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鳧陽村的路燈已亮起,廣場上大媽大嬸們跳著廣場舞,熱鬧非凡,但距離村15裡的烏嶺溝村民組的村民們卻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路上已經沒有一個行人,安靜的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
進山的第一間房是今年55歲的村民儲髮根的,雖然才七點多鐘,但他家閣樓上已經熄燈了,他請的八個採茶工在勞作了一天後,都已早早入睡。偏房昏暗的燈下,儲髮根靜坐在幾個烘籠中間,聞著籠裡的茶香,很是陶醉。他這樣守著烘籠已經一個小時了,從下午六點多鐘到現在,每隔十多分鐘,他就要給烘籠上的茶葉翻拌一次,絲毫不敢馬虎,因為這道工序直接關係到茶葉的品質。
和儲髮根相隔一條河居住的是村民儲成龍,這個八零後的小夥只有這段時間才住在山裡。烏嶺溝是地質災害點,2007年,村民已基本全部搬出安置,現在常年居住在烏嶺溝的只有儲髮根和他的哥嫂三人。每年三月中旬,儲成龍和已經搬出的烏嶺溝村民便會一起回到山裡,清理茶園,打掃房屋,砍柴,燒炭,一直要忙碌到採茶結束。原本烏嶺溝村民組有三十多戶村民,每年只有採茶時,這裡才會變得像個小村莊。
儲成龍這些年一直在外務工,對烏嶺溝他有著特殊的情懷,從小在這裡長大,每天清晨睜開眼能看見的就是大山和門前的一條小河。這裡的每一戶都住在河兩邊,每天的生活用水和飲用水都來自於門前的這條河,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簡單的生活。老人們說,這裡之所以取名為烏嶺溝,就是因為從山頂有一條小河將大山分為兩半,留下了塊平地給村民們居家生活。這條小河是大自然對所有村民的饋贈。
烏嶺溝有一萬二千多畝山場,900畝茶園,村民們靠山吃山,自古以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茶葉、木炭和林木。這裡沒有一畝田,茶葉成了村民的支柱產業。很多年前,烏嶺溝茶葉就已經聲名鵲起,到集市上一說是烏嶺溝茶葉,很快就被一搶而空。還有人是烏嶺溝茶的忠實粉絲,多年來一直都堅持每年到儲髮根這樣的老茶農手上買茶葉。
烏嶺溝茶能一直這麼紅火,和這裡的良好植被是分不開的。茶園都是在高山的陰山面,所以茶葉格外香氣撲鼻,其實村民對如何提高茶品質並不懂,多虧了大自然對他們格外偏愛,高山上野花成片,知名不知名的都在無形中提升著茶香。因為少管理,茶葉都是自然生長,這裡沒有汙染,連生活垃圾都是少見的。
烏嶺溝茶葉製作基本還保留著最原始的技藝,這裡是旌德縣最後通電的地方,1992年才通上電。村民們還是習慣憑藉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和自己積累的經驗制茶,採茶工把茶葉採回來後,先要經過鮮葉甄選,然後再是殺青、揉捻和乾燥,這裡最不缺的就是柴火,每道工序村民們都是選用最好的柴火,特別是烘焙,木炭一定要最好的,沒有異味,不能起煙,每個環節都要盡善盡美才能制出好茶。
今年,烏嶺溝的茶葉是從3月31日開始採摘,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五名以上採茶工,一名茶工一天能採四至五斤鮮葉,做成幹茶大約有一斤四兩左右。
在這個忙碌的季節,儲髮根和村民們每天晚上制茶、包裝茶葉到十二點,早上五點鐘起床,做早飯。採茶工一般是六點多鐘上山,等把家裡都料理好了,儲髮根和村民們一起騎上近一個小時的摩託車來到俞村鎮的集市上,開始早上短暫的銷售。
這些天集鎮上人最集中的就屬烏嶺溝茶農的攤位前,有本鎮的市民,還有外地來的茶商,儲髮根他們還是繼承了老一輩的脾氣,不習慣糾結於茶商們的討價還價,每天到了十點半鐘,不論當天的銷售成果如何,都和村民們一起買上一些菜和生活用品,趕回烏嶺溝。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天的每分每秒都是寶貴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茶香不怕山裡遠。喜愛烏嶺溝茶的人,自然會不顧路途遙遠,只為品一縷茶香。
夜越來越深,儲髮根和村民們在濃鬱的茶香中,正在對制好的茶葉進行包裝。時鐘滴答滴答的旋轉,在這個連網絡都沒有的地方,有這樣一群人在堅守父輩的技藝,用最原始的材料,最原始的工藝,傳承著最初的信念!烏嶺茶香,不曾遠去,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