的商業預判有關。他們越來越沒法跟上潮流、把握不住消費者需求時,大批量生產出來的服裝不符合年輕人胃口又會造成庫存積壓。加上年輕人成為網購主力軍,電商作為穩定銷售通道衝擊實體店運作,陣地失守是很自然的結果。


當消費端變化增大,生產端對變化的感知遲鈍不敏銳時,跟不上這種快速變化節奏的玩家就會脫節。反觀ZARA,這個快時尚服裝品牌則利用小批量和快速反應鏈做到了15天內從設計到出貨的速度。他們總是更快的抓住當下潮流,緊密的貼合消費端的變化推出合適的款式。


「ZARA底下有200個設計師,這些設計師每年會在全世界各地飛,看各種秀場,挖掘時尚潮流元素,或者換一種不太好聽的說法叫抄設計。這些設計師做出設計後會馬上交託給工藝生產方,然後小批量生產一批款式,用最快的運輸方式——飛機空運到店面銷售,再看市場反應。ZARA終端門店裡面都有PAD做銷售統計,店長會對根據當地銷售市場做初步預判,然後把數據匯總到總部後調貨,每周兩次。」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向我解釋ZARA的運作機制。


這套運作機制保證了ZARA永遠能在門店裡提供最新最豐富的時尚服裝款式,讓消費者擁有不斷進店消費的理由,而且小批量的方式能很快把服裝銷售出去,最煩人的庫存問題也可以得到避免。


不過,緊緊和消費者的需求貼合在一起只是服裝行業偏市場前端的表現,大部分傳統服裝品牌無法在前端貼住用戶的原因正是後端供應鏈反應速度跟不上。



ZARA又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ZARA會有幾個措施來緩解供應鏈反射弧比較長的問題。


首先,它其實並不是完全迎合消費者市場,一個款式潮不潮的另一個變化因素來源於時尚圈。ZARA底下200個設計師從時尚端來找設計元素就會讓他們的服裝生產有一定的規劃性。


比如他們年初都會做色系的規劃,這些色系往往來源於時尚圈的流行。當這些規劃定了之後,ZARA會讓自己的供應商先把大框架的染色半成品備好,以節省後面的反應時間。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ZARA款式的衣服就會發現,這些款式的底布幾乎都是一個類型的,因為只有這樣它上遊的面料廠壓力才能減少。


最後,ZARA從來不做爆款,他們甚至會做限量的飢餓營銷。所有這些舉措加起來,配合上ZARA品牌的強勢地位,供應鏈願意配合,快速生產小批量服裝也就成為可能。」該業內人士分析道。


和ZARA類似,國內的快時尚品牌韓都衣舍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來解決供應鏈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韓都衣舍採取的是單品全程運營機制,以市場、設計、企劃小組為首,根據市場反應實時做出調節,根據銷售數據實現分析,同時對市場會有預判。因為對供應鏈要求很高,做單品的話就能比較容易實現。


反觀國內有很多小廠家常常忍痛迎合市場多變的需求,但一換面料後,他們背後的反應速度就跟不上了,因為要做全品類的話非常難,供應鏈需要重新構建。


04 「中國其實有最早的柔性供應鏈,就是小作坊模式」


近幾年開始提出的柔性供應鏈,其實就是為了迎合消費市場提出的供應鏈重新構建改造的方式。


傳統供應鏈模式是供方市場,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它跟企業產品關聯;現在需方主導,感性訴求越來越強,倒逼服裝企業迎合消費者,就以消費為主導。但消費者需求多變、快速、個性化訴求強,小批量成為主流。


於是這個市場變化促使服裝企業面臨轉型:以前他們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模式,一年生產大批量然後分銷,現在很可能造成庫存積壓,需要迎合市場,賣的好再返單,減小服裝庫存。


這對供應鏈提出的新要求則是:本來的鏈條運作是從年初定生產計劃,面料商開始組織坯布、染色工藝等,整理後交付服裝加工廠加工,服裝廠生產後交給品牌商,品牌商再鋪貨;現在因為市場需求不穩定,頻繁、小批量、不穩定的訂單成為主流,要求面料商服裝廠迎合品牌商的變化,於是就產生了柔性的概念(快速反應鏈)。柔性就是給供應鏈留下彈性空間。


「嚴格來說,中國柔性供應鏈其實出來得很早,小作坊模式就是一種柔性供應鏈,它的彈性足夠大。但對服裝加工廠來說,工業生產是標準化的。工廠裡的機器設備需要適應流水生產,想要打造速度和質量一致的柔性供應鏈需要看生產線能不能適應個性化生產需求。對面料廠來說也是一樣,以前1000米以上免包缸費,現在小批量生產成本上升,面料廠只能採用加價或調整設備流程來響應速度。」王晉華告訴我。


