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的幸福觀為何總能撫慰現代人?

2021-03-05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20年,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1872-1970)逝世50周年,也是其來華訪問100周年。

20世紀上半葉,大哲學家羅素站在現代生活的起點,直面現代人的焦慮與困境,思考有關現代人的幸福生活問題。他的幸福觀沒有抽象的哲學思考,只有深入淺出的經驗之談。正如他所說,他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去研究何為幸福,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難的普通人的身份去書寫,他謀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狀況,表達出世人謀求幸福的心聲。

2020年的今天,比之100年前的人們,我們的困惑一樣都沒少,反而加倍遞增,羅素富有實踐意義的幸福觀穿過歲月的屏障,依然擲地有聲。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何為幸福?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對於伊壁鳩魯學派來說,人只有去掉靈魂中不必要的欲望,才能幸福;在斯多亞主義者看來,剎那幸福即是永遠幸福;在康德那裡,幸福是「對自己的狀態的滿足」,又與內心的道德律令息息相關;對加繆來說,幸福就像西西弗斯那永遠無法抵達的終點。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從叔本華到加繆,再到後現代的理論家們,對幸福的思考幾乎伴隨著整個西方哲學史,幸福問題是哲學家們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

羅素批判性地繼承了伊壁鳩魯、亞里斯多德等哲人的幸福思想,並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他對幸福的思考,貫穿於對政治和宗教的思考中;他對幸福的追問,也奠定了他的道德哲學體系。

羅素的幸福觀集中體現於《幸福之路》一書中,他寫下此書時,正是20世紀30年代,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儘管人們的生活早已駛離了上帝宰制的碼頭,然而,人們所謂的「幸福」還是和對上帝的信念息息相關,羅素批判壓抑人性的宗教道德準則,認為人之幸福未必與宗教信仰有關;與此同時,面對工業的發展,一戰的滿目瘡痍,羅素開始思考人之幸福的要素。羅素對幸福問題的重視,與他對宗教和政治的思考,以及他的反戰經歷緊密相關。

《幸福之路》,作者:(英)伯特蘭·羅素,譯者:傅雷,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在羅素看來,現代人不幸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社會制度,二是個人心理。社會制度問題不是羅素幸福觀談論的重點,相反,羅素認為,人的不幸福往往來自錯誤的倫理觀、道德觀和思維習慣。羅素認為,有時壓倒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大問題,而是小情緒。現代生活節奏之快,競爭之過度,常常令人有倦怠感,除卻身體的疲憊,精神疲勞才是困擾人的主因。羅素認為,現代人的精神疲勞主要由焦慮引起,面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總是輾轉反側,殫精竭慮,陷入焦慮的漩渦,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羅素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操心已成為現代人的習性,另外,則是因為人們不願面對恐懼,直面困境。在現代人焦慮的問題上,羅素提倡一種精神自律,他認為,人們應該真正直面問題,嘗試找到解決辦法,不然就暫時放下,過多思考反而於事無補。

如果說在解決焦慮的問題上,羅素的辦法有些老生常談,那麼他對煩悶的看法則頗為深刻。在羅素看來,消極情緒不一定都是壞的,煩悶的對立面不是歡愉,而是興奮。為了緩解煩悶,人們縱情聲色,無止境地找樂子,然而,「越是隔夜過得好玩,越是明朝顯得無聊」。在羅素看來,煩悶未必不是好事,煩悶是沉靜生活的前奏,是偉大生活的標誌。

他在《幸福之路》中說,「一切偉大著作都有乏味的部分,一切偉大生活都含有乏味的努力。」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妻子的生活一成不變;康德的生活高度自律,他一生的活動空間就是自家的方圓十裡。「安靜的生活是大人物的特徵,他們的喜樂也不是外人心目中認為興奮的那種生活,一切偉大的成就必須歷經不懈的工作,其精神專注與艱難程度,使人再無心思去適應狂熱的娛樂」。面對現代人的煩悶,羅素不提倡無節制的刺激和興奮,而希望人們找到貼合興趣的事業,去尋找長久而高質量的歡愉。

