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房間亂糟糟?只要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輕鬆教孩子收納整理

2020-12-16 鄭好說說

很多做媽媽奇怪,明明自己很勤快,家收拾得也很乾淨,可孩子卻一點兒沒遺傳到這優秀的品質。孩子的房間亂成一團,而且一提到要整理就不快樂,一點兒積極性都沒有。

大部分媽媽認為,是孩子太懶了。其實,我們錯怪孩子了。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我們要觀察一下,是能力問題,還是意願有問題?

如果我們提出的要求超過了孩子可以做到的範圍,或者他沒有掌握正確的做法,就是能力問題;若孩子覺得整理不開心,不主動,沒積極性,就是意願問題

通常來說,能力和意願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你想,一件事,我們做得越好,成功的體驗就越多,就越喜歡去做;而越喜歡做的事情,就越有豐富的經驗,能力就會變得越強。

那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最開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在螞小蟻的《教孩子學整理》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是在對他們友好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友好的環境,即父母要去設計和創造環境,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從整理的角度來說,由三個核心組成:空間、物品、人。

空間和物品是物質環境,人則是人文和心理環境。我們要先創造物質環境,就是建立對孩子友好的空間,使用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最後才是如何教孩子去做。

01 適合孩子生活的居家空間

在喜歡的房間,才有行動的動力。

生活中,我們常看六七歲的孩子房間全是成年版的家具,色調簡潔大氣,衣櫃裡還塞滿了父母不穿的衣服。孩子說自己喜歡「Hello Kitty」的兒童窗簾,媽媽說不行,太幼稚了。

你看,孩子房間的布置全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不是自己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可能願意主動去整理房間。而且成人版的家具,他們的能力會遇到阻礙,住在不喜歡的房間裡,孩子怎麼都提不起收拾的興致來。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布置孩子的房間嘛?

第一,先建立屬於孩子的「私人領土」。

孩子不願意整理房間,有時候是因為「我沒有感到自己是這個房間的主人,因為裡面都是爸爸媽媽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領土」在哪裡,知道這個地方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就會主動地去維護。

房子大,孩子可以有自己兒童房,小一點兒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有邊界的區域,可以藉助柜子、地毯、置物架等標識上邊界,告訴孩子:「從這裡到這裡,都是你的「地盤」,你要好好管理它哦!「

還有一點兒比較重要,明確邊界後,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從孩子的「領土」上徹底地清理出去,完全、徹底地清理。不要自己的房間放不了,看孩子的柜子空間,就把多餘的東西塞孩子柜子裡。

如果條件實在有限,大人孩子的物品不得不放一個柜子,那我們也要在柜子內部分做「邊界」,這個格子是我的,那個格子是你的。

界限比面積更重要,對孩子來說,「獨立」也比「大」更重要。

當你真的做到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總是把「我的屋,我的屋」掛嘴邊上,在他的心裡,自然產生了對這個小小房間的責任感。

建立邊界,是一切整理的開始。

第二,兒童房的三區劃分。

我們在裝修房間的時候,總會想這裡放床、這裡放衣櫃……誒,這個放學習桌正好,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如果我們這樣思考的話的,這個房間的主角就是家具,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我們要換個方式想一想,孩子在這間屋子裡需要做些什麼呢?在哪裡休息比較好?在哪裡玩起來更寬敞?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劃分:

休息生活區:要擺放床、衣櫃、生活雜物等等。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這個區域可以放在靠近門口的位置,方便父母照顧及幫助管理。

學習閱讀區:這裡要擺放書籍、書桌等。在這裡學習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安排在靠近窗戶的位置。

另外,學習和休息這兩件事,一個要精神高度集中,一個要放鬆,為了你的孩子寫作業不犯困,要把學習區遠離床的位置。如果房間實在太小,那學習區可以背對床擺放,或者掛上紗簾,作為心理上的隔斷。