「大部分工廠普遍沒有這樣的魄力和資金去做這件事。同時,改造的難度也很大。大品牌一個訂單通常就幾百件,但SKU很多,對工廠來講生產線改造的要求很高。」劉超也告訴了我類似的觀點。



雖然改造柔性生產線很難,但反向定製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明顯。會繼續堅持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模式的也許只會剩下三種類型的廠商:第一種是本身是強品牌的企業,他們不會迎合消費者,但會前瞻性引導消費者;第二種是有強大的銷售渠道的企業,他們佔據所有長尾,支撐做標準化工業化生產;第三種則是外銷型的企業,他們的產品主要銷往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地區。


而對大部分服裝企業來說,轉型幾乎是必須的。「中國服裝企業一開始做代工,沒什麼服裝品牌,現在隨著盈利成本越來越高,服裝企業發現純粹做代工機會越來越小,如果現在不做自己的產品會倒閉。」王晉華說。


當這些服裝企業準備去做自己品牌時,又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些問題:第一是渠道問題,「渠道不是想進就能進的」;第二個問題是不知道市場需求,因此風險很大。從自身經營角度,以商品獨特性來吸引購買,組織快速生產進行投放會是大趨勢。因此越來越多服裝廠會開始採用這種模式。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化纖邦儘量標註每篇文章的來源,若不願轉載或侵權,請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擁有1.7億人就業的紡織服裝產業大國,為何大而不強?
    2020年,中國紡織服裝業上下遊產業鏈吸納的就業總人口據說高達1.7億人。雖然具體數字無從考證,但紡織服裝業無疑佔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作為支柱產業,國內紡織服裝業正在迎接一個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過去6個月的時間裡,超過9家知名紡織服裝企業破產倒閉。
  • 寧波做強紡織服裝產業
    林波 攝中新網寧波10月21日電(記者 林波)中國第一件中山裝、第一套西服、第一個西服工藝學校……諸多的「第一」折射出浙江寧波紡織服裝產業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林波 攝「寧波紡織服裝領域雖然誕生了不少國內影響力大的品牌,但目前大多數仍屬於工業化規模製造模式下的品牌,與國際知名品牌存在較大差距。」10月21日,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時尚節組委會副主任胡望榮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市將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的時尚化、智能化、創新化,加速從紡織服裝大市向時尚紡織服裝強市轉變。
  • 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產業園區(平臺)
    2019年,紡織服裝行業區域化發展模式越發明顯,各地產業逐漸深化自身特色,其中具有針對性、專業化、引領性的產業園區(平臺)作用愈發凸顯,在助力當地乃至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中做出貢獻。1長發國際時尚中心特色解讀:「中國紡織企業要從戰略層面構建供應鏈生態圈,創造新一輪的增長機會。」
  • 年度盤點|2018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特色集群
    借力服裝,虎門鎮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以女裝、童裝、休閒裝為特色的"中國服裝服飾名城",榮獲了"中國女裝名鎮"、"中國童裝名鎮"、"全國服裝(休閒服)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首批"全國紡織模範產業集群"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 全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全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殷美根主持召開全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座談會 發布時間:2020-12-04 06:27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歐洲紡織服裝產銷或降50%+,我國紡織影響有多大?
    就業人數下降超過2%,營業額自2012-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與2018年相比,紡織品下降2%,服裝下降1.3%。  然而正在進行的一項針對Euratex成員們的問卷調查顯示,2020年3月因新型冠狀病毒,紡織品和服裝產業的信心指數已「急劇下降」,並評估影響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問卷調查初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公司預計銷售量和產量將下降50%以上。
  • 中國紡織服裝職業教育發展論壇在烏魯木齊舉行
    8月6日,由自治區經信委、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中國服裝協會主辦,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紡織行業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承辦的2016年中國紡織服裝職業教育發展論壇在烏魯木齊隆重召開。
  • 土耳其支柱產業遭重創:服裝出口下降40%,內需減少64%
    作為對土耳其產出、出口和就業最重要的部門,服裝和紡織工業成為該國遭受新冠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工業部門,目前還沒有出現任何復甦跡象。土耳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顯示,3月,在土耳其首次發現新冠肺炎病例的當月,服裝和紡織品的生產同比萎縮20%和14%,而製造業總體下滑為7.5%。
  • 12億!山東這家中國紡織500強與經緯紡機籤下30萬錠智能紡大合同
