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讀到過一句話,「要是認為大眾是理性且具有思想的,才是最大的非理性和沒頭腦」 。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也會告訴你,不要讓用戶思考。
誠然,我們的大腦從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主要目的就是讓你「生存到繁榮」,而不能讓人覺得對我有益的信息,我們的大腦都會自動過濾掉,也不會進一步思考。這是本性,不必苛責。
而信息爆炸的時代,上兩個世紀的拓荒淘金者進化成了思想淘金者,我們還是需要從無垠的信息海洋裡挖掘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只有成為獨立思考者才有更大的機率做到這一點。
最近我看到我關注的矽谷教父級人物Paul Graham寫了一篇新的博客文章,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我改寫了一下中文標題: 如何超越同行獨立思考,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不愛獨立思考,但是更願意超越同行。
這篇文章我翻譯了可讀性比較強的前半段,原文後半段可以點擊連結查看。後半段其實說了一句最重要的觀點:只有擁有好奇心,去做你最感興趣的事情,才能讓你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世界上有一些工作,如果你沒有與同行不一樣的思考,很難做好。
例如,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僅僅做到正確是不夠的,你的想法必須既正確又新穎。你不能發表一篇別人都知道的事情作為論文,你需要告訴大家別人還不知道的事情。
做投資也是如此。公開市場投資者正確預測公司的表現還遠遠不夠。如果很多其他人也都做出相同的預測,那首先會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也就沒有賺錢的空間了。唯一有價值的見解是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沒有達成共識的見解。
這一點對創業者同樣適用。你不應該啟動一家所有人都認為是好點子的初創公司,或者已經有其他人在做的點子。你應該選擇做那些大多人認為是壞主意的創業項目,只要你知道它不是壞主意就可以了。例如為數千名業餘愛好者使用的小型計算機編寫軟體,或者創建一個網站讓人們在陌生人家裡打個地鋪睡上一晚。
但是這種模式也並不是普遍的。實際上,它不適用於大多數種類的工作。在大多數工作中,比如作為管理人員,你只需要正確而不需要新穎,也不需要其他人都是錯的。
在大多數種類的工作中,都有一些創新的餘地。但是在實際中,必須保持獨立思考的工作與不需要獨立思考的工作之間存在相當明顯的區別。
我真希望有人在我小時候就告訴過我這種區別,因為當你決定要從事哪種工作時,這是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你是否想要做一種只有具備與眾不同的思考才能獲勝的工作?我想大多數人的潛意識在他們的意識之前已經有了答案。我知道我的選擇一定是做獨立思考的工作。
獨立思考能力似乎更多的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非後天培養的 。這意味著如果你選擇了錯誤類型的工作,你將不會開心。如果你天生有主見,那麼成為中層管理者終究會感到疲憊。如果你天生是保守的人,那如果你做一些原創性工作也會遭遇挫折。
但是這裡有個難題,人們常常會搞錯自己在傳統觀念到獨立思維的橫軸上處於什麼位置。觀念傳統的人不喜歡將自己視為觀念傳統的人。在任何時候,他們都認為自己獨立決定要做什麼,最後只是他們的同行也碰巧做了一樣的選擇。而思想獨立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大有不同,直到他們公開發表這些想法為止。
你能使自己更加獨立思考嗎?我認為當然可以。雖然這種特質是天生的,但是也有方法放大它,至少不去壓抑它。
最有效的訣竅之一就是很多技術宅男都在實踐的:刻意迴避那些保守思想。如果你對保守思想充耳不聞,你就很難成為一個保守的人。如果一個人經常急迫的花很多時間在打聽別人都是怎麼想的,他往往是個隨大流的人。
