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教育行業,學生們一般被稱作「折翼的天使」,因為身體缺陷這些孩子或聽不見世界的聲音,或看不見藍天白雲的色彩。幸運的是,有這樣一群特教教師,他們年復一年,用愛和堅持敲開了孩子們的心門。他們或許很少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讓他們快樂的,無非是學生們發出了第一聲、新認識了一個字、多掌握了一項生活技能……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師。
從特殊孩子進入學校開始,每個學段的特教老師都在為這些孩子的成長和未來融入社會竭盡心力。他們就像在進行一場接力賽,一棒接一棒,用自己的專業和耐心,幫助特殊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跨越重重障礙,助力他們展翅高飛。
教師節前夕,西安報業全媒體邀請部分市民代表走進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學段特教老師的世界,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展現特教老師工作生活的原生態,體會他們的別樣教學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幼兒階段】
幼兒康復語訓教師石洋——
一節課下來站不起身
她是聽障幼兒人生之初的指路人
康復語訓老師石洋用玩具吸引聽障幼兒注意力
「小貓的眼睛在哪裡?萱萱的眼睛眨一眨。」9月6日上午,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康復訓練中心的教室裡,康復語訓教師石洋正在給聽障幼兒萱萱(化名)還有萱萱的媽媽上親子課。萱萱1歲7個月,是一名被上帝捂住耳朵的小天使,剛出生就被篩查出聽力障礙,六個月後被確診失聰。
石洋用一隻小貓玩具與萱萱做遊戲,吸引萱萱的注意力。她的身邊還有很多用蒙布蓋著的玩具和音響、三角鐵、鼓等發聲教具。石洋說,正常的孩子在母親孕期就能聽見聲音,聽障孩子等到出生再確診時已適應了無聲的世界。即使佩戴了聽輔設備,也要儘早開始訓練,才能讓孩子聽到並感知聲音和其對應的東西,最終學會發出聲音。
「康復訓練是聽障孩子的啟蒙點,是給他們創造可能和希望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如果效果好,聽障孩子完全可以正常說話。」石洋說,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這一點,儘早帶著聽障孩子參加語訓,康復訓練中心今年最小的學生只有1歲1個月。
因為學生年齡較小,無法穩坐在教室集中思想進行訓練,石洋只能藉助玩具吸引注意力。上課時,萱萱哭了,她就唱著兒歌哄,萱萱鬧得厲害,她只能停下課程陪著玩,有時候萱萱會到處爬,石洋就跟著滿教室地爬。
康復語訓老師石洋用玩具吸引聽障幼兒注意力
「儘量不要讓孩子看見口型,多讓她聽聲音,孩子模仿能力強,也不能頻繁地捂嘴說話。」訓練完萱萱的聽力,石洋還要對萱萱媽媽進行指導,示範著讓媽媽在家也能對孩子進行正確訓練。
和別的老師上課不一樣,學生年齡小,需要石洋盤腿坐在墊子上,一節課下來,她的腿都被壓紅了,站起來時一個踉蹌差點沒站穩。剛送走萱萱,另一對親子又走進了教室。
「從來不覺得累,看過太多孩子第一次張口叫『媽媽』的場景,也目送過不少孩子康復成功走出學校,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石洋說,她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所有的聾啞兒童都能走進普通學校,只有聾啞兒童沒有聾啞人是她永不停步的目標。
代表體驗
李浩(家住曲江大道中海觀園小區的在讀研究生)——
「第一次見到給這麼小的聾啞孩子上課,石老師爬過來爬過去和學生互動,真不容易。」一節康復語訓課下來,市民代表李浩深受感觸。在他看來,科學的糾正與儘早的幹預,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使命,特教老師在這兩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師用專業與耐心給特殊孩子愛的關懷,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石洋所代表的特教老師,就是特殊孩子在人生初期道路上的指路人,用專業的精神詮釋著康復教育的意義。 」
