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跟女兒在衛生間一起刷鞋的時候,她把衣服弄溼了。
我去拿來衣服,準備給她換。
她說:「媽媽我自己脫。」
我說:「好的,你自己脫吧。」
上衣脫到一半的時候,她說:「媽媽給我脫。」
於是,我就給她脫。
結果我給她把上衣脫下來之後,她情緒突然崩潰了,說:「我要自己脫!」
然後,她也不脫衣服了,一本正經地哭起來。
我的情緒也上來了,我覺得莫名其妙啊,是她讓我給她脫,我才脫的啊。
以前她情緒崩潰的時候,我都儘量先安撫她,理解她。
有時候即便不理解,我也不會表達我的情緒,還會責怪自己怎麼沒有耐心。
有時候也會直接爆發,對她大聲說話,來宣洩我的情緒,但事後又懊悔內疚,擔心對她產生不好的影響。
但是這一次,我既沒有壓抑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而是就事論事的跟她說:「是你讓媽媽幫你脫,媽媽才給你脫的,媽媽給你脫完,你又不願意了,媽媽也很生氣。你如果不讓媽媽脫,媽媽也不會給你脫。」
當然,在情緒中的她根本聽不進去我這些話,但是我得告訴她我也很生氣,所以我也做不到安慰她。
於是,我就去了客廳,自己坐在沙發上,她在臥室繼續哭。
我不像以前那樣對自己生氣的情緒感到內疚或者是責怪自己沒有耐心,而是接納我生氣的情緒。
我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是難免的,畢竟我又不是完美的,我不可能做到每次在女兒情緒崩潰的時候,我都能給她安慰。
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我接納我做不到的狀態。
我就這樣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冷靜,女兒有兩次跑出來看看我,然後又回到臥室,但是她的哭聲變小了。
慢慢地,她的情緒也平復下來了,我也沒那麼生氣了。
女兒從臥室跑出來,跑到我面前,委屈的叫了聲「媽媽」,我就把她抱到懷中,抱著她,她把頭埋在我肩膀上。
我說:「媽媽知道你剛才很難過,但是媽媽當時也生氣了,所以媽媽沒有安慰你,媽媽現在安慰你。」邊說邊撫摸她的後背。
她說:「媽媽,我很難過。」
我說:「你剛才很難過是不是因為媽媽給你脫衣服?」
她說:「嗯。」
我說:「是你讓媽媽幫你脫衣服,媽媽才給你脫的是不是?」
她說:「嗯。」
我說:「你不讓媽媽脫的時候,媽媽是不會給你脫的,媽媽很尊重你。以後你不想讓媽媽給你脫衣服,你就直接告訴媽媽,媽媽別給我脫,我要自己脫。」
她說:「嗯。」
我說:「你的衣服還沒有換,你現在是想讓媽媽給你脫,還是自己脫?」
她說:「媽媽給我脫。」
我又跟她確認了一下,然後把她的上衣給她脫下來了。
她自己把乾衣服拿了過來,我又問她:「你是要自己穿,還是媽媽幫你穿?」
她說:「我自己穿。」
我說:「好。」
很快她就自己穿上了。
等她換完衣服之後,我說:「咱們去買菜吧。」
她說:「媽媽你不生氣了?」
我說:「嗯,我不生氣了。你還難過嗎?」
她說:「我也不難過了。」
然後,她又接著說:「媽媽,我抱抱你,安慰你。」
我說:「謝謝寶貝,我也抱抱你,安慰你。」
我倆擁抱完之後就開開心心地去買菜了。
生活中到處都是類似的小事,但也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我看到自己在不斷成長。
在親子關係中,我不再要求自己做完美媽媽,而是做真實的媽媽。
我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也真實地去表達我的想法和感受。
女兒看到一個真實的媽媽,她也會做真實的自己。
她不覺得負面情緒有什麼不好,她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我也不再壓抑自己,我在她面前也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在我哭的時候,她會跑過來捏捏我的肩膀說:「安慰媽媽。」
在她哭的時候,我能安慰她的時候,我就會抱抱她說:「媽媽安慰你。」
其實在面對「哭」這種情緒的時候,孩子比大人更能接納,也更會通過「哭」的方式來宣洩自己。
就像《完整的成長》那本書裡所說:
「對於兒童來說,情緒來臨時就是純粹的情緒。純粹非常重要,兒童大哭時便完全在其情緒中,全然地感覺情緒,高度專注於情緒,然後情緒便流淌了出來,不再存留在兒童的生命中。這不會給兒童帶來創傷,反而會使兒童成長。」
「成人就不同了。情緒到來時,各種各樣的想法,未來、今日、過去……夾雜混合在一起,要麼從情緒中出不來,要麼用理性把情緒壓抑下去,尋求某個時候爆發。這些恰恰是童年情緒沒有得到成長的後果。」
「兒童內在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了解、升華……」
但願父母在面對自己或者孩子的情緒時,能多一些接納,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真實,少一些壓抑。
最終,我們都能與情緒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