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婚姻應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之上,愛情和責任合二為一,才有可能促成最完美的婚姻。 ————《面紗》
《面紗》是英國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的是二十年代,發生在香港的一對不甚了解卻匆匆結合的夫妻,凱蒂和沃爾特之間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小說中的凱蒂美麗動人,活潑開朗,但愛慕虛榮。丈夫沃爾特是細菌學家,性情孤僻。沃爾特知曉凱蒂出軌自己的朋友查理.湯森後,沒有當面接發。
為了報復,他帶著凱蒂去了中國大陸霍亂嚴重的疫區——湄潭府,結果喪了性命。凱蒂看到了丈夫的深情和情人的虛偽,最終開始新的生活。
書中還描述了凱蒂父母之間不平等的婚姻,凱蒂和情人湯森的不平等戀情。讓我們領悟幸福的婚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當愛與責任融為一體時,才會和諧快樂。在《面紗》中,毛姆從細微處切開愛情、婚姻和生活的癥結,探索出一條女性覺醒之路。
一、在不對等的婚姻裡,付出多的一方常常是受傷最多的一方
凱蒂從小生活在一個母親自私、虛榮、貪婪、控制欲強,父親隱忍,由妻子擺布的不平等家庭裡。
母親利用凱蒂的美貌想調一個金龜婿,卻因她們母女的輕浮和愚蠢被許多男人拒絕。成為大齡剩女的凱蒂,遇見了沃爾特,可沃爾特根本不是她喜歡的類型。
而沃爾特對凱蒂卻是:不論她愚蠢、輕浮、有沒有頭腦;不論她的目標和理想是否庸俗、普通;不論她是二流貨色,還是只圖他的一時利益,沃爾特都深愛凱蒂。
他表面看起來是一個沉悶之人,實際上他並不無知粗俗、也不愚蠢。反而聰明有智慧,與巧言令色的男人大相逕庭。
沃爾特愛的卑微,愛的無怨無悔。把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就是為了讓凱蒂有天生的優越感。他放棄自尊,放棄自我,愛上凱蒂的不完美,卻換來凱蒂對他的背叛。
於是他選擇沉默,希望繼續以他的方式愛著凱蒂。然而,這並沒有讓凱蒂對他有一絲的感激,反而激怒她。
沃爾特深思熟慮後,決定用報復的手段帶上凱蒂去霍亂嚴重的疫區,作為對凱蒂的懲罰。
凱蒂對情人湯森的愛也極其卑微,她希望湯森能為了他們的愛情選擇離婚,可湯森告訴她,「我愛你,但我絕對不會和我太太離婚。」
這讓她明白了在這場愛戀中,她的愛只是她的一廂情願。猶如沃爾特對她的一廂情願一樣。
沃爾特和凱蒂在各自被自己愛的人傷害後,選擇奔赴疫區。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在懲罰對方,其實他們是在虐待自己,都是不愛自己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夫妻,在婚姻中遇到相同的問題時,就是這樣的不甘心。
有些人要不,以欺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不,魚死網破。只有少部分人懂得理智解決,和平分手。
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作者約翰·格雷指出:現實中,女人們的想法是: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為我改變!這是女人的心裡對白,但是真實情況是:即便男人很愛女人,他也不願意為了女人而變成另外一個人。
比如湯森對凱蒂的愛只是佔有,而不是真愛。
所以想要改變一個人真的很難。無論是夫妻、親子,還是朋友,誰都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愛自己,這個世界才會變成你喜歡的模樣,而不是像沃爾特和凱蒂那樣想當然。
所以,婚姻中的兩個人一定要互相理解、尊重、認可,這樣婚後才能和諧愉快。
二、在不對等的婚姻裡,要學會先愛自己再愛別人
《面紗》中,毛姆這樣描述沃爾特。
曾經的沃爾特非常溫柔,很會照顧人。在凱蒂生病時,他既不關心過度,也不會讓她厭煩。
他總是讓她覺得舒心和愜意,從而讓凱蒂感覺病痛不知不覺就會減輕好多。然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他們倆知道霍亂忌諱吃生的蔬菜水果,但他們在疫區每晚都吃沙拉。兩人爭相去叩死亡的門扉。
沃爾特始終因為凱蒂對自己的不忠,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他不原諒凱蒂更不原諒自己,他的心碎了一地。無法撿起,無法復原,心傷莫大於心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匆匆忙忙嫁人,就是甘冒成為不幸者的風險。」
在凱蒂和沃爾特的婚姻中,成為大齡剩女的凱蒂因為心裡著急,為了面子,不得不將就,與她根本不愛的沃爾特結婚,苦了自己,害了沃爾特。
