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免費關注,我一直很感恩,把健康和思想傳遞,通過這個訂閱號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給你!假如你選擇與我們擦肩而過,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很多人都覺得體溼和體寒是相同的內容,但是實際上,從中醫角度來說,這兩者並不相同。溼氣存於體內多表現為身體困重,精神疲乏,頭昏發蒙等。而體寒是身體內有寒氣,包括脾胃虛寒或者肝腎陽虛,以身體怕冷為主要表現。下面就一起具體的了解下吧!
體溼即為體內溼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溼。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溼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溼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溼氣很重。中醫裡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體寒」,以中醫看,大部分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中醫對於病情,可以用「八綱辨證」法說明,分成「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個八綱辨證,虛跟寒都在同一個人身上表現,所以我們就說這個人虛寒。寒體質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虛就更怕冷了。
體寒是由於體質和生活習慣的交錯而引起的症狀,要想徹底治療體寒,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意,並且長久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地防治體寒。身體中的熱量大部分是由「肌肉」產生的,特別是通過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體熱的效果。平日裡,可儘量用腳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環流暢了,體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預防。
輕度體寒症狀 ★
1、怕冷,手腳冰涼。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復期長。
3、生理期經痛嚴重,腹部有垂墜感。
4、面色暗淡,無血色。
5、易疲勞,關節部位易酸痛。
6、睡眠質量差,睡眠淺。
▲符合以上3項即可視為輕度體寒。
中度體寒症狀 ★★
1、口腔內易發炎,易長口瘡。
2、容易便秘,經常覺得肚子漲。
3、生理期紊亂,天冷後易延期或量少。
4、皮膚乾燥易乾裂。
5、腳後跟易乾裂,腳部血液循環差。
6、愛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中度體寒症狀。
重度體寒症狀 ★★★
1、下半身水腫嚴重。
2、尿頻,尿液不易排出。
3、睡一夜手腳都仍冰冷。
4、起床時手腳發麻。
5、經常感到疲倦,四肢發酸,沒有精神。
6、經常感到胃脹氣。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重度體寒患者。
以上就是體寒和體溼的不同表現了。大家一定要根據自身表現出的症狀分辨清楚自己的體質是什麼,這樣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
更多健康行業乾貨
請關注《樂利來筋骨養護小助手》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公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快速關注▼
回復 酵素
贊是一種友誼 | 分享傳遞智慧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