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發展理念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示精神,紅河州加大森林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亮點。具體做法與經驗有4個方面。
一、實施森林公園建設,讓生態文明融入城市。通過森林公園的建設讓城市居民享受到「生態融城」的生態福利與生態福祉,紅河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自2016年開始,先後在全州13縣市城市規劃區內或城市周邊啟動建設了一批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為全力打造好「兩園」,州委、州政府和全州13縣市黨委、政府高規格謀劃、多渠道籌措資金、全力推進「兩園」建設。4年來,先後建成了啟園、個舊戈賈森林公園、蒙自文瀾森林公園、開遠鳳凰生態公園、彌勒太平湖公園、建水五龍湖森林公園、石屏異龍湖溼地公園、石屏秀山森林公園、瀘西黃草洲溼地公園、屏邊牧羊河溼地公園、元陽紅河谷森林公園、紅河馬幫僑鄉森林公園、金平花果山森林公園、綠春阿倮歐濱森林公園、河口口岸森林公園共15個城市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累計完成投資近50億元,新建公園面積近9.08萬畝,並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我州一道道亮麗迷人的生態宜居風景線。
二、開展古樹名木調查與保護,弘揚古樹名木的生態文化。古樹名木是一種文化,一種積澱著深厚的自然和人文內涵的文化遺產。保護古樹名木,形式上保護的是樹,其實質保護的是自然文化遺產。近年來,紅河州將古樹名木保護與推進「森林紅河」建設緊密結合,對古樹名木實施大力保護,全方位宣傳,多層次利用,打造紅河森林生態文明建設新亮點。按照全國綠化委員會關於開展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的通知,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嚴格按通知要求,積極組織開展紅河州古樹名木普查工作。目前,紅河州古樹名木調查已基本完成,共計入檔名木77株,古樹2745株,分屬於48個科100個屬。紅河州豐富多彩的古樹多樣性孕育了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古樹文化,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生態文化資源。
三、創新通道面山發展模式和科技創新,拓展紅河綠色生態景觀。通過創新通道面山發展模式和科技創新,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和林產業發展主體。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理念,依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與陡坡地治理、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引導企業、林業大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參與通道面山綠化和產業發展建設。對於立地條件好、適宜產業發展的區域,採取政府引導支持+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引進經營主體發展以經濟林果產業、藥材產業和觀賞苗木產業為主的人工造林,快速推進城市和通道面山綠化建設,帶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面山綠化提質增效,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和林業可持續發展。對於石漠化和沙化程度高、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通過政府兜底,採取超常規技術措施進行工程造林和客土造林,集中力量推進面山生態修復治理,拓展以森林生態景觀為主的綠色空間,實現通道面山綠化美化和提質增效。僅2019年,全州計劃實施營造林任務80.3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55.81萬畝,封山育林2.445萬畝,森林經營22.1萬畝。通過有效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生態修復治理力度得到不斷加大,森林質量得到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成果得到不斷鞏固、路域環境綠化美化成效明顯,生態和人居環境得到逐步改善,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四、強化林草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紅河州緊緊圍繞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為建設最美麗省份貢獻林草力量這一目標,著力推進林草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紮實構建生態文明,在森林資源培育、林草科技推廣、林木良種繁育、林草科普宣傳、人才培養、推廣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近年來,紅河州先後完成國家、省、州林草科研項目70餘項,取得了油茶冬季芽苗砧嫁接技術、油茶提質增效技術、國家油茶標準化示範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金竹側枝無性繁殖技術研究、核桃優樹選育、薄殼山核桃引種栽培技術研究、華山松無性系種子園營建技術、雜交松引種、膏桐栽培管理技術、柚木培育技術、巖溶地區鄉土樹種營造技術、禿杉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杉木速生豐產造林技術、「榿木+草果」種植模式、印楝育苗與造林技術等20項技術成果,其中,有1項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有8項分獲紅河州科技進步三等獎。成功申報5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和1項國家級發明專利。為全州的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通過以上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了林草科技成果轉化,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在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紅河州生態環境建設仍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紅河州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目標,開拓創新,勇立潮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興林富民」「鄉村振興」戰略,不斷鞏固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創造一流業績。
(責任編輯:馬超 審核:盧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