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字軍,聖殿騎士,耶路撒冷城的爭奪為背景的《天國王朝》,沒有拿鮑德溫王朝和薩拉丁的歷史說事,而是塑造了一個從法國村莊走向耶路撒冷尋求救贖的巴利安,如何從鐵匠變成拯救耶路撒冷百姓的大丈夫。
作為主角,巴利安到耶路撒冷去的背景是這樣的:原本他在村子裡做鐵匠,哥哥是神父。巴利安的妻子忍受不了兒子早夭而自殺,而在巴利安痛悼亡妻的時候,哥哥作為神父埋葬弟媳,卻偷走了她脖子上的銀質十字架項鍊,並讓人砍下她的頭顱。
弗雷戈是耶路撒冷王朝的騎士,他來到巴利安身邊,告訴他,他是自己的私生子,希望巴利安跟隨自己到耶路撒冷去做騎士。但是巴利安拒絕了,因為這裡是他的家,他的亡妻葬在這裡。弗 雷戈離開後,巴利安發現了哥哥脖子上的亡妻項鍊,並且知道了哥哥讓人砍下亡妻的頭顱,褻瀆屍體。巴利安難以控制,殺死了自己的哥哥,燒了自己的鐵匠鋪,從火裡抓起亡妻的項鍊,逃離村子,追隨弗雷戈到耶路撒冷去。
巴利安到耶路撒冷的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救贖,因為他的妻子是自殺的,按照基督教教義,她要下地獄,他自己也殺了哥哥,按理也是不能上天堂的。所以到了耶路撒冷的第一件事情,他就去找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在那裡把妻子的項鍊埋起來,希望妻子因耶穌得到救贖。
而在這個時候,巴利安已經有了覺悟,或者說是自我安慰,他告訴自己,妻子在自己心中,怎麼會在地獄?
耶路撒冷王國的大背景卻是:基督徒奪回耶路撒冷城並屠城之後,在那裡有了自己的國王,只是鮑德溫王朝的現任國王鮑德溫四世年紀輕輕就患了麻風病,已經到了要戴面具的地步。而曾經被打敗的敵人,如今由聲名赫赫的薩拉丁領導,並且薩拉丁擁有重新奪回聖地,趕走基督徒的雄心壯志和超常的耐心。
鮑德溫四世和薩拉丁卻是擁有相似心靈的人。當年意氣風發的薩拉丁被年僅16歲的鮑德溫四世打敗,戰場上的仇敵,卻有惺惺相惜之意。兩人籤訂了合約,試圖讓百姓修生養息,免於戰火的塗炭。但是,兩方陣營都有試圖挑起爭端重燃戰火的勢力存在,畢竟,他們都舉著宗教的旗號,宣傳殺死異教徒就可以上天堂,民眾的狂熱只能用鮮血才能平息。
在耶路撒冷王國這邊,戰爭派主要是胡作非為的雷諾和助紂為虐的公主駙馬基爾。如果鮑德溫四世去世,那麼國王的侄子,也就是茜貝拉的兒子就會繼承王位,因為兒子年幼,茜貝拉必然垂簾聽政,而擁有聖殿騎士團的基爾則變成攝政大臣。
在這種背景下,受到國王信任和寵愛的巴利安,無論在聲望和能力上,都是可以和基爾抗衡的。所以巴利安一到耶路撒冷,茜貝拉公主就來看望他,並且主動到巴利安的封地,最後兩人暗生情愫。鮑德溫四世臨死前希望巴利安可以娶茜貝拉,因為國王深知基爾不是好的攝政大臣,如果巴利安答應了,那麼基爾就會被殺掉,巴利安接管整個王國的騎士團,協助茜貝拉公主攝政。
但是巴利安拒絕了這個要求,還給出了大家無法反駁的理由,他說:耶路撒冷是一個有道德的王國,所以他不會去做爭權奪利的事。但是巴利安卻此刻卻沒有明白耶路撒冷王國此刻並不需要一個道德完美的人,而是需要一個能給這個國家帶來和平的人。