對於現代人熱衷的旅行,羅素也表達了他的看法,「太多旅行,太多複雜印象,不適合年輕人,縱使他們的成長不再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產果實……不能忍受煩悶的一代,必定是渺小的一代」。羅素並非排斥消遣,但在他看來,無節制的娛樂往往會令人麻木,學會沉澱,忍耐煩悶,為生活留下一方空白的天地,才是可取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靈魂合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在政治生活、享樂生活與沉思生活之間,他認為沉思生活才最為幸福。與亞里斯多德相比,羅素的幸福生活不是哲人的幸福,而是普羅大眾的幸福,這種幸福包含著關係性的善。對於羅素來說,幸福的秘訣是「讓興趣儘量擴大,對人對物的反應,儘量傾向於友善」。換句話說,人只有認清自我在人群中的位置,保持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平衡,自利利他,才有幸福的可能。

  

羅素認為,人們無法擺正自己與他人、與外界的關係,缺少自知之明,這往往成為煩惱之源。他批評了幾種類型的人,一種是罪惡感太強的人,他們是「體面的罪人」,因為害怕成為人群中的邊緣人,他們嚴格遵守清規戒律,過度自省,到頭來使生活毫無樂趣可言。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說,「在如此廣大的宇宙中,他覺得最重要的莫如自己的有德,鼓勵這種特殊的自溺,是傳統宗教所犯的最嚴重的錯誤。」羅素批判壓抑人性,有禁慾色彩的宗教道德準則。在這一點上,羅素與邊沁和西季威克是類似的。邊沁認為幸福是以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而對西季威克來說,道德準則應建立在人們追求最大快樂的基礎上。

  

過於苛責自己的人往往會變得不快樂,相反,過於苛責他人,也毫無幸福可言。羅素還談及一類人,那就是受虐狂。受虐狂不是苛責自己,而是苛責他人,他們往往誇大自己對他人的友善,希望自己的仁慈會贏得掌聲,一旦沒有收到他人的感激,就自怨自艾。羅素認為,自虐狂往往在單純的事情上附加了太多價值,過於高看自己的價值。然而,過於自責的人和受虐狂卻有相通之處,他們都過於在乎外界的評價。羅素認為,解決之道在於,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認識到自己的動機並不那麼捨己為人。正確估量自己,才有幸福的可能。在自我與他人、與外界的關係上,罪惡感強的人和受虐狂走到了人際關係的兩極。

羅素與第二任妻子多拉·勃拉克看孩子們嬉戲。

  

人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不僅如此,人還要面對人群,面對大眾組成的輿論。薩特說,「他人即地獄。」羅素在面對公眾輿論的問題上態度堅定,他認為,人若想得到幸福,必須設法逃避輿論的專橫。一個人在人群中顯得孤獨,未必是其本人的過錯,人不應局限於一時一地的既成觀念,也不一定要與環境相一致。因為在羅素看來,輿論的聲音未必理性,反而成為束縛人個性的桎梏,甚至成為殺人的利器。

  

在個體對輿論的看法上,羅素突出了環境對人之幸福的重要性,人要選擇與自己觀念大體一致的環境,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人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在面對輿論的時候,要堅守自身一方獨立的精神空間,因為「幸福的要素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源於我們自己的深邃衝動」。

普裡莫·萊維曾說,「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遲早都會發現,完美的幸福是無法實現的。」也許,人們越是祈求完美的生活,也就離幸福越遠,相反,幸福的實現卻需要一定程度的匱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的本質與動物有著內在的連續性,匱乏是動物乃至人活動的本質特徵。正因匱乏,人才會不斷地有欲求,而幸福,某種程度上是人之欲求滿足的結果。然而,在羅素看來,當人憑藉財富毫不費力地滿足自己的欲求時,快樂也會隨之消失。

幸福,不是無事的完滿,而是拼搏後的獲得。現代生活中,競爭成為人們生存的常態,羅素並不反對人們為了幸福生活而去努力,但他反對過度競爭。在羅素看來,現代人的競爭往往不是為生存的競爭,而是為成功的競爭,而衡量成功的標準卻日益單一。當金錢取代了傳統的職業榮譽,成為衡量一切職業的成功標準時,人們生活中的其他維度都變得黯然失色。

