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小分隊:記者 郭慶敏 王林紅
提起河北省遷西縣,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板慄。沒錯,遷西縣是著名的板慄之鄉,在40多萬人口中,以板慄為生的農民高達20萬人,佔全縣人口的將近一半。每年,每位慄農在板慄身上獲得的收益超過4000元。
可以說,板慄產業已成為遷西縣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2019年,遷西板慄產業的產值超過24億元。
曾經僅僅被用來果腹和維持生計的小板慄,在遷西卻催生出一個響噹噹的縣域特色產業,年產板慄8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板慄生產基地。
這一切,都得益於遷西縣以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讓傳統板慄吃出了「新」滋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遷西板慄的標準化生產體現在哪裡?又是如何實現優質高效的呢?請跟隨長城新媒體記者的腳步,到遷西縣一探究竟。
第一站:走進中國板慄博物館,探訪板慄生產「標準化」之源
在遷西縣縣城的西部,緊貼西環路,有一座中國板慄博物館。這座佔地38.6畝、展區面積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落成於2011年,是我國第一個以板慄為主題的博物館。
「豐饒的土壤,適宜的氣候,成就了遷西縣『中國板慄第一鄉』的盛譽。」12月9日,在中國板慄博物館的展廳裡,講解員張建榮告訴記者,遷西是唐山市唯一的純山區縣,在這裡,山地主要由片麻巖組成,有機質含量高,而且,通氣透水性好,為板慄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漁獵於灤河岸邊,採榛慄為食」。
「在遷西縣境內,樹齡在一兩百年的板慄樹隨處可見,生長了三五百年的老慄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張建榮說。
如果只是依靠自然生長,一棵板慄樹,從種植到結果,需要等待20年。真算是「爺爺種樹孫子收」,見效太慢。
於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遷西縣開始進行板慄科學剪枝試驗。果樹專家們登山爬坡,走村入戶,為農民講解人工嫁接新技術,通過科學化管理,板慄樹種植四五年就開始結果。
遷西縣因勢利導,以科技為引領,把發展板慄產業作為治窮致富的翻身仗來部署,陸續出臺《板慄標準化栽培技術》等多個文件。昔日沒人瞧得上的荒山野坡開始被老百姓搶著承包,全縣人均佔有板慄樹達百棵以上,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經過近40年的發展,遷西縣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板慄的標準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板慄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張建榮介紹說,2019年,「遷西板慄複合栽培系統」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第二站:在板慄產業研發中心,感受「研發」串起的板慄產業鏈
「板慄綠色生產管理技術」「板慄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12月10日,位於遷西縣大黑汀水庫旁邊的亞灤灣國際酒店裡,正在舉辦「有機板慄穩產高產新技術高級研究班」,講者侃侃而談,聽者聚精會神。
「研究班」的主辦單位,是遷西縣板慄產業研發中心。「僅2020年,我們就舉辦了4次類似的培訓活動,累計培訓1800多人次。」遷西縣板慄產業研發中心主任王鳳春告訴記者。
遷西縣板慄產業研發中心成立於2005年,承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強化對農民的培訓,培育板慄生產與加工的技術骨幹。
「目前,我們已在遷西縣東寨村建設高標準板慄科技園區100畝,在遷西縣漢兒莊村建設板慄控冠修剪及授粉樹配置示範基地200畝,在遷西縣西荒峪村建設板慄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示範基地400畝。」王鳳春說,工作中,他們把基地作為林間課堂,邀請包括兩名院士在內的19位專家組成服務團,持續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在新技術推廣方面,現在已輻射板慄20多萬畝。
「以疏花疏果技術的推廣為例,不僅讓板慄畝產提高了10%,還幫助慄農增加了一份疏花的收入。」王鳳春說。
在忙於技術推廣的同時,王鳳春和他的同事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另一使命:開發板慄栽培和加工的新品種、新技術。目前,他們已成功收集篩選出具有推廣潛質的種質5個,具有高產、早熟、抗旱等特異性狀的優系(株)15個。
走進遷西縣板慄產業研發中心的實驗室,迎面而立的臺式離心機、生物安全櫃、臭氧發生器、氣相色譜儀等,一下子在記者的腦海裡營造了一幅熱火朝天的科研場景。一臺小型中藥提取濃縮回收設備正在嗡嗡作響,工作人員拿著手電不時地照看著;旁邊的一臺設備也在咔嚓咔嚓地試製著他們剛剛研發的「慄花面膜」。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鏖戰,王鳳春和他的同事們終於破解了慄花純露、精華液等新產品的技術轉化難題,同時,還開發出慄花保健飲料、慄花酒、童慄茶、板慄嫩葉茶等新產品。
「從育種育苗到栽培管理,再到產品開發,研發中心為遷西板慄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王鳳春說。
第三站:在遷西縣新立莊村,領略板慄樹科學修剪的「門道」
遷西縣有棵600歲的「板慄王」,樹高20多米,一棵樹的產量最高時曾達四五百斤,即使「年老體衰」的現在,每年也能收穫100斤左右的板慄。
這棵樹就在新立莊村。由此可見,新立莊村種植板慄的歷史足夠悠久。
新立莊村位於中國板慄博物館的西側,全村215戶,戶戶都種板慄樹。「原先都是大高樹,現在講究科學修剪,板慄樹普遍都在兩三米高。」12月9日上午,正在地裡修剪板慄樹的新立莊村村民趙豔成說,他今年63歲,種了20多年板慄樹,「原先,樹比較高,站在樹上修剪,很危險。現在,樹矮化了,有時候,站在地上就能修剪,而且,產量比原先提高了40%以上。」
