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也是養生

2021-12-27 修行圈

真正的養生
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

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

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麼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麼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

二、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

而電視劇裡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症候群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麼意思呢?「不那麼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

佛法常說「自淨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對身體差的人,我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

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麼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湧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南懷瑾老師的書裡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較細微的時候,你的一個念頭,身體都會有變化,都會有感覺,那個時候自然就不敢亂動念了。亂想亂看就會不舒服。

相關焦點

  • 往後餘生,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往後餘生,能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對自己身心健康最大的保護。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開始注重養生了。他們左手拿著保溫杯,右手拿著高腳杯。一邊是啤酒加枸杞,一邊是可樂配黨參。敷最貴的面膜,熬最長的夜。這是現在快節奏生活下,每個年輕人的生活常態。這也是很現實的寫照,確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
  • 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相反,與那些離婚或身處不幸婚姻的人相比,生活在幸福婚姻中的人活得更長久,更健康。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赤裸裸地揭露了一個扎心真相。那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其實就是跟一個舒服的人在一起,擁有一段舒適的親密關係。你的身體健康,取決於你的心情,而你的心情好壞,往往取決於能否跟身邊的人相處舒服。01相處舒服,是因為三觀相合。
  • 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相反,與那些離婚或身處不幸婚姻的人相比,生活在幸福婚姻中的人活得更長久,更健康。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赤裸裸地揭露了一個扎心真相。那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其實就是跟一個舒服的人在一起,擁有一段舒適的親密關係。你的身體健康,取決於你的心情,而你的心情好壞,往往取決於能否跟身邊的人相處舒服。
  • 東湖夜讀|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圖源網絡《黃帝內經》裡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到中年,最好的養生,不是保健品,而是擁有好心情。而情緒的好壞,往往和身邊的人有著很大關係。而兩個三觀不合的人,就算掏盡心窩子,說盡千言萬語,也是對牛彈琴,最後身心俱疲。踮起腳尖的親吻是愛,但當你踮起腳尖去仰望的時候,這段關係一定是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好的婚姻,無需轟轟烈烈,恰到好處的懂得,恰似流年裡開出的一朵花,平淡也歡喜。
  • 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很多事實證明,舒服才是和朋友最好的相處模式,這樣的友誼也不會輕易消散。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彼此之間不會因為三觀不合而矛盾重重,不會因為彼此不懂而衝突不斷,更不會因為情緒總是不一致而內心涼涼。「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著截然不同的職業。」
  • 人活一輩子,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
    因為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會先來臨。人活一輩子,都是第一次做人,所以不必遷就誰,不必刻意討好誰,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是對我們自身負責。一輩子會經歷很多的事,也會遇到很多挫折。生活本就艱難,和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養生。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不必偽裝自己,做真實的自我,開心快樂,自由自在。
  • 【中醫文化】中醫音樂養生——古琴
