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8期(總第506期)《環境》雜誌推出特別策劃「生態文明建設在廣東」封面專題,圍繞汙染防治攻堅戰,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從不同視角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偉大實踐。
現推送精彩內容,點擊每篇文章的標題還可跳轉「環境雜誌+」公眾號閱覽全文,敬請關注。
封面專題
第一篇
☝點擊預覽全文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趙細康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所研究員 曾雲敏
為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廣東不斷引入新技術、新知識、新模式,不斷提升汙染防治水平。主要包括:全面推進環保大數據監管平臺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廣泛採用無人機等新設備,推動環境治理信息化和數位化,為精準把握汙染現狀、動態和治理成效提供技術保障;引入院士團隊、整合省內環境研究團隊到各地送經驗、送知識、送信息,有效彌補知識短板;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創新出眾多治理模式,比如深圳、東莞市在系統治理茅洲河過程中,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全流域治理、大兵團作戰新模式,推行全要素管控,實施「廠、網、河、庫、閘」一體化調度,取得顯著成效。這些創新,不僅對於解決重大環境汙染問題具有直接的作用,也將為環境可持續治理提供長久支撐。
第二篇
☝點擊預覽全文
文/黃丹雯 張海豔
南山,地處珠三角大灣區黃金入海口,擁有「生態區、大灣區、自貿區、高新區、科教區」五區疊加優勢,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數十年來,南山一直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齊飛,碧水共藍天一色」的景象,已初步探索出超大城市發達中心城區「兩山」轉化路徑。
在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南山努力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水平,在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制度建設等領域形成了具有典型性和轄區特色的「兩山」實踐案例和成果,走出了一條依託優質生態環境資源,不斷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產業,從而發展「金山銀山」並進一步反哺「綠水青山」的高水平「兩山」轉化路徑。
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推動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南山區轄區內多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汙染大。1993年,全區「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企業有330家,總產值2億元,佔工業企業總量59.67%,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區域汙染物排放總量。
隨著工業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山區果斷提出由「工業立區」向「生態立區」轉變的發展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玻璃製造、印染、電鍍線路板、印刷等高汙染產業全部清退,逐步淘汰「三來一補」企業。與此同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推動月亮灣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蛇口工業區建成「南海意庫」、醫療器械產業園,南油工業區成功改造為動漫基地,華僑城工業區轉型升級為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位於南山區內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全國面積最小單產最高的高新區,成為全國高新產業的典範代表。
第三篇
☝點擊預覽全文
文/李登宇
位於廣東中部、珠三角西翼,一座擁有「六林一水三分田」景觀的製造業城市——佛山市高明區,正從容堅守「生態優先」的發展初心,奮力開創「綠色崛起」的先行路徑。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這座工業城市綠色轉型升級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生態文明建設收穫更為豐碩的成果。
2019年11月14日,高明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立足新起點,高明區正圍繞打造「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珠西先進位造新高地、嶺南田園城市新樣本」目標,全速駛上生態文明建設快車道。
提升生態品質,守護環境之美
高明區至今仍保存著相對完好的大地園林景觀特質,轄區內自然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優良,擁有17.5公裡西江黃金河道,「一江五河」為主體的水系交錯棋布;被人民日報專題報導為「珠三角的塞罕壩」的雲勇林場坐落其中,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9.24%,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得天獨厚的自然饋贈和生態稟賦,更堅定了高明人民尊重和珍愛自然、守護和提升環境的決心。
第四篇
河源東源:看好「大水缸」,打造 「聚寶盆」(節選)
☝點擊預覽全文
文/閆懷強 賴志剛
「酒香不怕巷子深,沒想到頭一次搞特色水果直播帶貨就引發這麼多人關注……」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父母官笑得合不攏嘴,「做好東江源生態鏈文章,雙江必成網紅打卡地。」言語間,流露出幹事創業的自信與激情。
萬綠湖畔好山好水,千年古道煥發新機,萬畝果園碩果纍纍,美麗鄉村遊人如織。其實雙江鎮只是東源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河源要做全省綠色發展示範區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新路。」正如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所言,作為省委、省政府劃定的「生態發展區」,近年來,坐擁新豐江水庫——廣東省最大飲用水源保護區、粵港4000多萬人重要飲用水源區的東源縣首當其衝,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堅定不移看好「大水缸」,因地制宜打造「聚寶盆」,2017年東源縣獲得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初步探索出了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東源模式」。
堅持高水平保護 堅定不移守住綠色青山
思路決定出路,擔當才能有為。東源縣立足於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依據不同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特點,構建縣城都市經濟片區、燈塔盆地、東部資源經濟片區、萬綠湖生態保護核心區「四大功能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第五篇
☝點擊預覽全文
文/鄭秀亮
惠州龍門,典型的山區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多年來,龍門縣始終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崇高使命和政治責任,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依託山區資源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經濟上作出示範。2015年,龍門縣被評為廣東首個省級生態縣;2018年,龍門縣又成功摘取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綠色發展的生態底色更加靚麗。
堅持「生態立縣」理念
龍門,既坐山又望水,綠色、優美、文明是它的符號,宜居宜業是它的初心本色。
「各縣(區)要因地制宜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這是惠州市委對惠州市發展提出的要求,同時特別提出不考核龍門的工業產值。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表示,「這就要求龍門必須奮力衝破發展中的傳統路徑依賴、思想觀念障礙、利益固化藩籬,推動龍門更好地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龍門的差異化道路又該如何走?「龍門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突出的底色也是生態。」陳偉良指出,龍門縣歷屆黨政領導都充分認識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龍門的核心競爭力,多年來龍門揚生態之長、補發展之短,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建設提升到戰略層面,先後作出「生態立縣」、建設珠三角生態花園、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等決策部署,打造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生態經濟體系、一流的文明形象、一流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爭當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第六篇
☝點擊預覽全文
文/江鎔
2019年11月1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行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上,江門市新會區被生態環境部正式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這意味著嶺南三大古州之一、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新會,又增添了一張亮光閃閃的國家級名片,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徵程上,以繼續領跑的姿態,又邁出了一道嶄新、堅實的步伐。
據新會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是一項國家級榮譽。從廣東省、江門市到新會區,各級各部門都十分重視此項榮譽。在此之前,全國有93個市縣獲此殊榮,其中廣東省僅有8個地區創建成功。在為此召開的動員會上,新會區領導直言:「考核嚴格、競爭激烈」「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然而,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不僅是省確定的新目標、新要求,也是江門市和新會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更是「發展之需、民生之要。」
「一直以來,新會區都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新會區委、區政府從政績觀、制度建設、攻堅戰和生態文化等方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己任,以生態環境保護引領高質量發展。」
來源/《環境》雜誌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生態文明建設在廣東|《環境》雜誌封面專題在線閱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