【義務教育段】
聾啞學校語文教師劉芳——
一字一句幫孩子建立邏輯關係
最希望的教師節禮物 是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
劉芳用手語為學生上課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裡城外,都是一樣……」剛走進第二聾啞學校的教學樓,就聽到了吐詞不太清晰的讀書聲,和想像中的無聲課堂完全不一樣。
這些讀書聲是由七年級的9位聾啞學生讀出來的,他們用的是普通學校的六年級教材。語文教師劉芳站在講臺上,帶領學生一起朗讀,為讓學生看清發音的口型,她儘量把每一個字的口型都張得充分一些,甚至有些誇張,一隻手還跟著聲調上下指揮。
113個字的段落,劉芳帶著學生們讀了3遍,讓2個孩子上臺勾畫描寫丁香花的句子。整節課下來,6個自然段的課文只講了2段。劉芳說:「前一天我已經用一節課的時間教他們課文裡的詞語了,要講完一篇課文起碼需要四五節課。」
劉芳是聾啞學校義務教育段的語文教師,她說,聾啞孩子因為缺乏語言環境,容易出現語序混亂、邏輯不通的問題,語言運用很薄弱,寫文章就是記「流水帳」。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邏輯關係、理清語序,更好地運用詞語,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帶著學生讀,幫助理解,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教室後牆上貼著課程表,裡面語文課和數學課佔了多半,而且大多是連上兩節同樣的課程。劉芳說,一節課只能講一小段,只有連著兩節上,才能上完一個課時。「義務段的語文課,是幫助聾啞孩子建立邏輯關係的重要一步,絲毫不敢鬆懈。」
誇張的口語表達、標準的手語動作,為了吸引學生注意還要在教室裡不停走動,連著兩節課上下來,劉芳的嗓子有些啞了,她的手撐在講臺上笑著和學生說了聲「再見」。
劉芳用手語為學生上課
劉芳笑著說,這些特殊孩子就像雷達一樣敏銳,曾有一次自己心情不好,已經盡力隱藏情緒,但還是被孩子們發現了。「老師,你心情不好嗎?你不要難受。」正上課的劉芳被學生打斷,一句簡單還不清晰的話讓她在驚訝之餘也收穫了感動,從那之後,她每天上課臉上都會掛滿笑容。「不管多累都不能表現出來,我希望我是一個內心有光的人,用自己的光照亮孩子們的世界,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成為老師的7個年頭裡,前年是劉芳第一次收到學生送的鮮花,「我清楚記得,那是一支紅色康乃馨,白色的塑料紙包著,上面還有紫色的小點。」劉芳眼眶有些溼潤,她說,如果可以許願,希望孩子們每天能夠進步一點點,在老師和家長幫助下努力掌握生活技能,走出校園可以獨立生活,這是她最期望的教師節禮物。
市民代表體驗
鍾一博(高校教師)——
「聾啞孩子的語文課是這樣子的啊,老師太辛苦了。」家住芙蓉西路的高校教師鍾先生在體驗了一節特殊的語文課後很是感慨,「老師不僅要大聲地給孩子們講課程內容,還要同時做手語,讓孩子們從聲音和動作兩個方面來理解文章內容。」
鍾一博說:「劉芳老師在講每個詞語的時候,都會通過發音上的技巧和手語相結合,引導孩子們發出接近正確發音的音調,和給普通孩子上課相比,很不容易。」
【中學階段】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張毅、王帥——
獨臂老師組建盲生足球隊
和學生奔跑在有光的世界裡
「吳佳成,先站住,左腳鞋帶開了。」9月6日下午,西安市盲啞學校新組建的足球隊在操場上集合,教練王帥看到有學生鞋帶了,蹲在地上幫忙系好鞋帶。另一位教練張毅站在排頭,其他學生緊跟其後,手拉手排成一隊,站在距離球門約80米的正前方。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張毅與學生在操場上
