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媽媽奇怪,明明自己很勤快,家收拾得也很乾淨,可孩子卻一點兒沒遺傳到這優秀的品質。孩子的房間亂成一團,而且一提到要整理就不快樂,一點兒積極性都沒有。
大部分媽媽認為,是孩子太懶了。其實,我們錯怪孩子了。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我們要觀察一下,是能力問題,還是意願有問題?
如果我們提出的要求超過了孩子可以做到的範圍,或者他沒有掌握正確的做法,就是能力問題;若孩子覺得整理不開心,不主動,沒積極性,就是意願問題
通常來說,能力和意願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你想,一件事,我們做得越好,成功的體驗就越多,就越喜歡去做;而越喜歡做的事情,就越有豐富的經驗,能力就會變得越強。
那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最開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在螞小蟻的《教孩子學整理》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是在對他們友好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友好的環境,即父母要去設計和創造環境,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從整理的角度來說,由三個核心組成:空間、物品、人。
空間和物品是物質環境,人則是人文和心理環境。我們要先創造物質環境,就是建立對孩子友好的空間,使用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最後才是如何教孩子去做。
01 適合孩子生活的居家空間
在喜歡的房間,才有行動的動力。
生活中,我們常看六七歲的孩子房間全是成年版的家具,色調簡潔大氣,衣櫃裡還塞滿了父母不穿的衣服。孩子說自己喜歡「Hello Kitty」的兒童窗簾,媽媽說不行,太幼稚了。
你看,孩子房間的布置全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不是自己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可能願意主動去整理房間。而且成人版的家具,他們的能力會遇到阻礙,住在不喜歡的房間裡,孩子怎麼都提不起收拾的興致來。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布置孩子的房間嘛?
第一,先建立屬於孩子的「私人領土」。
孩子不願意整理房間,有時候是因為「我沒有感到自己是這個房間的主人,因為裡面都是爸爸媽媽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領土」在哪裡,知道這個地方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就會主動地去維護。
房子大,孩子可以有自己兒童房,小一點兒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有邊界的區域,可以藉助柜子、地毯、置物架等標識上邊界,告訴孩子:「從這裡到這裡,都是你的「地盤」,你要好好管理它哦!「
還有一點兒比較重要,明確邊界後,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從孩子的「領土」上徹底地清理出去,完全、徹底地清理。不要自己的房間放不了,看孩子的柜子空間,就把多餘的東西塞孩子柜子裡。
如果條件實在有限,大人孩子的物品不得不放一個柜子,那我們也要在柜子內部分做「邊界」,這個格子是我的,那個格子是你的。
界限比面積更重要,對孩子來說,「獨立」也比「大」更重要。
當你真的做到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總是把「我的屋,我的屋」掛嘴邊上,在他的心裡,自然產生了對這個小小房間的責任感。
建立邊界,是一切整理的開始。
第二,兒童房的三區劃分。
我們在裝修房間的時候,總會想這裡放床、這裡放衣櫃……誒,這個放學習桌正好,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如果我們這樣思考的話的,這個房間的主角就是家具,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我們要換個方式想一想,孩子在這間屋子裡需要做些什麼呢?在哪裡休息比較好?在哪裡玩起來更寬敞?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劃分:
休息生活區:要擺放床、衣櫃、生活雜物等等。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這個區域可以放在靠近門口的位置,方便父母照顧及幫助管理。
學習閱讀區:這裡要擺放書籍、書桌等。在這裡學習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安排在靠近窗戶的位置。
另外,學習和休息這兩件事,一個要精神高度集中,一個要放鬆,為了你的孩子寫作業不犯困,要把學習區遠離床的位置。如果房間實在太小,那學習區可以背對床擺放,或者掛上紗簾,作為心理上的隔斷。
休閒娛樂區:這裡主要是收納玩具。除了有物品收納功能,還要給孩子留出活動的空間。這個活動空間很重要,對孩子來說,家裡最重要的不是收納,不同裝飾,而是活動的空間。
如果空間有限,就把家具換小一點兒的,然後讓他們統統靠牆站,這樣也能省出一部分空間來。
這樣劃分的順序是:先把功能分區完成,然後圍繞不同的活動,找到要收納的相關物品,配置合適的家具和收納工具。
這樣規劃孩子空間的好處是,孩子對不同區域的使用方式有了規則,什麼東西放哪裡,他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每個區域的氣場互不幹擾,睡覺是安靜的,玩耍是熱鬧的,學習就是專注的。
第三,蹲下來看懂孩子的世界
有很多父母犯了和我一樣的毛病,就是孩子房間的家具做大了,你可能是為了多收納一些物品,而我是為了省錢,長大了也能直接用呢。
但是,你試試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家具看起來太高大了,感覺我們自己很矮小、迷你。
孩子每天的感受就是高高的柜子,就像幾座大山一樣圍繞著在周圍 ,他不知道裡面塞了些什麼,看不見,也夠不著。那這個空間究竟是孩子的呢,還是雜物的呢?
