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北侖,改革開放的前哨
這裡是寧波舟山港核心港區所在地
也是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工業區
可與印象中的工業區不同
北侖境內綠水逶迤,青山相向
處處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景象
近年來,北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美麗北侖」建設,堅持生態治理和制度創新並重,體系化推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迄今,北侖先後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5次榮獲省治水「大禹鼎」,2次獲評「大禹鼎」銀鼎,連續3年獲得「美麗浙江」考核優秀,連續10年獲得「美麗寧波」考核優秀,入選「美麗浙江十大特色體驗地」。
突出長效治理
探索生態治理制度體系創新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北侖是全省製造業強區和物流業發展大區,石化、電力、印染、造紙、鋼鐵等能耗高、汙染重企業集聚,集卡車眾多,約佔寧波全市的80%以上,環境治理任務重、壓力大。北侖強化擔當,直面生態痛點、難點,持續推進治理模式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為全省港口集疏運的重點區域,每天過境的集卡車多達3萬輛,尾氣排放一度嚴重。為此,北侖探索建立覆蓋全域的「天地車人」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體系。不僅在寧波市率先實施國Ⅲ及以下柴油貨車城區限行,累計淘汰國Ⅲ及以下標準營運柴油車4969輛,還強化科技支撐,建立寧波市首套柴油車道路黑煙抓拍系統,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柴油車汙染排放狀況的實時監控,完成6151臺國V排放標準柴油車安裝OBD在線監控並與生態環境部門平臺聯網。
為克服工業企業處理汙水不專業、效率不高的難題,北侖積極探索工業汙水第三方治理模式,並被列入全國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示範項目。所謂第三方治理,就是排汙企業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第三方治理企業進行汙染治理的新模式,它的核心是進行專業化分工,明確各方責任,逐步建立起「排汙者付費擔責、第三方依約治理、政府指導監管」的治汙機制。
最先試點工業汙水第三方治理的青峙工業區塊及周邊區域,是北侖臨港產業重要的集聚基地,化工、印染企業密集,擁有金髮新材料、亞洲漿紙、三星重工等行業巨頭,工業汙水排放量很大。項目實施後,青峙片區工業汙水實現了集中收集和處理,還提高了汙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汙水不再「跑冒滴漏」,區域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針對工業固廢分類不徹底,無害化處置率低的短板,北侖在寧波市率先開展一般工業固廢分類管理試點,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創建,全力推進一般工業固廢分類管理和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轉運,初步形成了一般工業固廢源頭分類、建設分揀中心、集中收儲運的處置體系和小微企業危險廢物「公交化」收運的處置模式,並完成全國首例利用鋼鐵廠高爐協同處置金屬表面處理汙泥的試驗項目建設。據北侖區政府有關負責人透露,眼下,北侖正按「源頭管理精細化、貯存轉運規範化、過程監控信息化、利用處置無害化」要求,建設完善一般工業固廢閉環管理體系,努力實現源頭減量化、分類資源化、處置無害化的處置目標。
突出綠色發展
探索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創新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北侖牢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爭當全國縣域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探路者的使命擔當,持續探索綠色發展報告制度創新,初步形成了綠色報表、綠色審計、綠色審批等內容為主體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釐清區域內各類自然資源「家底」,才能讓管控有的放矢,精準高效。2016年起,北侖參照國家、省市標準,融入自身元素,量身定製了一套衡量經濟發展、環境質量、汙染物排放、資源能源、重點行業能源產出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與制度建設、公眾環境滿意度等八大方面39個指標的評價體系,並由此形成「綠色發展報告」,每年提交人大審議,向社會公眾發布,該項改革入選2018年度省級改革試點項目。2018年,北侖再度納入與自然資源資產相關的4項指標,針對性地研究資源環境要素約束下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問題。眼下,北侖還在搭建綠色發展指數預警和信息化監控平臺,力爭可視化展示全區綠色發展水平及變化趨勢。
結合「綠色發展報告」,2018年,北侖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成為全省首個摸清「生態家底」的臨港區域。這份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精心編制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覆蓋北侖(包括臨港區域)的土地、林木、水資源、海洋資源資產情況等內容,不僅精準核算了全區土地、林木、水和海洋資源實物量,還對照聯合國《實驗生態系統核算體系》,完成了森林、溼地、城市綠地和海岸帶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
