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人類共通的語言,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中傳遞情感、治癒人心。
4月10日, 為期一周的QQ音樂 「音愛發聲」——周杰倫《說了再見》「藍色行動」公益翻唱大賽順利收官!本次大賽旨在以全民翻唱的形式,用音樂為自閉症兒童發聲應援,助力自閉症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作為一場以公益為目的的線上翻唱大賽,本次活動在領唱員X玖少年團彭楚粵的倡導下,千餘人為自閉症獻唱,他們用自己的作品為自閉症人群發聲,呼籲全民關注自閉症人群的生活現狀,以關愛、公平的心態接納這個特殊群體,並幫助他們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我認為音樂是將文化、心靈、記憶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東西,自閉症者也不例外。」
剛剛28歲的美國作家格雷琴·萊利說,作為一名自閉症者,在生活中,當我無法處理恐懼、無法理解社會狀況時,音樂給我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2歲多時,我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我是一名非語言,直到現在我的表達能力仍然十分有限,無法正常交流。
小時候,我喜歡聽歌,我經常一遍又一遍地聽同一首歌,甚至我的爸爸媽媽都聽得及其厭煩了,為我買了很多唱片,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到百老匯的童謠民謠,對此,我感到不知所措,我仍然只願意聽其中一二首歌。
我會隨著音樂晃動身體,閉上眼睛感受這種快感,對我來說,這也是唯一讓我感愉快的一種感覺,沒有什麼比音樂進入耳朵更開心的事情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在重複聽這些音樂,無論我面對什麼,音樂從未讓我失望,我認為自閉症是一組生活障礙,而音樂每天都能幫助我徵服這些障礙。
它給了我勇氣,在公眾面前「談論」我的故事,讓更多人接受自閉症人群,它教會了我如何釋放內心的情感,這些情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能用音樂來表達,有時只能用眼淚的表達。它教會了我,當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和如何放手的時候,給我指明方向。
音樂也給了我不同的生活,為我的婚姻、人生帶來了快樂,音樂給了我對生活的希望。
每位自閉症孩子喜好差異極大,有些可能喜歡音樂、有些可能喜歡畫畫、也有喜歡電視或其他事物,而這些愛好,有些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有些是不可接受的,家長在引導過程中,是否可以從這方面著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呢?
自閉症孩子的一些特殊愛好很難被人理解,我們每個人都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種感覺來感知周圍的事物,這五種感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通道,而這種組織和處理我們收到的內在和外在感覺的能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感覺統合。感官輸入沿我們的神經網絡到達大腦,在大腦中獲得解釋,形成反應。感官處理過程無需有意識的思維,它在背景中操作,多數人從不停下來思考他們的感官是如何運行的或者感官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縱覽葡萄心的家庭視頻庫,在這幾十萬個視頻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自閉症兒童的感官信息處理和接收方式與常人不同,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他們卻會體驗到與一般發展兒童和成人非常不同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重力感。
但別忘了他們還是個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媒介,使用中的大腦才是學習的大腦。在玩耍中把樂趣加入能力中,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與其他能力的結合,讓孩子可以在家、在學校、在社區隨時隨地得到學習的機會。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呢?對此,葡萄心的首席心理學家張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視覺:在各種感覺中,有些孩子視覺最為敏感。他們認識物體一般首先是通過眼睛去看的,通過視覺獲得的外界相關信息的印象最為深刻。為此我們可以多增加豐富性,幫助孩子學習和鑑別各種物體的形狀、大小、高低和長短等,提高視知覺的鑑別能力。
聽覺:有些孩子他們會特別注意各種聲音,哪怕是極其細微的聲音,也會讓他們「側耳傾聽」。為此我們在日常中,可以在孩子周邊多製造一些不同物品的聲響,幫助孩子比較聲音的差別增加對不同物體的認識。
觸覺:很多時候孩子都是通過觸覺去認識周圍的事物的,比如不管什麼物體,他都有「膽量」去觸摸,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物體。不要怕孩子上手摸,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需要為孩子建立對物體的平滑度、輕重、大小、薄厚、長短、形狀以及溫度的不同感受,嘗試用觸覺認識周圍各種事物。
味覺與嗅覺:這是五種感覺中,被媽媽們公認為最為困難的。為此,我們主張還是以孩子在意的事物上增加體驗的感受,比如他喜歡吃的水果、蔬菜,熟的樣子與味道,生的狀態與味道,以嗅覺分辨香、臭、酸、甜等不同的味道,提高嗅覺的靈敏度。建立對酸、甜、苦、辣、鹹等不同味道的體驗,提高味覺的敏感度。不管是難聞,還是好聞的,或是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都應該讓孩子進行真實的體驗,以不斷提高其味覺和嗅覺的靈敏度。
生活中感官系統的運用,可以隨時隨地的加入引導,讓孩子感受周圍的事物,改善孩子對外界不同刺激的感覺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葡萄心專注兒童自閉症、家庭教育,歡迎關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