所以,對我們來說像「小人國」一樣的空間,對孩子就剛剛好。所以,在選擇家具和收納的時候,高度一定要適宜。希望孩子自己管理的物品和玩具,至少要放在孩子能夠得到的位置吧。
02 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孩子的收納工具,要具備安全、看得見和簡單的原則。
對孩子友好的收納方式首先就是安全,包括安全和安全感。
生理上的安全:不安全的兒童家具曾多次造成事故。最易出事故的是帶抽屜的鬥櫃,小朋友一般都比較淘氣,他們會把抽屜拉出來當階梯身上爬,那他自身的重量加在抽屜之上,就會造成傾翻,壓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給孩子選購家具的時候,儘量避免鬥櫃,或者買的時候自己踩一踩試試。
除了家具,收納工具也需要考慮安全性。一要選擇邊緣圓滑的盒子,避免割傷孩子;二不能選太重的,以免從高處落下砸傷孩子;三不要選擇玻璃或者紙質之類易碎、易損壞的收納工具,如果幾天就壞了還要買新的,萬一因為損壞工具批評孩子,孩子就不願意整理了。
兒童適合選擇輕便、柔軟的收納工具。
心理上的需求:有安全感的空間。
第一,孩子需要活動空間,但並不是越大越好。有適當邊界又不完全被隔離的空間,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最舒服的。完全隔離的空間會讓人有孤單的感覺,可以設置屏風,或者低矮的家具來創造出狹小的空間感。
第二,「接地氣」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安全。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喜歡在地上玩,冰涼 的地磚都阻止不了他們對地面的熱愛。對他們來說,爬椅子上不但麻煩,還少了貼近地面的踏實感。
那孩子活動區域的需求就是:去掉大型的沙發、茶几,換成地墊、地毯,孩子可以直接趴在上面搭積木、過家家,或者再擺上一個低矮的小桌,孩子坐在地上就可以用。
第三,不同材質能帶來不同感受。孩子對柔軟、溫暖的物品比較親切,那些金屬、玻璃的都不太喜歡。再就是木質的東西是天然的材質,像泥土、樹葉、水一樣,原始自然的存在,孩子也會覺得舒適。
最後,安全的體驗建立在「熟悉」和「重複」的基礎上。家具、物品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納。
你有沒有在整理房間時發現,某個角落裡放著過期的食物,或衣服,又或者過了期的化妝品等等,當時感覺用不到,然後就收起來,最後就把它們給忘記了。
我們是為了整潔就選擇帶蓋子的收納盒,都會忘記。所以對孩子來說,要用「所見即所得」的收納。那些藏在盒子裡、放在柜子深處,不是一眼就能看見的玩具,幾乎就等於不存在了,所以儘量用沒蓋子的收納。
就算是一定要關起來的玩具或物品,那也要在盒子外面做一個標識,或者拍一張照片貼上。
收納工具越簡單越好
越是簡單的工具,越能被反覆使用。近幾年,「多功能」的東西太多了,但我們用的時候,往往只用到一種,其他功能的體驗感越來越差,使用還麻煩,直接就放棄了。
對孩子而言,整理的過程必須是輕鬆愉快的,他才願意主動去完成 。選擇收納工具的時候參考「一個動作」原則。要拿一樣東西,或者要放回去,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完成 。
比如,有孩子玩樂高的時候,喜歡把所有的零件全倒出來,如果要按分類裝回,那需要分成很多盒,但是如果用一個筐子加一個大鏟子更容易解決。孩子收納容易,那麼玩的頻率也會更高。
03 對孩子友好的溝通和協助方式
我們小時候不願意做家務,父母會用權威來命令我們,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總會有失效的一天。而且我們還將整理與負面的感覺不開心聯繫起來。
父母在教孩子做整理中的角色,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的特點分為三個階段:示範、教練、支持。
第一個階段:我來做。也就是示範階段:當我們用嘴巴告訴2歲的孩子:「你整理一下吧」,孩子是聽不懂的。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要先演示給孩子看。即便是我們還幫孩子管理玩具,那玩具在歸位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看見玩具是如何放回收納盒裡的,動作要慢,一邊說:「我們把玩具放回去了。」
第二階段:我們做。就像教練的角色:將玩具歸位的工作,嘗試讓孩子自己完成。比如「把小汽車放進那個紅色的盒子裡」替換成「把你的小汽車收拾好吧」。這時候,他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做。
當然孩子一定有不願意的時候,那我們就幫他一起完成。哪怕父母做了一大半也沒關係,我們只要隨著孩子能力增強,慢慢減少參與的比例,一直到孩子獨立完成就可以了。
第三階段:你來做,也就是支持的階段。孩子上學後都有了自己的小空間,他們渴望獨立,也具備獨自完成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就要退居二線,把整理的自主權交給孩子了。
「全部擺出來——分類——篩選——決定位置」——這樣一個完整的整理流程,可以以孩子為主做起來。
這個時候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在自我管理中找到成就感,孩子不提出需求,父母一定不要插手。偶爾孩子也有懶的時候,那我們也不要著急,只要多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就可以了。
教孩子做整理這件事,只要我們嘗試過,就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趕緊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