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打造紅河生態文明建設新亮點

2020-12-21 中國紅河網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發展理念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示精神,紅河州加大森林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亮點。具體做法與經驗有4個方面。

一、實施森林公園建設,讓生態文明融入城市。通過森林公園的建設讓城市居民享受到「生態融城」的生態福利與生態福祉,紅河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自2016年開始,先後在全州13縣市城市規劃區內或城市周邊啟動建設了一批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為全力打造好「兩園」,州委、州政府和全州13縣市黨委、政府高規格謀劃、多渠道籌措資金、全力推進「兩園」建設。4年來,先後建成了啟園、個舊戈賈森林公園、蒙自文瀾森林公園、開遠鳳凰生態公園、彌勒太平湖公園、建水五龍湖森林公園、石屏異龍湖溼地公園、石屏秀山森林公園、瀘西黃草洲溼地公園、屏邊牧羊河溼地公園、元陽紅河谷森林公園、紅河馬幫僑鄉森林公園、金平花果山森林公園、綠春阿倮歐濱森林公園、河口口岸森林公園共15個城市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累計完成投資近50億元,新建公園面積近9.08萬畝,並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我州一道道亮麗迷人的生態宜居風景線。

二、開展古樹名木調查與保護,弘揚古樹名木的生態文化。古樹名木是一種文化,一種積澱著深厚的自然和人文內涵的文化遺產。保護古樹名木,形式上保護的是樹,其實質保護的是自然文化遺產。近年來,紅河州將古樹名木保護與推進「森林紅河」建設緊密結合,對古樹名木實施大力保護,全方位宣傳,多層次利用,打造紅河森林生態文明建設新亮點。按照全國綠化委員會關於開展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的通知,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嚴格按通知要求,積極組織開展紅河州古樹名木普查工作。目前,紅河州古樹名木調查已基本完成,共計入檔名木77株,古樹2745株,分屬於48個科100個屬。紅河州豐富多彩的古樹多樣性孕育了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古樹文化,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生態文化資源。

三、創新通道面山發展模式和科技創新,拓展紅河綠色生態景觀。通過創新通道面山發展模式和科技創新,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和林產業發展主體。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理念,依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與陡坡地治理、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引導企業、林業大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參與通道面山綠化和產業發展建設。對於立地條件好、適宜產業發展的區域,採取政府引導支持+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引進經營主體發展以經濟林果產業、藥材產業和觀賞苗木產業為主的人工造林,快速推進城市和通道面山綠化建設,帶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面山綠化提質增效,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和林業可持續發展。對於石漠化和沙化程度高、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通過政府兜底,採取超常規技術措施進行工程造林和客土造林,集中力量推進面山生態修復治理,拓展以森林生態景觀為主的綠色空間,實現通道面山綠化美化和提質增效。僅2019年,全州計劃實施營造林任務80.3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55.81萬畝,封山育林2.445萬畝,森林經營22.1萬畝。通過有效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生態修復治理力度得到不斷加大,森林質量得到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成果得到不斷鞏固、路域環境綠化美化成效明顯,生態和人居環境得到逐步改善,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四、強化林草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紅河州緊緊圍繞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為建設最美麗省份貢獻林草力量這一目標,著力推進林草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紮實構建生態文明,在森林資源培育、林草科技推廣、林木良種繁育、林草科普宣傳、人才培養、推廣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近年來,紅河州先後完成國家、省、州林草科研項目70餘項,取得了油茶冬季芽苗砧嫁接技術、油茶提質增效技術、國家油茶標準化示範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金竹側枝無性繁殖技術研究、核桃優樹選育、薄殼山核桃引種栽培技術研究、華山松無性系種子園營建技術、雜交松引種、膏桐栽培管理技術、柚木培育技術、巖溶地區鄉土樹種營造技術、禿杉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杉木速生豐產造林技術、「榿木+草果」種植模式、印楝育苗與造林技術等20項技術成果,其中,有1項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有8項分獲紅河州科技進步三等獎。成功申報5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和1項國家級發明專利。為全州的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通過以上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了林草科技成果轉化,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在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紅河州生態環境建設仍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紅河州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目標,開拓創新,勇立潮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興林富民」「鄉村振興」戰略,不斷鞏固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創造一流業績。

(責任編輯:馬超 審核:盧秀麗)