    據悉,明勝紡織集團100萬錠智能紡紗產業園重大工程計劃新建廠房30萬平方米,新增智能紡紗設備2800餘臺(套),全部達產後,年產高檔精梳緊密紡紗13萬噸,年銷售收入33億元,新增利稅4.5億元,安置就業2000人。
  • RCEP落地,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或受益最大
    從中日貿易來看,我國紡織品和服裝行業可能受益最大,而機械製造、光電製造等中高端產業短期內可能會受到一定衝擊。分析師指出,日本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重要的出口市場。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排在美國、越南之後,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第三大出口國。去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對日本市場的出口額為16.59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出口額佔我國出口總量的6.1%。
  • 國內高端服裝服飾產業現狀
    國內高端服裝服飾產業現狀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每年生產的服裝量接近300億件。全國有服裝企業14827家,產值有1萬7千億多元,中國幾乎承包了全世界人民的衣櫃,全世界人民每年每人可以分5件。中國服裝製造業產值雖然很大,但質量和品質卻不高,提供給服裝設計師的就業崗位也不多,因為大量的服裝企業都在幹來樣加工或來料加工,賺的都是辛苦的加工費。
  • 國內首季服裝銷售暴跌32.2%、歐洲紡織服裝產銷或降50%+
    外貿:歐洲紡織服裝產銷或降50%+,或影響到今年紡織服裝出口10%以上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儘管2019年紡織與成衣業銷售和出口額表現良好,但由於歐盟經濟衰退、英國脫歐,製造業需面臨不確定的關稅壓力,歐洲的紡織和成衣業渡過艱難的2019年。  歐洲服裝和紡織品工業協會(Euratex)表示,紡織品和成衣業的數據與總體情況相符。
  • 鹹寧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徑研究
    一、發展與困難共生,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面臨的「四三二一」現狀5月13日和6月3日,市經信局調研組實地調研了鹹安區和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走訪了成錦紡織、精華集團、源通紡織、鑫瑪服飾、桂泉紡織、麗裳服飾、東一服裝、祥源特種布、新進紡織、新紡紡織、蒲纖紡織、華錦紡織等12家具有代表性的紡織服裝企業;6月4日,局調研組繼續對嘉魚縣紡織服裝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
  • 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新聞事件
    這一年,紡織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化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年,「科技、時尚、綠色」的行業新定位、新標籤,被紡織人進一步落實。作為時代風採的見證者,《紡織服裝周刊》梳理行業大事,記錄精彩瞬間,勾畫發展脈絡,為讀者提供參考。
  • 服裝行業全年蒸發4000億是怎麼回事?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 紡織...
    「2020年勢必是動蕩的一年,預計中國服裝市場至少蒸發4000億收入,整體市場規模縮水15%。」Convertlab市場部副總裁劉金硯近日在深圳某服裝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全球服裝業日子都不好過。
  • 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柞蠶絲產業聯盟成立
    該聯盟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牽頭,與30餘家相關單位共同倡議發起,全省從事柞蠶絲上下遊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服務機構自願參加,旨在落實工信部等六部門關於《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精神,振興中國蠶桑絲綢文化,共同推進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中柞蠶絲板塊的合作發展。
  • 籤約13個項目總投資超百億 平南紡織服裝時尚產業在粵推介結碩果
    11月20日,中國(貴港)紡織服裝時尚新區全國推介會(廣東站)在廣州舉辦。在推介會當天的現場籤約中,平南縣共籤約項目13個,投資總額110.1億元。粵桂經貿,由來已久。借著橫貫粵桂的千裡西江,廣西平南與廣東珠三角緊密聯接,兩地地域相近、人文相通,往來頻繁,商貿興盛。
  •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 錦繡紡織 經緯天下
    中國教育在線訊 院長寄語紡織服裝學院代理院長許長海親愛的同學們:  從2019年70周年國慶大閱兵,到2020年新冠疫情阻擊戰,從普通家紡用品,到太空梭、火箭、深水探測器專業堅持工程教育與紡織學科教育相結合,突出新工科特點,採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多元(模塊)」的培養模式,有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針織與服裝、紡織與紡織品貿易、現代紡織技術與應用、紡織與計算機應用、非織造材料與產業用紡織品六個模塊。
  • 標準與質量 中國紡織服裝之殤
    自2012年8月1日起,不符合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的紡織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  質量是產品立足的第一關,也是提高企業市場佔有率最重要的一關。服裝標準正是管控質量,將紡織服裝向節能環保型轉變和提升產業素質的最好工具。
  • 濟南紡織服裝行業產銷對接會 當場籤近2億!
    原標題:濟南紡織服裝行業產銷對接會,當場籤近2億!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與濟南濼口服裝有限公司,山東大魯閣織染會上,30餘家重點紡織服裝企業進行了擺樣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