在明國時期,中國上海有這樣一位高傲冷豔的才女名叫張愛玲。她20歲前的生活是極其悲苦的,她的世界裡沒有人愛她。直到遇見親日派渣男胡蘭成,她覺得胡蘭成懂她。
所以她為了胡蘭成付出所有,而且親願把頭低到塵埃裡。然而,爛情的胡蘭成並沒有給張愛玲帶來幸福,相反一直在傷害著張愛玲。
張愛玲和沃爾特一樣,對自己的愛人痴情不已。不同的是,她沒有因為胡蘭成的傷害擊垮自己,反而選擇理智離婚。從一個不幸者成為一個覺醒者。
其實婚姻中,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而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那人就會拼命愛你。你對他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會被重視。
三、在不對等的婚姻裡,唯有愛和責任才能化解一切
當沃爾特知道凱蒂懷的孩子,父親不確定是自己的時候,他把自己當作機器一樣工作,內心為湯森那個「第三者」飽受煎熬。
他很累,很想甩開所有這一切的羈絆與重負,卻不幸染上霍亂。沒有人知道他是不小心偶然染上的,還是他實際上就是在拿自己做實驗。但無論哪一種,他都生無可戀,心碎而死。
沃爾特在他的婚姻中,只有付出與奉獻。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過凱蒂的愛和責任。他放棄了愛自己的能力,無法讓他的內心得以安寧。
凱蒂對沃爾特的死感到震驚,她不想讓他死,她感到很難過,但她的難過只是出於一種所有人都具有的同情心,就好像熟悉的旁人死去一樣。
她承認沃爾特有許多值得人尊重的品質,只是她不愛他,而且從來沒有愛過他。她的不忠,希望得到沃爾特的原諒,卻始終沒能如願。在這場不對等的婚姻中,沃爾特是一個悲劇人物。
凱蒂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她在與修道院的院長和修女以及韋丁頓的短暫相處中,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當愛與責任合為一體時,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澤於心,方能體會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
人生難免會遇到種種不如意,稍不留神,我們就會被自己親手建造的心獄囚禁,就像沃爾特。
他希望別人的救贖,但他心靈的枷鎖是自己扣上的,只有他自己才能夠把它打開,可沃爾特至死都沒能放下心結。
四、撕掉虛偽的面紗,活出真實的自己
深入霍亂疫區是凱蒂一生中難得的經歷。她慢慢撕開自己虛偽的面紗,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
沃爾特的死對他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對凱蒂是一種喚醒。讓她不再迷茫。當人的心情改變以後,你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就會不一樣。
在凱蒂返回香港的路途中,她覺得大自然的一切都像施予了魔法,所有眼中之物都顯得充滿了活力,此時的她看到的天空是湛藍美好的,路兩旁的樹木花草也是非常愜意的。
是這些情景發生變化了嗎?不是。是凱蒂的心境和原來不一樣了。她開始從煩惱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了,也從壓抑的夫妻關係中走出來了。
她擺脫了死亡,擺脫了那段使她墮落的愛情。她從精神的羈絆中覺醒了,她嚮往自由,希望有勇氣大無畏地面對未來的一切。
凱蒂的母親,一生機關算盡,所求所想都是一些低級粗俗和毫無價值的東西,當凱蒂回首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她明白自己會變成虛榮、庸俗的人,正是她母親一手的「傑作」。
還好凱蒂覺醒了,她知道了想要贏得人心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讓自己變成值得別人愛的人。於是她和父親從沒有愛和責任的關係中冰釋前嫌。
凱蒂經過生死的洗禮後,漸漸地從一個愚蠢、邪惡、令人憎惡的女人,成長為一個無所畏懼、真誠坦蕩,不依附於他人,自立自強的女人。
《面紗》在故事的結尾,作者寫到:凱蒂放下了過去的種種,找回了迷失的自己。學會了愛自己,也明白了愛別人的意義。
她通過自我救贖和覺醒,帶著樂觀、輕鬆的心態,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對即將出生的孩子和對父親的責任,奔向一條平和、安寧、自由的仁愛之路。
梁實秋說:「婚姻是戀愛的完成,不是墳墓。」所以我們要明白,婚姻中,當愛和職責融為一體時,婚姻生活才能變得和諧、愉悅,才能真正地實現婚姻的意義,我們才能享受出人意料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