於是巴利安出走耶路撒冷,把茜貝拉公主和耶路撒冷王國的未來拱手讓給了無知又自大的基爾。應該說巴利安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他還沉浸在個人的生存體驗裡。因為在耶路撒冷,他原本期望救贖妻子和自己,但是耶路撒冷只有對黃金和權力的爭奪。一個神的國度,神卻被當成殺戮的理由,各方勢力都以神的名義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卻未曾真正踐行耶穌的信條:唯有愛,才能救贖世人。
所以巴利安並未把刻在橫梁上作大丈夫的使命,父親讓他做騎士的責任,以及耶路撒冷國王和茜貝拉公主對他的期望當成是自己的命運。他只想遠離這是非之地,如果茜貝拉願意拋棄這一切,那麼他們可以到法國的海邊生活。
茜貝拉為了自己的家族,只能留下來,希望基爾的騎士團還能為耶路撒冷國王所用。但是很快茜貝拉發現自己的兒子,新任的國王,也患了麻風病。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跟鮑德溫四世一樣,遭受身體腐爛無法見人的痛苦,茜貝拉結束了兒子的性命,自己也一蹶不振。而基爾和雷諾卻如脫韁的野馬,破壞和平協議,對穆斯林的商隊進行大肆騷擾,還殺了薩拉丁的妹妹。薩拉丁一怒之下舉兵二十萬進攻耶路撒冷。
沒有被基爾派去的騎士殺死的巴利安似乎受到神啟,看到了熾熱太陽下燃燒的荊棘叢,於是重回耶路撒冷。而這個時候,基爾和雷諾正準備主動出城迎戰薩拉丁,根本不聽巴利安的勸告:如果出城,軍隊缺水會帶來致命性毀滅性的後果。正如巴利安所言,薩拉丁沿著水源地行軍,而基爾他們貿然挺進的做法很快就把自己逼到了絕路,被薩拉丁軍隊包圍,全軍覆沒,黃金十字架遭褻瀆。
巴利安只能擔起重任,而耶路撒冷城的百姓只有四五天的時間準備,迎戰薩拉丁的大隊伍。為了鼓舞士氣,巴利安跟自己父親臨終前所做的一樣,封了很多騎士,激起人們心中聖戰的鬥志。此刻巴利安終於把耶路撒冷百姓的性命當成自己的護衛目標,這是父親封他做騎士的真實目的,是鮑德溫四世的臨終囑託,也是茜貝拉公主對他的期望,更是巴利安自己的救贖。
即使兵力懸殊,巴利安非凡的領軍才能還是延緩了薩拉丁軍隊的進攻,即使耶路撒冷城的城牆被攻破,巴利安和耶路撒冷城的騎士也決一死戰。最後,薩拉丁拉起了和談的旗幟,巴利安似乎明白所有騎士和百姓的期望,獨自一人去跟薩拉丁談判。
薩拉丁說他一定會破城而入,而巴利安說耶路撒冷一定會死戰到底。如果薩拉丁打入城,將會得到一個成為廢墟的城市,因為巴利安說他會「燒光你我聖地」,「燒光城內驅人發狂的一切」。或許是巴利安的勇氣讓薩拉丁有所觸動,或許是害怕耶路撒冷聖城真的成為廢墟,薩拉丁跟巴利安說,如果巴利安獻城,他就讓城內百姓全部安全出海,不殺一個人。
他們的談判在神的見證下,不可反悔,巴利安答應了獻城。而耶路撒冷百姓對巴利安的做法非常贊同,此刻的巴利安就是耶路撒冷百姓的救世主。
在薩拉丁進城後跪拜自己的神明的時候,巴利安和放棄公主身份的茜貝拉一同返回法國的村莊。而耶路撒冷城的百姓帶著他們的家眷和財產,朝著海邊走去。
耶路撒冷城對於徵戰不休的人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它有什麼價值?
薩拉丁告訴巴利安,耶路撒冷城什麼也不是(nothing),但耶路撒冷城也是無價之寶(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