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企業瞄準民宿市場,推出了會員制民宿卡項目,「幾百塊錢就能住十晚民宿」「一年之內無限次入住」。今年的疫情給民宿卡市場帶來衝擊,而房間難訂、押金難退令遊客憂心。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會員制民宿卡的盈利模式不能僅僅停留在賣卡階段,民宿卡項目在「穩健」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1月29日《工人日報》)
今年上半年,一些航空公司就推出過「一年無限量國內飛」的套菜,引得消費者趨之若鶩。可結果卻因重重限制,所謂的「無限飛」如同斷了翅膀一般,令人詬病頻頻。會員制民宿卡其實也差不多。
「無限住」與「無限飛」的實惠並非無限量。畢竟,普通人一年工作事務繁多、休息時間有限,即便購買了相應的服務,也不一定能完全充分利用。加之遭逢出行旺季、自然災害、民宿維修等等因素,「訂房難」並不可免。何況,民宿市場與健身市場、美容市場不一樣,消費者第一次、第二次住宿體驗不佳,就難有第三次、第四次。
在一些利用會員卡營銷的行業,總有少數商家盲目地認為,錢進了自己的口袋,就出不來了,只要把卡賣出去,服務就可以適當地下降,甚至「關門了事」。商家只要利用消費者愛佔便宜的心理,提供看似「定額消費、無限使用」的服務,引得一部分消費者買單,會員制民宿卡便是其中之一。
「有卡用戶」本應當享受到比「無卡用戶」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可到頭來卻成為「殺熟」的對象,明顯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則。民宿商家只有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消費者的真誠信任。試問,一家不重視消費者權益的民宿,又怎能引得消費者安心入住呢?
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只要能提供特色鮮明、質量優良、服務滿意的民宿體驗,市場就不愁沒有流量,也不愁沒有收入。會員制民宿卡終究屬於「引流」的一種方式,可以用於吸引客戶,然後用優質體驗刺激消費者持續消費。而搞好服務體驗往往講究全流程的精細管理,房間難訂、押金難退現象顯然與「優良體驗」的標準相悖。
歸根結底,民宿市場賣的是服務,而不是卡。能提供相應的服務質量,才能賣相應服務的卡。名不符實既違背契約精神,也不利於自身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