休閒娛樂區:這裡主要是收納玩具。除了有物品收納功能,還要給孩子留出活動的空間。這個活動空間很重要,對孩子來說,家裡最重要的不是收納,不同裝飾,而是活動的空間。

如果空間有限,就把家具換小一點兒的,然後讓他們統統靠牆站,這樣也能省出一部分空間來。

這樣劃分的順序是:先把功能分區完成,然後圍繞不同的活動,找到要收納的相關物品,配置合適的家具和收納工具。

這樣規劃孩子空間的好處是,孩子對不同區域的使用方式有了規則,什麼東西放哪裡,他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每個區域的氣場互不幹擾,睡覺是安靜的,玩耍是熱鬧的,學習就是專注的。

第三,蹲下來看懂孩子的世界

有很多父母犯了和我一樣的毛病,就是孩子房間的家具做大了,你可能是為了多收納一些物品,而我是為了省錢,長大了也能直接用呢。

但是,你試試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家具看起來太高大了,感覺我們自己很矮小、迷你。

孩子每天的感受就是高高的柜子,就像幾座大山一樣圍繞著在周圍 ,他不知道裡面塞了些什麼,看不見,也夠不著。那這個空間究竟是孩子的呢,還是雜物的呢?

所以,對我們來說像「小人國」一樣的空間,對孩子就剛剛好。所以,在選擇家具和收納的時候,高度一定要適宜。希望孩子自己管理的物品和玩具,至少要放在孩子能夠得到的位置吧。

02 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孩子的收納工具,要具備安全、看得見和簡單的原則。

對孩子友好的收納方式首先就是安全,包括安全和安全感。

生理上的安全:不安全的兒童家具曾多次造成事故。最易出事故的是帶抽屜的鬥櫃,小朋友一般都比較淘氣,他們會把抽屜拉出來當階梯身上爬,那他自身的重量加在抽屜之上,就會造成傾翻,壓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給孩子選購家具的時候,儘量避免鬥櫃,或者買的時候自己踩一踩試試。

除了家具,收納工具也需要考慮安全性。一要選擇邊緣圓滑的盒子,避免割傷孩子;二不能選太重的,以免從高處落下砸傷孩子;三不要選擇玻璃或者紙質之類易碎、易損壞的收納工具,如果幾天就壞了還要買新的,萬一因為損壞工具批評孩子,孩子就不願意整理了。

兒童適合選擇輕便、柔軟的收納工具。

心理上的需求:有安全感的空間。

第一,孩子需要活動空間,但並不是越大越好。有適當邊界又不完全被隔離的空間,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最舒服的。完全隔離的空間會讓人有孤單的感覺,可以設置屏風,或者低矮的家具來創造出狹小的空間感。

第二,「接地氣」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安全。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喜歡在地上玩,冰涼 的地磚都阻止不了他們對地面的熱愛。對他們來說,爬椅子上不但麻煩,還少了貼近地面的踏實感。

那孩子活動區域的需求就是:去掉大型的沙發、茶几,換成地墊、地毯,孩子可以直接趴在上面搭積木、過家家,或者再擺上一個低矮的小桌,孩子坐在地上就可以用。

第三,不同材質能帶來不同感受。孩子對柔軟、溫暖的物品比較親切,那些金屬、玻璃的都不太喜歡。再就是木質的東西是天然的材質,像泥土、樹葉、水一樣,原始自然的存在,孩子也會覺得舒適。

最後,安全的體驗建立在「熟悉」和「重複」的基礎上。家具、物品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納。

你有沒有在整理房間時發現,某個角落裡放著過期的食物,或衣服,又或者過了期的化妝品等等,當時感覺用不到,然後就收起來,最後就把它們給忘記了。

我們是為了整潔就選擇帶蓋子的收納盒,都會忘記。所以對孩子來說,要用「所見即所得」的收納。那些藏在盒子裡、放在柜子深處,不是一眼就能看見的玩具,幾乎就等於不存在了,所以儘量用沒蓋子的收納。