王帥守著球門,喊了一聲「開始」,扔出一個裡面裝有鈴鐺,可以發聲的足球,對面的一名學生擺動著手臂,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移動。小小的足球在學生左右腳間盤旋著向球門方向移動,剛走幾步,足球跑偏「走丟」了,學生就半側著臉,循著鈴鐺聲而動,再去把球找回來。
這是一支特殊的球隊,球員們是一群眼睛失明的盲孩子。守著球門的王帥一邊擊掌一邊不停地喊著「喂喂喂」給學生指引聲音的方向。學生鼓起勇氣踢了一腳,球進了,但不清楚射門情況的孩子仍站在起腳的原地。「球進了,很棒,回到隊列中去吧。」王帥給學生肯定之後,這名學生才開心地跑回隊列。「要注意把重心壓下來,手臂自然擺動。」球門對面領隊的教練張毅一直在觀察著每個學生的動作,隨後一個一個地進行糾正。
張毅在學校當教練已經22年了,來學校之前曾因事故失去左臂,本是計算機老師的他偶然看到學生踢塑料瓶,便問學生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踢球,這讓他感受到了學生對運動的渴望,於是克服身體障礙組建起了足球隊。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和他們的球隊
秋季的操場上蚊子很多,因為身體不便,被叮出很多大包的張毅也沒法抓撓。張毅說,「之前的盲人足球隊全國都有名,拿過不少比賽成績。這是新組建的球隊,共13個人,剛開始基礎動作的訓練,每個動作都要示範著讓孩子們摸著學,再蹲下身一個個去擺正他們的動作。一支球隊至少要訓練一年半以上才能讓所有隊員不掉球地帶球跑,要達到完成比賽的水平,最少需要三年。」
王帥當教練的時間也有19年了,遇到備賽的時候,他和張毅每天帶著學生練十幾個小時。為了防止足球出界,球場兩側各放12塊擋板,學生看不見,這24塊擋板只能靠他倆一塊塊扛過去。
提起這些年的訓練,王帥坦言:「累是肯定的,但是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如今遼寧省盲人足球隊的專業運動員李玉曾是盲啞學校的學生,剛進校時盲態很重,經常撞到障礙物,膽子也很小,但是經過足球訓練,李玉不僅沒有盲態了,球技也提高了很多。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張毅給學生指導動作
「剛入校的盲生對黑暗充滿恐懼,很多學生走路向前伸長雙臂,步履遲疑,有些甚至會半蹲著摸索前進。練習盲人足球後,他們不僅站直了身體,還可以昂首挺胸地在操場上跑。」張毅認為,盲足除了能幫孩子們擺脫盲態,還能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陽光下奔跑的世界是有光的,經過訓練的孩子出行都不需要盲杖,看到他們有進步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王帥鼓勵學生射門
市民體驗
白陽(高新區科技路某銀行職員)——
「我戴上眼罩簡直是寸步難行,更別說踢球了。盲生們踢得太好。」看完張毅和王帥組織孩子們進行的訓練後,市民代表白陽對二位老師表達了深深的敬意。白陽說,訓練開始前王帥老師仔細檢查每個孩子鞋帶的細節令人感動。 張毅老師只有一隻手臂,還能指導帶領盲生在操場上奔跑踢球, 「教盲生踢足球,我們都沒法想像,但兩位老師真的做到了。」
【高中階段】
盲啞學校高三班主任夏昊—
他引導學生「觸摸」數學之美
也是盲生樂隊的後勤加廚師
夏昊曾經也是盲啞學校足球隊的一名教練,但自從他帶班高中學生後,就暫時擱下了足球隊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備戰中。
「高考是孩子們重要的一個門檻,我希望幫他們抓住這個走入高等院校的機會。」夏昊說,他所帶的班級只有三名學生,今年高三,這也是盲啞學校建校以來的首屆高三。首屆意味著零起點、零借鑑,這需要夏昊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關愛。
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夏昊都要先去教室看望學生,他像父親一樣,把教室打掃乾淨,再檢查一遍教室有沒有障礙,確保學生全部安全到校才放心。