通過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一步彰顯各類資源背後隱藏的巨大價值,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比如,根據估算,北侖區九峰山森林公園每年提供的休閒娛樂等文化服務價值接近2.6億元,這還不包括九峰山的其他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北侖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表明,九峰山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需進一步增強其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2017年,北侖承擔區縣級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省試點工作,省審計廳對區主要領導任職期間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情況、土地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森林資源管理、海洋資源保護情況、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情況、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等7個方面內容進行了審計。2018年,北侖區在白峰、小港兩個街道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審計試點,立足街道特色,對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變化情況、自然資源和生態治理目標責任完成情況、自然資源環保法規政策執行情況、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資金使用管理等6方面開展審計,現該項改革已在全區穩步推開。眼下,北侖正探索建立街道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和財政決算審計「統一進點、同步實施」的新模式。既算「經濟帳」,又算「生態帳」,提高了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助推北侖高質量綠色發展。
北侖持續優化項目環評審批流程,探索「綠色審批」,在全省率先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制度改革,在梅山產業集聚區成功試點後,在全區重點園區、重點項目中穩步推進,相繼推動臺塑臺化、韻升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並在此基礎上,將相關改革措施延伸至小微企業園區提升整治,已累計完成5個小微企業園「區域環評」編制評審。同時通過「歷史項目清理」、排汙許可證登記核發等方式,積極解決企業環評審批等方面歷史遺留問題,助推企業發展。
突出全民共治
探索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並非單打獨鬥,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等不同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近年來,北侖從為全省提供縣域示範的高度,大膽謀劃、系統推進,持續從強化政府責任、突出企業主體、鼓勵公眾參與等方面持續探索制度創新,形成了「區域環評+環境標準」、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保險、「敦親睦鄰」環境公益、「綠滿港城」等生態制度創新品牌,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這是政府完善綠色環境監管制度體系的新探索。北侖始終把淘汰落後產能和「騰籠換鳥」工作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先後對金屬表面處理、農副食品等重點行業的40多家企業進行集中整治,工藝落後、產業檔次低、環境汙染重等突出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結合「三改一拆」大力推進拆后土地、老舊廠房和城鎮低效用地重複利用,高質量建設小微企業園區,目前已先後新開工建設包括電鍍產業園在內的7個小微企業園,實施了20家小微園區改造提升項目。7月28日,全省小微企業園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北侖成功召開。
這是企業落實生態環保主體責任的新徵程。北侖試點推出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改革,對試點企業在環保資金補助、企業環保服務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管理。迄今,已在海天、拓普、申洲、吉利等4家龍頭企業試點實施,通過刺激產業鏈下遊綠色採購,倒逼產業鏈上遊供應商、採購商採取環保措施,對產品設計、原料選擇、製造過程、物流運輸等環節進行綠色改造,提高了綠色生產水平。北侖探索生態環境「綠色保險」制度創新,全面建立由政府協調牽頭,保險公司、環保專業服務企業、投保企業等參與,市場化方式運作,保險資金多元化籌集,保險險種多樣化發展、多種環境監管方式相結合的「服務+補償+保障+監管」的環境監管服務新模式,該項改革入選2019年度寧波市市級改革試點項目。眼下,「綠色保險」正在化工、造紙、電鍍、紡織印染等環境汙染高風險企業和重點行業推廣覆蓋,已參保企業達120多家。
這是由社會公眾凝聚生態共識,形成生態自覺的新轉變。如今,北侖打造起「敦親睦鄰」環境公益品牌,組建12支1000人以上的環保志願者、環保義務監督隊伍,定期參加公益活動;建立起以生態文明教育館為引領,「1+X」的北侖環保公眾參與模式;籌建了全省首個「環保公益基金」,引導全區30餘家企業捐贈資金2000餘萬元,為區域環保公益項目開展提供資金支持;開展了「環保直通車」服務進企業、「環保綠皮車」宣傳進城鄉、「環保大篷車」教育進基層等多種形式的生態宣傳行動,引導一批企業向公眾開放環境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參與度、獲得感和滿意度。今年6月,「綠滿港城」行動被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評為2020年度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全區「一個體系 多元主體 多個渠道」的生態環境領域公眾參與治理模式基本建成。
同時,北侖還不斷完善智能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相繼建成智慧環保環境質量預警平臺、360監察平臺、應急指揮平臺、環境監測監控中心等設施,87家重點汙染源企業在線監控實現全覆蓋,並初步形成覆蓋水、氣、聲、VOCs等各大要素的生態環境預警網絡。
一項項蹄疾步穩的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北侖生態環境的治理,提升了北侖生態環境品質,使得北侖的天更藍、水更綠、土更淨,一座彰顯港口特色風情、港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國際化濱海秀美之城,在祖國的東海邊呼之欲出。
來源 | 浙江日報
圖源 | 浙江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打造港口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樣板,這個地方這麼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