就算是一定要關起來的玩具或物品,那也要在盒子外面做一個標識,或者拍一張照片貼上。

收納工具越簡單越好

越是簡單的工具,越能被反覆使用。近幾年,「多功能」的東西太多了,但我們用的時候,往往只用到一種,其他功能的體驗感越來越差,使用還麻煩,直接就放棄了。

對孩子而言,整理的過程必須是輕鬆愉快的,他才願意主動去完成 。選擇收納工具的時候參考「一個動作」原則。要拿一樣東西,或者要放回去,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完成 。

比如,有孩子玩樂高的時候,喜歡把所有的零件全倒出來,如果要按分類裝回,那需要分成很多盒,但是如果用一個筐子加一個大鏟子更容易解決。孩子收納容易,那麼玩的頻率也會更高。

03 對孩子友好的溝通和協助方式

我們小時候不願意做家務,父母會用權威來命令我們,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總會有失效的一天。而且我們還將整理與負面的感覺不開心聯繫起來。

父母在教孩子做整理中的角色,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的特點分為三個階段:示範、教練、支持。

第一個階段:我來做。也就是示範階段:當我們用嘴巴告訴2歲的孩子:「你整理一下吧」,孩子是聽不懂的。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要先演示給孩子看。即便是我們還幫孩子管理玩具,那玩具在歸位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看見玩具是如何放回收納盒裡的,動作要慢,一邊說:「我們把玩具放回去了。」

第二階段:我們做。就像教練的角色:將玩具歸位的工作,嘗試讓孩子自己完成。比如「把小汽車放進那個紅色的盒子裡」替換成「把你的小汽車收拾好吧」。這時候,他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做。

當然孩子一定有不願意的時候,那我們就幫他一起完成。哪怕父母做了一大半也沒關係,我們只要隨著孩子能力增強,慢慢減少參與的比例,一直到孩子獨立完成就可以了。

第三階段:你來做,也就是支持的階段。孩子上學後都有了自己的小空間,他們渴望獨立,也具備獨自完成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就要退居二線,把整理的自主權交給孩子了。

「全部擺出來——分類——篩選——決定位置」——這樣一個完整的整理流程,可以以孩子為主做起來。

這個時候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在自我管理中找到成就感,孩子不提出需求,父母一定不要插手。偶爾孩子也有懶的時候,那我們也不要著急,只要多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就可以了。

教孩子做整理這件事,只要我們嘗試過,就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趕緊行動吧!