夏昊班裡的三名學生都喜歡音樂,還組建了樂隊,夢想考上長春大學深造。每周學生們要排練兩次,每次排練兩個小時。夏昊是樂隊的後勤加廚師,他總會陪著學生,幫著擺樂器,搬椅子。遇到了樂隊外出演出和比賽的時候,搬音響、搬樂器的活就更是夏昊的了。學生看不見,他一個人跑前跑後,攬下了所有的活。看著學生排練辛苦,他還要在家裡做些好吃的拿來。他說,「三個孩子都在住校,沒有家長陪著,我就是他們的家長,只要孩子們考上大學,他們就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數學是盲生最難的學科之一,作為數學老師的夏昊還要引導學生「觸摸」數學之美。夏昊說,平時樂隊訓練耽誤時間多,擔心文化課落下來的他每天晚上都要空出時間給學生補課。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數學概念,他嘗試了很多「觸摸教學」的方式。「用大米、沙子可以讓他們感受體積的變化,理解函數的概念我就把圖形畫在每個孩子的手心或者脊背上。」
夏昊說,班裡三個孩子的學習狀態都不同,為了讓學生都學好數學,他為每個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記錄表,哪個孩子哪道題錯了,哪塊知識薄弱,他都記錄在本上。課堂上,學生一遍不會他就教三遍、五遍,一次次反覆直到學生聽懂為止。
市民體驗
馮瑞麗(雁塔區長延堡街道社區居民)——
「夏老師是班主任,更是家長,聽到他每逢周末和過節都要陪著學生,帶他們吃火鍋、包餃子,我覺得非常感動。」家住長延堡街道的社區居民馮瑞麗說,明年夏老師就要帶著學生去心儀的大學參加高考了,希望他們夢想成真。「過程雖然很苦,但是夏老師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大學階段】
西安美院特教學院工藝美術老師梁曾華——
創新傳統課程 激發獨特天賦
幫助他們未來在社會中站穩腳跟
梁曾華是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的一名工藝美術老師,因為聾啞人和普通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不同,梁曾華經常利用圖片替換傳統文字進行教學。演示文稿(PPT)是梁曾華上課必備的工具,一節課的PPT至少要用二三百張圖來支撐,從搜集圖片到製作PPT,每一節課的備課都要花費六七個小時,但梁曾華從不覺得辛苦,他說:「特殊孩子對圖片的理解更加細膩,對美術有不同的理解,圖片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除了是一名專業老師,梁曾華也是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學生的教學安排。在他看來,每個特殊學生都有異於常人也高於常人的獨特天賦,而傳統的工藝美術作為教學基礎只能保證學生課業完成和畢業後的基本生存,為了拓展出屬於特殊學生的獨特空間,他翻看了大量的資料,也走訪了很多高校,經過不斷研究,整理出一套創新的融合課程。
「將兩門或者三門課程進行融合,讓工藝美術在實用美術上得到運用,才能讓學生的作品更好地適應時代的潮流,適應市場。」梁曾華舉例說,將傳統的纖維藝術課和皮具課結合一起,就可以教學生做出纖維編織的皮包。
「大學老師的職責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技能,解決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幫他們找到未來的方向,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在梁曾華看來,特殊學生有獨特的優勢,聾啞學生更能靜下心來,在無聲的世界裡創造精彩的有聲作品。「大學教育可以讓孩子們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更遠,這也是我的職責所在。」
記者感受
採訪前一直以為專業課就是幫特殊學生獲得一技之長,梁曾華老師的目標卻不止這些,他一直強調,每個特殊孩子都有絕對的優勢,要讓特殊孩子走在社會道路的前面,激發他們獨特空間的潛能。讓學生不止有作品,還能有創作,跟上時代步伐,這就是高等教育的意義。
來源: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