你身邊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如果你身邊都是傳統思維的人,那你很難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也會限制你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是,如果你身邊都是獨立思考者,你會獲得相反的體驗:聽到別人講讓人眼前一亮的事情會激發你更多思考。
有獨立思想的人如果覺得周圍都是傳統思想的人,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傾向於自我隔離。我們上高中時候就有這個問題,獨立思想的人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再加上高中往往是一個閉塞的小世界,大家都缺乏自信,這都放大了順從性的力量。因此,對於有獨立思想的人來說,高中通常都是一段糟糕的時光。不過因此帶來一個好處,就是你知道該避免什麼。如果你在今後的人生裡發現,所在環境就像高中校園裡一樣內卷,那麼你就應該離開那裡了。
獨立思維和傳統思維混合在一起的另一個地方是那些成功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和創始團隊成員幾乎都是獨立思考者,否則,這個公司也很難成功。但是隨著公司的發展,傳統觀念的人大大超過了獨立思想的人,獨立思考的原始精神不可避免地被削弱。從此創業公司開始衰退變爛。最無語的是,創始人發現自己能夠與其他公司的創始人自由對話,而不再能和自己的員工對話。
幸運的是,你不必經常與思想獨立的人在一起,有一兩個你可以定期交談的就足夠了。一旦找到這樣的朋友,他們通常也會和你一樣渴望交談,他們也需要你。儘管大學不再像過去一樣教育資源不平均,但是好的大學仍然是結識獨立思想者的絕佳途徑。大多數學生仍會保持傳統思維來上學,但你至少會發現一群有獨立思想的學生,而不像高中時那樣一個見不到。
你還可以朝另一個方向發展:除了結交少量獨立思想的朋友之外,還可以嘗試認識儘可能多的不同類型的人。如果你融入不同的圈子裡,離你最近的圈子對你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另外,你也可以把不同圈子的思想帶到不同圈子裡去。
對於不同的人,我的意思不是在人口統計學上的不同,而是真正的有不同思維習慣的「不同類型的人」 。因此,儘管去其他國家/地區旅行是一個好主意,但你可能會在街角就遇見一個不同的人。當我遇到一個對我不知道的事物有所認知的人,我會嘗試向他學習那些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常常都會有驚喜。當你碰見一個陌生人,請教他問題是很好的聊天,但是我不是為了聊天而聊天,我是真的想請教。
讀史使人明智。當我閱讀歷史時,我不僅會了解發生過的事情,還會嘗試深入過去的人物的頭腦中。當時他們面對的情況是怎樣的,又是怎麼處理的?這很難做到,但是就像你需要一次遠行才能看清人生一樣,你需要為之努力。
擁有對事物的批判懷疑態度也有助於防止理所應當的接受傳統思維。當你聽到有人說一個很在理的事情,默默停下來問自己 「事實是這樣嗎?」你不必事事都增加別人的認知負擔,但是應該自己多思考一步。
你可以把這個習慣看作解題遊戲。你要知道,很多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想法,以後也會被證明是錯誤的,看看你能不能猜出哪個會是錯的。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別人說錯了,而是找到那些破碎的結論裡隱藏的寶藏——新想法。這樣做是對新穎想法激動人心的追求,而不是無聊的智力優越感。當你開始問自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你會驚訝的發現很多時候答案不是立刻的肯定。只要你有想像力,你有更多要去思考的而不是沒有。
總之,你的目標就是不讓任何未經檢視的東西進入你的大腦,尤其那些只是一個論斷的事物。很多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你怎麼注意到是不是已經不自知的失去自己的判斷。你需要做的就是後退一步觀察其他人是怎麼得到他們的想法的。
當你站在遠離人群的地方時,你可以看到想法在人群中像波浪一樣傳播。這一現象最明顯的是時尚圈,一開始你留意到幾個人穿了同一款T恤衫,然後越來越多人,最後有一半的人都穿了同款。可能你不關注自己穿什麼,但是思想潮流圈也是如此,你其實不應該加入這個圈子。不只是因為你想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因為非共識的想法往往才能引領你走向桃花源。在沒有人關注的地方,才能發掘出有價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