相關焦點

  • 房間亂糟糟的家庭,養不出尊重規則和秩序的孩子!
    但小慕想說,亂並不等於沒有條理,沒有規則,適時整理才是對家庭的尊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房間的樣子最能影響孩子的成長。房間亂糟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不但會影響人的舒適感,降低孩子的抵抗力,還會打亂孩子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繼而缺乏對於生活的掌控力。家長慕課認為,一個房間凌亂的家庭,意味著失控的生活,養不出不尊重規則和秩序的孩子,他們的發展也會受限,註定成不了氣候。
  • 5條收納原則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更好的掌管人生
    在有孩子的家庭裡,收納整理仿佛就像一個無限循環。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見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收納,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一書中,關於「整理」是這樣定義的:整理,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思維和行為過程,我們通過有形物品(比如房間、環境)的整理,理清內在需求和思維方式,並逐步深化至對於各種無形概念(比如大腦、思維)的整理,從而領悟到從「有形」到「無形」的過程是一種自我認知與生活修煉的方式。
  • 十大整理房間的技巧 日本整理房間教學視頻 一學就會的收納整理術
    在你的想像中,大明星的房間應該是什麼樣的?豪華?整潔?高大上?在之前的一檔節目裡,袁姍姍向大家展示了她稍顯……亂糟糟的家,一時間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吐槽,甚至被中國消防喊話:有嚴重安全風險!我告訴她:其實也不怪你,但你要反思,為什麼你的生活如同一團亂麻,沒有秩序。莫莫如此「倒黴」,無非是因為缺少將自己從混亂中剝離的從容和自信,有格局的人,懂得用井然有序對抗混亂,這種有序,往往先從居住環境產生。
  • 孩子玩具亂丟怎麼辦?整理收納的五步法,記得教給孩子
    整理和收納,是孩子的基本能力,讓孩子學會整理和收納,是孩子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不管是孩子將來去上幼兒園還是以後自己獨居,學會收納和整理都是一件有益無害的事情,怎麼教會孩子收納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事情。1.
  • 家裡有孩子的房間收納,看日本主婦如何「巧妙整理」?
    家有「孩子」是一件「熱鬧騰騰」的事情。每天需要收拾最多的就是孩子的玩具,孩子的故事書,孩子的電子琴,還有孩子滿地亂扔的髒衣服。看了這些不僅要感慨獨自帶娃的日本主婦們,不僅把房間收拾的一塵不染,還能把所有的物件收納的乾乾淨淨,真的是了不起的「家務能力」。
  • 如何在收納整理中,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
    不知道大家對收納整理的概念是什麼?以前我對整理的概念就特別淺顯,認為就是整理房間呀,整理自己的物品呀,但從來沒有把它跟思維的整理結合在一起,今天,讀了《收納,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才發現其實小小的整理裡面可有著大大的學問……
  • 神奇的房間收納整理術
    一說到收納整理是不是腦海裡就蹦出來了亂糟糟的房間和無數的收納盒?收納整理是我們家居生活裡一直逃離不了的一個話題之一,就像女性總認為自己太胖需要減肥一樣,忍不住大喊「 為什麼東西永遠都收拾不完?為什麼空間總是不夠用還不夠大?為什麼收拾了還是顯得整個家亂糟糟的?」
  • 日本主婦的「收納心得」:讓丈夫做家務,讓孩子參與整理
    每天在面對家務活的時候,很多家庭主婦發自內心的感慨,每天都會面臨「老公不幫忙,孩子總添亂」著兩大難關,這也成為營造整潔舒適家居路上的「絆腳石」。很多時候,家庭內部的矛盾,也是由此而來,身為家庭主婦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掃乾淨的房間,等到了老公、孩子一回來,立馬又變成了亂糟糟的模樣。
  • 掌握人生整理魔法,告別亂糟糟的家,過上《安家》樣板房生活
    網友感嘆:劇中的房子終於告別了一塵不染的超大平樣板房,亂糟糟到收拾不了,才是現實裡的房子呀。「亂糟糟到收拾不了」,這的確是家務整理的通病和常態。因為幾乎所有想要整理房間的人,在做了徹底的整理收拾後,沒過多久,家裡就會繼續恢復到雜亂無序的狀態。許多人為這樣的「反彈」現象煩惱不已,甚至抱怨說「樣板房的照片都是騙人的」。
  • 日本主婦的房間曬照:學會正確收納,讓房間不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生活的品質提升不上去,絕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因為家裡面亂糟糟的狀態,拖了後腿。相反,你看這些精緻的日本主婦們,她們曬出來的日常家居曬照,房間裡面都被整理的有條不亂,所有物品的擺放都特別整齊,看著都會讓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 收納日常:拒絕堆積,堅持斷舍離,房間整潔又乾淨