    中醫和古琴均起源於中華民族先哲文化,其中蘊涵了「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等深邃的哲學觀念。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中包涵了人的身心、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平衡與統一。古琴同樣講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其與中醫二者息息相通。中醫藉助湯藥、針灸來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古琴則是藉助音律相和來調身、調息、調心而調攝身心、祛病保健,其二者的核心理念是從不同的角度平衡身體陰陽,達到祛病強身、保健養生的作用。音樂作為人類抒發情感和需求的一種方式,很早就在醫學上被運用了。
  • 「老中醫」高圓圓,「養生狂魔」孫儷,原來明星都是中醫養生高手!
    以前大部分人會說是40歲以後,但現在大部分的回答者,都說是不到30歲。 其實,根據人體自然規律,從25歲開始,身體和容顏就從巔峰期進入初老階段。作為明星,奔赴國外看秀拍大片是經常的事,不過「老中醫」即便出門在外,「養生智慧」也是無處不在,比如下面這幾樣東西,就是高圓圓隨身小包裡必備的養生神器。
  • 朗誦:餘生,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
    餘生,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 作者:春暖花開 主播:非凡自由 往後餘生,長路漫漫,要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 相處好的人,一定是彼此欣賞,彼此懂得,願意看到對方身上的優點。並且為對方而改變,懂得遷就和包容,為對方付出。
  • 養生之道星星開課啦!談談中醫與養生的關係
    上回我們為養生正了名,大家知道了養生和健康不是一回事。今天講講中醫與養生的關係。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養生之道的基礎。但是中醫不是養生,中醫也替代不了養生。所以說,中醫和養生不是一回事,但是,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秋天如何養生?中醫:秋季養生法助你氣血足人健康
    秋天來了,沒有了夏季的悶熱與煩躁,秋季由於空氣乾燥,氣溫多變,往往會影響人的氣血,而且給我們帶來體乏、疲倦等感受。只有氣血足,精氣神才會越來越好,因此氣血對於我們的健康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秋季更應注重養生,中醫推薦秋季養生法,三個方法,教你養足氣血。
  • 中醫養生~膏方
    中醫養生膏方是膏方中獨立 出來的一種,融合博大中醫精華。通過望、聞、聽、切來根據不同體質不同人群採用相適宜膏方進行調和治療。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
  • 中醫養生知識解析,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知識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文化之一,適當的去養生可以讓人們身體健康遠離病痛,那麼在中醫養生知識當中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呢?下面亮健好藥房為大家分享最好的養生方法!最好的養生方法其實是養氣,則調理氣息!
  • 漫說中醫|中醫養生精要:順應自然 健行健遠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由關注疾病向重視養生轉變。「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下》,但講的是奉養父母。《孟子·盡心下》中「養心莫善於寡慾」,已經談到養生的原則和方法。《莊子》的《養生主》一文,專談養生的要領,強調要順應自然,忘卻情志,不為外物所滯。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
  • 中醫養生別走偏(品牌論)
    艾灸可疏通經絡,紅豆薏米湯可去溼氣,枸杞可補腎,花茶可養顏……中醫作為一種文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如今,中醫知識越來越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保健中,成為許多人的健康生活選擇。當前,中醫藥事業正面臨發展的大好時機,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推廣,中醫藥養生產業蓬勃興起,深得民眾喜愛。
  • 中醫養生知識:夏季出汗太多也是病
    中醫養生知識: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你的額頭常常會出很多汗,中醫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你的肝陽上亢引起的。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你的胸口經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由於你身體你的脾胃失和導致的,這說明你的體內的血液循環非常很慢,氧氣運輸不是特別順暢。  5、手心、腳心出汗——血虛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溼熱、血虛的表現。
  • 【真精彩】中醫養生絕技--《五行健康操》懸灸養生
    「五行健康操」改變亞健康,讓你分分鐘感受到運動的樂趣1、每天堅持2、溫和的有氧運動3、時間不要太久,每天半個小時左右「五行健康操」改變亞健康,再配合中醫養生療法艾灸(懸灸)養生,讓您健康指數全面改善!懸灸是是一種毫無創傷且具有獨特養生、保健、美容功能的灸法。它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是傳統中醫進行內病外治的最佳方法,是純自然的一種療法。它以中醫"元氣"學說為源泉,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中西醫養生觀念,用蘄艾為主要原料,配上多種草本植物製成的懸灸艾條,在人體皮膚上方進行邊點穴,邊懸空施灸的方法。
  • 【健康養生】三伏天養生,中醫有「五宜」 !
    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中醫認為,夏季人體的陽氣升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在機體臟腑外面,肌膚腠理常處於開洩狀態,經常出汗以適應暑熱天氣,因此,機體很容易表現臟腑功能紊亂,並容易形成氣虛,出現身體乏力、飲食減少等症狀,甚至發生中暑、腸胃失調等病症,影響健康。但與此同時,這個季節也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