1

相關焦點

  • 雲南紅河:打造「城市綠肺」 共享「生態福祉」
    雲南紅河:打造「城市綠肺」 共享「生態福祉」 紅河日報 供圖  雲南紅河:打造「城市綠肺」 共享「生態福祉」 紅河日報 供圖  清晨的陽光灑向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啟園,為清澈平靜的白鷺湖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 如何打造紅河流域綠色經濟強縣,紅河縣委書記這樣謀劃
    「我們要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引向深入,做好『兩山』轉換文章,紮實推進紅河谷30萬畝熱區綜合保護開發,打造紅河縣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張智俊表示,紅河縣將以紅河谷30萬畝熱區綜合保護開發引領全縣各產業片區建設,通過發揮紅河谷山地未來生態扶貧創新中心、中海漁業唐啟升「院士工作站」等科技支撐作用,積極發展農林牧立體複合種養及生態循環經濟,鞏固發展芒果、沃柑及「稻漁共作」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發展以食用菌、菲牛蛭等為主的生物綠色產業,推動生物藥業、農特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石膏、棕櫚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紅河谷農特產品加工、
  • 生態文明建設利在千秋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建設,早已超越環境保護本身,成為一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的系統性變革。如今,這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生態經濟不斷壯大。山區百姓不再「捧著金碗去討飯」,而是捧上了「綠色飯碗」。周江勇代表說,他們將繼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 茶人分享: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的振興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要注重鄉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整治,強化汙染源管理,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和汙水,做好美化、綠化及潔化工作,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 鄉村產業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生態環境基礎上,要將生態環保作為衡量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由此促進鄉村產業的振興。
  • 為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建言獻策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近日召開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區內專家論證會,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諮詢庫專家以及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32位專家學者和有關方面代表齊聚一堂,對《西藏自治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建議,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立法積極建言獻策。
  • 安徽省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
    記者昨日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獲悉,「十三五」時期,我省始終將汙染防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環境汙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11月底,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85.9%,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創出「川味特色」
    四川省多個縣(市)日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並受到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逐步走出了一條「川味」十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優勢持續向經濟優勢轉化。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了省級統籌、市縣發力、梯次推進的建設體系,打造了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和『兩山』理念實踐的鮮活案例樣本,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鑑意義的有效模式。」
  • 湖北利川佛寶山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湖北省利川市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堅定不移地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統籌山水系統治理,科學規劃與有效利用,把獨特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旅遊優勢等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致力於打造綠色核心競爭力、綠色發展新高地。
  • 深圳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原標題:深圳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竇延文)11月30日,深圳捧回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榮譽。
  • 打造港口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樣板,這個地方這麼做...
    近年來,北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美麗北侖」建設,堅持生態治理和制度創新並重,體系化推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湘陰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梁 軍 蔣 紀)近日,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授牌活動在北京舉行,湘陰縣委副書記、縣長李鎮江代表該縣領取生態環境部頒發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牌匾。
  •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宣傳標語
    1、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3、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4、創建國家生態市,有你參與更精彩。5、同心共創國家生態市,攜手打造生態文明汝州。6、生態城市全民共建,美好汝州你我共享。7、一點一滴匯聚你我之力,一言一行成就生態汝州。8、倡導綠色文明,營造綠色汝州,構建幸福汝州。
  • 生態文明建設在廣東|《環境》雜誌封面專題在線閱讀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這座工業城市綠色轉型升級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生態文明建設收穫更為豐碩的成果。2019年11月14日,高明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立足新起點,高明區正圍繞打造「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珠西先進位造新高地、嶺南田園城市新樣本」目標,全速駛上生態文明建設快車道。
  • 孫金龍:全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徵程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形勢,著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立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 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天津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
    三年規劃建設,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 「天」字形骨架「骨骼」日益堅實、豐滿。今年屏障區內植樹數量為近年最多。明年,環首都東南部的這片綠色生態屏障,將煥發更加彭勃的生機。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打造美麗天津,著力保護生態環境。
  • 鄂前旗生態文明建設繪就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11月30日,「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在北京舉行,鄂託克前旗被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旗稱號。  榮譽背後是鏗鏘實踐。
  • 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並明確要求雲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 濟陽獲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獎牌
    11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授牌儀式上,濟陽區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獎牌。  高位謀劃布局  奠定美麗新區建設堅實基礎  近年來,濟陽區積極對標對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上始終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要民生工程擺在全區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成立最高規格的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領導小組
  • 天津: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天津北方網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天津「十四五」期間,包括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內的「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要取得重大進展。天津持續用力,在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擴大區域環境容量生態空間上展現更大作為。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各標段內,工程車輛正在加緊鋪設種植土,為最後1萬平方米的冬植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