    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日本媽媽曬出的收納日常正是如此。拒絕堆積,堅持斷舍離,把房間打造的整潔又乾淨。家裡面有著3個男孩子,都是喜歡玩的年紀,但是,媽媽卻憑藉一手收納,不僅把房間打掃得整潔乾淨,也教會了孩子們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孩子們有自己的玩具室,也會自己保持著整理。每次從哪裡拿的玩具,都要記得玩過之後,再重新放回原本的位置。
  • 孩子把房間弄得一團糟?教你整理大法百試百靈!
    本文由畫啦啦(ID:hualala61)原創編輯歡迎授權轉載和分享最近有媽媽向媽隊抱怨:自從有了孩子東西越來越多,工作又很忙實在整理不了                                              整理房子實在是個大學問,今天媽隊先教美媽們整理兒童房。
  • 日式收納:整理房間,也是整理人生
    打開今天的ins分享,被日式收納的生活理念圈粉了,從「物盡其用「的角度出發,整理房間,也是整理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總是生活在亂糟糟的環境之中,那麼他的生活質量也不一定高到哪裡去。相反地,你會發現那些總是把房間打掃得乾淨整潔的家庭,生活中不僅更容易提升品質,也更容易提升幸福感,獲得極大地滿足。你房間的樣子,也意味著你生活的能力。日式收納所強調的,「整理房間,也是整理人生「。生活富裕的階層,一般而言,他們居住的環境也更加的整潔乾淨,也會比較注意收拾房間,養成定期整理的習慣,會讓生活變得更高級。
  •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前兩天我把孩子的樂高小零件都整理了一邊,結果過了一天孩子就又弄亂了,讓我是又生氣,又沒脾氣。正巧我聽了一本書叫做《混亂》,讓我一下改變了思路。整理花費的時間太多,還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很多寶媽都喜歡整理,衣櫃、鞋櫃、書櫃,孩子的玩具櫃,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打理一次。
  • 日本媽媽曬出的收納日常:拒絕堆積,堅持斷舍離,房間整潔又乾淨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房間面積太小了,哪裡都是堆積的雜物,無從下腳。其實,不是房子小,而是我們忘記斷舍離,定期清理雜物,減少堆積。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日本媽媽曬出的收納日常正是如此。拒絕堆積,堅持斷舍離,把房間打造的整潔又乾淨。
  • 感恩的孩子,從學會整理收納開始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告訴我們,整理收納並不僅僅是做家務活,更是關係到孩子對時間的規劃和思維的鍛鍊。這本書由日本收納專家廣澤克美和親子收納達人、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講師金花共同編著的,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為什麼說整理物品的能力就是整理時間和思維的能力呢?整理就是將物品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過程。
  • 家有小孩亂糟糟?別擔心,看完這幾招,讓小孩學會自己收納和整理
    如果家裡有小孩,那麼小孩的東西通常是最多的。為了不讓家裡看起來雜亂無章,不僅大人要勤收拾,小孩也需要學會收納整理,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在這個原因上,別說是小孩子,就連很多大人都不是很懂應該怎麼收拾房屋整理物品,因此家裡經常亂糟糟的。
  •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收納
    有的孩子桌面整潔,除了正在用的書籍和學習用品,沒有其他雜亂的東西。有的孩子桌面雜亂的堆積著各種書籍和作業,學習用品也都無序的散落在桌面,看起來非常的混亂。再瞅瞅桌洞,也是各有千秋,差距很大。有的桌洞,一看就非常整潔乾淨,書籍被按照大小分成兩摞,整齊有序地分開來放。有的桌洞,則被大小不同的書籍雜亂的塞得滿滿的。
  • 家裡有娃室內亂糟糟?父母付首要責任,從娃會爬學會收納整理
    而反觀我自己家裡,到處亂糟糟的,沙發上扔著女兒的布娃娃,靠背上擺著繪本,茶几上堆滿玩具和零食,地上到處是各種說不清的東西。臥室裡更是髒亂不堪,床上地上全是玩具衣服,書櫃早已不叫書櫃,成為百寶櫃。我問同樣有兩個寶寶的朋友,是如何保持窗明几淨如此整潔的,她告訴我很簡單,從孩子會跑就開始教他們學收納,這樣他們還會幫你幹活,省你好多力氣和時間。經過一番求經驗,我趕快回家實施,雖然大寶有些晚,但是和小寶一起做,會更有趣。
  • 父母變輕鬆,讓孩子自己整理的玩具收納術
    所以說,孩子都有想要自己來做事的心情,做成一件事會有成就感。如果相信孩子的能力,並在家裡適當規劃一些可以讓孩子獨自完成的事,孩子一定會得到生活的鍛鍊,父母也會輕鬆一些。前幾天,看到一篇採訪醫生吉田穗波的文章,她作為5個孩子的媽媽,在育兒的同時,還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文章中提到她最想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我本以為她會說英文或者某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