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晚唐詩人李商隱及其詩歌。
李商隱(813一858),字義山,號玉路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青年時就以文才受到牛僧孺黨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時,經令狐楚子令狐掏的推薦,中了進士。次年,李德裕黨的徑原節度使王茂元愛其才。任為書記,並把女兒嫁給他。當時牛、李黨爭激烈,為此李商隱受到牛黨的猛烈攻擊。後來,牛黨當權,令狐絢做了宰相,李商隱一直受到排擠,終生都鬱郁不得志,死時年僅四十六歲。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是唐朝戈位在思想創乍上都比較複雜而又有著獨特成就的詩人。他青年時期有一定的政治抱負,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抨擊宦官專權。但不幸陷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受打擊,受排斥,使他的政治理想逐漸破滅,思想陷入苦悶之中。晚年熱衷於佛教教義,更加深了他的消極情緒。這些都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
李商隱的詩歌,有些直接描寫了唐代重大的政治事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政治經濟的危機,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如《隨師東》,這詩作於文宗太和三年(829)。太和元年,攝橫海節度使李同捷據滄州、景州(今河北省南部地區)叛亂,唐政府命令附近幾個節度使發兵討伐,直到太和三年夏,才初步平定。當時李商隱在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下當巡官,隨軍東赴郭州(今山東鄲城縣),這首詩就是途中有感而發。前四句寫這次徵伐給人民造成的沉重負擔,而軍隊卻腐敗無能,沒有諸葛亮那樣英明的主帥和嚴明的軍紀,只會象王溶那樣謊報軍情,冒功領賞。五六句進一步指出,只要有賢明巨相執掌朝中大權,就不會讓藩鎮割據分裂,暗示了對朝政腐敗的不滿。最後二句寫戰地裡的枯骨堆積得如草垛,對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死亡和痛苦表示了深深的感慨。
《重有感》也是針對當時的朝政而寫的。這首詩是針對當時的「甘露事變」而作的。安史亂後,唐朝中央大權逐漸落入宦宮手裡。太和九年(835),文宗和宰相李訓等密謀,詐稱右金吾廳後石榴樹夜有甘露,誘使宦官去觀看,想趁機把他們一齊誅殺。後因謀洩,李訓等人反為宦官所殺,牽連而死者幾千人,文宗也被幽禁。當時李商隱曾寫了《有感》二首,表示了憤慨。第二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三次上疏責問,痛斥宦官專權殘暴,並準備起兵徵討。李商隱聞訊後又寫了這首《重有感》,用竇融和陶侃比喻劉從諫,呼籲他出兵剷除宦官,維護中央皇權,並對宦官集團的大肆屠殺表示了憤怒遺責。
又如《行次西郊一百韻》,也是直接描寫當時社會政治的詩篇。詩中生動反映了甘露事變後長安附近農村凋敝的荒涼景象,和人民逃亡的痛苦生活:「高日長懈楊,下田長荊棒。農具棄道傍,飢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而後又借農夫之口,歷述了唐朝從貞觀、開元以來政治、經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形象地揭示了自安史之亂開始的政治經濟危機和造成這種危機的根源,痛斥了宦官專權的黑暗統治,並提出「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我願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希望皇帝剷除宦官專制,任用賢良正直有才能之人,表現出要求改革弊政的強烈願望。
與他積極的進步玫治主張相一致,李商隱很注意用詩歌總結歷史上的興亡教訓。他曾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因此,他寫的很多詠史詩,實際上是借古諷今,針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而發。如:《北齊二首》寫後主高緯荒淫享樂,寵幸馮淑妃,終於招致國亡。《齊宮詞》寫南齊廢帝東昏侯因寵潘紀而失國。《賈生》諷刺漢文帝迷信仙木鬼神,不重視人才。這些都說的是歷史,實際上也是對當時昏庸腐朽的統治者的諷刺,其含意的雋永,形象的鮮明,概括力的高度凝練,都比以前的詠史詩有所發展。
最能代表李商隱詩歌藝術風格的是那些吟詠愛情的「無題」詩。這部分作品由於寫作背景不甚清楚,歷來解釋紛紜,有的往往抓住一詞一句生硬地曲解,甚至附會到牛、李黨爭上去。其實這些都是一往情深的言倩之作,含蓄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戀愛生活體驗。
這就是李商隱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