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症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症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2、脾虛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溼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二、體溼
體溼即為體內溼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
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
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
用燥溼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溼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溼,還有利溼、化溼、滲溼等對付溼邪的方法。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溼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溼。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溼氣已經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溼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溼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溼氣很重。
中醫裡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三、體寒
「體寒」,以中醫看,大部分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
中醫對於病情,可以用「八綱辨證」法說明,分成「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個八綱辨證。虛跟寒都在同一個人身上表現,所以我們就說這個人虛寒。
寒體質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虛就更怕冷了。長期處於寒性體質,女性會影響到生育、月經等,男性就會引發性功能障礙。
體寒是由於體質和生活習慣的交錯而引起的症狀,要想徹底治療體寒,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意,並且長久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地防治體寒。
身體中的熱量大部分是由「肌肉」產生的,特別是通過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體熱的效果。平日裡,可儘量用腳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環流暢了,體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預防。
典型症狀
1、輕度體寒症狀
(1)怕冷,手腳冰涼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復期長
(3)生理期經痛嚴重,腹部有垂墜感
(4)面色暗淡,無血色
(5)易疲勞,關節部位易酸痛
(6)睡眠質量差,睡眠淺
符合以上3項即可視為輕度體寒。
2、中度體寒症狀
(1)口腔內易發炎,易長口瘡
(2)容易便秘,經常覺得肚子漲
(3)生理期紊亂,天冷後易延期或量少
(4)皮膚乾燥易乾裂
(5)腳後跟易乾裂,腳部血液循環差
(6)愛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中度體寒症狀。
3、重度體寒症狀
(1)尿頻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腫嚴重
(3)睡一夜手腳都仍冰冷
(4)起床時手腳發麻
(5)經常感到疲倦,四肢發酸,沒有精神
(6)經常感到胃脹氣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重度體寒患者。
總結:無論體質如何,認清事實,調理身體是首要的,如果你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虛調理好,身體也會慢慢瘦下來。
四、健脾祛溼 灸法調理
1、灸足三裡穴
承山穴是祛溼大穴。溼氣重的人灸承山穴。因溼重而常感睏倦時,承山一灸就能醒神了。灸承山幾分鐘,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陽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溼氣。
【取穴】
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如果艾灸效果慢,以上部位可以改為用手或者工具拍打,每次每處至少半小時。
五、生活中的建議
1、防溼健脾胃
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少吃涼菜,注意肚臍不要受涼。
2、溫水泡腳
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溼,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溼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
3、保證良好的睡眠
充足高質量的睡眠有助機體自我修復,是保證機體良好運轉的基礎,是天然的祛溼藥。
人應當順應天時,早睡早起,晚上最好不要晚於11點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過一小時,還要切記貪涼,忌在溫度很低的空調屋或潮溼的地上睡覺,也不可迎窗而睡。
4、喝姜棗茶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生薑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姜棗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祛溼保健方法,一年四季皆可喝。
5、常運動
防溼、祛溼的最佳運動方式是輕微的活動四肢,使身體的陽氣慢慢恢復,溼氣逐漸散去。如每天保證1小時的臥位拉筋、1小時的拍打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