遷西縣板慄產業研發中心研究員趙國強告訴記者,板慄栽培的標準化,首先體現在苗木的培育方面,對籽苗的來源、種植密度都有要求。一般情況下,育苗期需要兩年,第三年開始嫁接,正所謂,「三年嫁接四年壯,五年進入豐產期」。過去,不注重修剪,板慄樹「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現在,通過科學修剪,板慄樹「一年長一寸,十年長一尺」,比原來更加通風透光,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通過近年來對「標準化種植」的推廣,遷西板慄的優種率已達90%以上,產量也增加了80%到100%。
「就拿我們村來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村只有100多畝板慄樹,總產量只有七八萬斤。」新立莊村黨支部委員貟明閣介紹說,現在,他們村有600多畝板慄樹,年產量達到120多噸,「我們堅持不打農藥,人工割草,生產的板慄品質好、價格高,最貴的時候,每斤板慄的收購價超過10元錢。通過種植板慄,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2019年,新立莊村成立了板慄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修剪、澆水、收購等服務。「專家們指導我們修剪樹木,板慄的產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也富裕了。」正在村文化廣場鍛鍊身體的新立莊村村民趙秀敏笑著說。
第四站:走進「尚禾穀」,洞察板慄加工的「原生態」品質
「尚禾穀」,全名為 「唐山尚禾穀板慄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遷西縣翻鞍寨村的南側。
「我們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板慄專業合作社、全國規模最大的板慄倉儲中心、全國最大的板慄交易市場和國內規模最大的板慄深加工生產線,是國內唯一一家獲得『板慄速凍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12月8日,一走進「尚禾穀」,這家企業的總經理張計校就告訴記者,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在這裡,板慄需要經過分揀、碳化、漂燙等13道工序才能完成從「原料」到「產品」的蝶變。
「在漂燙環節,我們用的全部是純淨水。」在1.5萬平方米的板慄深加工自動化生產車間裡,公司副總經理宴國新對記者說,「我們的兩條深加工生產線,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達到了國際同行業的最高標準;殺菌車間的衛生標準,達到了醫院手術室的水平;我們的低溫庫裡,半個小時就可以達到零下38度。之所以採取這些措施,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減少營養流失,保持板慄的『原生態』。」
即使如此,每批產品還要再經過「化驗」這一關。在「尚禾穀」的化驗室裡,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一絲不苟地對抽檢的樣品進行微生物檢測。「化驗合格後,產品還需要經過十幾天的觀察期,確保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宴國新解釋說,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產品的品質。
「產品品質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沒有良好的品質,就不會有源源不斷的訂單,更不會有越來越好的效益。」張計校說。
目前,「尚禾穀」已推出板慄仁、板慄粉、板慄窩頭等16種產品,日產量6萬件,月銷售200多噸、銷售額600多萬元。
就這樣,80多名員工在「尚禾穀」用自己的汗水為企業創造著業績,也為自己創造著美好的生活。「我是這裡的一名倒料工,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錢。」在「尚禾穀」碳化車間,61歲的遷西縣大黑汀村村民趙保山捧起一大把板慄,黑黝黝的臉上,布滿了笑容。
第五站:在遷西縣供銷社,體驗「板慄電商」的朝氣與活力
讓遷西板慄「飛」出大山,網際網路提供了一雙巨大的翅膀。
「直播帶貨,舌尖上的誘惑。歡迎來到遷西縣供銷社直播間……」12月9日,記者在遷西縣供銷社看到,一間由辦公室改造而成的直播間裡,兩位年輕的工作人員正在面對鏡頭,你一言我一語地推銷著剛剛「幹煲」出來的板慄。
「板慄不只糖炒一種吃法。」遷西縣供銷社基層組織科科長韓春花對記者說,「其實,『幹煲』的吃法更衛生,也更有營養。做法也很簡單,用電餅鐺就能完成。」
堆盤慄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被古代詩人稱作「灌香糖」的板慄,好吃又有營養,在遷西縣種植了75萬畝、5000萬株,年產量8萬噸。如何讓這一「東方珍珠」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遷西供銷社想到了打造「網上供銷」。
「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農產品出現了銷售難,縣供銷社的領導們審時度勢,決定組建供銷電商團,讓遷西板慄等特色農產品和文旅資源搭上『網際網路+』的時代快車。」韓春花介紹說。
於是,他們組織系統內有特長、懂技術、熟業務、會管理的工作人員成立了網絡銷售團隊,在網絡平臺註冊了供銷帳號。6月30日,隨著第一條短視頻的發布,遷西縣供銷社邁出了「網上供銷」的第一步。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製作短視頻和直播帶貨。」韓春花說,他們對全縣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銷售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重點產品建檔備案,鎖定了線上銷售的主要產品。同時,還與生產基地籤訂購銷合同,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又解除了對方的銷售難題。
對於這支以年輕人為主、電商銷售經驗幾乎為零的團隊而言,網絡銷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遷西縣供銷社迎難而上,聘請有經驗的學者、電商經理等,先後舉辦技術培訓20多期,在全系統形成了學電商知識、幫農戶銷售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目前,遷西縣供銷社的網絡銷售團隊已走進50多家專業合作社、30多個村莊,拍攝、發布作品90多個,銷售板慄等農副產品2000多萬元。
「這支隊伍雖然年輕,但大家表現出來的活力和朝氣時時激勵著我。」韓春花說,「我們一定會嚴把質量關,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放心的農產品,讓農民朋友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