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養生
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
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
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麼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麼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
二、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
而電視劇裡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症候群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麼意思呢?「不那麼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
佛法常說「自淨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對身體差的人,我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
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麼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湧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南懷瑾老師的書裡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較細微的時候,你的一個念頭,身體都會有變化,都會有感覺,那個時候自然就不敢亂動念了。亂想亂看就會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