《羅素論幸福人生》,作者:(英)伯特蘭·羅素,版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2月

現代性精神是一種永恆的緊急狀態,更新、更快、更好、更完美的生活是現代性的永恆追求,這意味著其間的個人永遠在追求著更高層次的「成功」,然而,「持續不斷地加速變得不可避免,結果勢必是停滯與潰敗。」羅素並不是反對競爭,而是反對人們過度競爭而喪失了工作的樂趣,一味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而忽略了對卓越的追求。面對過度競爭,羅素提倡人們走出自己狹小的天地,培養一些「無用的樂趣」,在追求世俗的成功之餘,給自己留下一方恬靜的天地。

凡事不可過度,是羅素幸福觀的一把標尺。幸福不是短暫的刺激,而是長久的樂趣,不是過度的競爭,而是對卓越的追求;幸福,是個體與他人、與環境的一種平衡狀態;幸福不在於無限的追求,而在於適度的留白。「須知參差不齊,乃是幸福本源」,幸福,需要恰到好處。

 

本文為獨家原創稿件。作者:戰宇婷;編輯:徐偉;張婷;校對:盧茜。未經新京報書評周刊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閱讀羅素(2):《幸福之路》上篇
    傅雷在為《幸福之路》所寫的「譯者弁言」中認為,羅素這本小書,是人生藝術的指南,「即使在長途的跋涉奔波,憂患遍嘗之後,也不一定能嘗到甘美的果實,這果實我們稱之為人生藝術的結晶品,稱之為幸福。」 而羅素「的現實的觀點,…… 我認為正是值得我們緊緊抓握的關鍵。
  • 多次為中國發聲 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他的一生被三種強烈的激情支配  羅素一生都在探討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什麼是幸福」。  王小波喜歡羅素,尤其喜歡羅素的兩句話,第一句是「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第二句則是「人人都希求幸福」。雖然並不共處於一個時空,但是王小波真可以說是羅素的知己,他一眼就看出了羅素在哲學家、文學家、數學家、社會活動家背後的共同指向,即尋找幸福。  羅素在自傳中寫到「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 羅素:兩個人太獨立,在一起難幸福
    用哲學家羅素的話說就是,因世界觀、生活方式的不認同,兩個強勢的人無法獲得幸福。 而賀涵和唐晶最後的關係,像極了羅素描述中「無法幸福」的狀態。 同時,我們也知道,賀涵和羅子君一開始是互看不爽的死對頭,賀涵嫌棄羅子君家庭主婦沒追求,羅子君嫌棄賀涵生活挑剔太做作。明明是互相看不上,最後反而成了對方心心掛念的人。
  • 諾貝爾獎得主羅素:是童年時期的孤獨,成就了後來的我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文|諸神的恩寵本周,我們將共讀羅素的代表作《幸福之路》。想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對這本書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開始閱讀《幸福之路》前,我想和大家先聊聊羅素其人。羅素之所以能成為大學者,與他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他曾祖父是內貝特福德公爵六世,祖父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擔任過外相和首相。羅素是家裡排行老么,他上面有一哥一姐。他剛一歲多時,命運就向他伸出了魔爪。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事實上,羅素作品中的很多句子,早已成為廣為引用的格言警句。譬如,「幸福的秘密在於保持儘可能廣泛的興趣,儘可能友好而非敵對地對待那些引起你關注的事和人。」 (《幸福之路》) 「好的生活是由愛所激勵、並由知識加以引導的。」
  • 破碎虛空:羅素的後半生
    ,堪稱殘忍,最終無論財富、地位,還是名聲都處於下風的她,只能落敗;她以為羅素曾經那麼疼愛他們的兒子約翰,不管約翰是同性戀,還是精神病人,他始終是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孫女的父親,羅素怎麼地也會殘留幾分感情,實際上羅素自從兒子進了精神病院,就徹底關上了他回家的門,甚至想要在族譜中剝奪兒子的繼承權,並且竭力阻止約翰同自己的孩子們見面,這種冷酷到底的做法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 哲學家羅素70句經典名言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同時也是活躍的合理主義與自由思想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很多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而與此同時羅素的許多政治思想卻又是十分有爭議性的。
  • 羅素十句經典語錄: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羅素享年98歲,今天是他誕辰148周年,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位在哲學、數學、邏輯學等多個領域中,有著突出貢獻的大師吧。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在英國,羅素的祖父曾擔任英國首相,母親出身貴族。兩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祖母成為他的監護人,將他和他的哥哥撫養長大。
  • 036期│羅素:一切偉大的生活含有沉悶的努力
    目前,確定的裁員人數升至11000人,約佔公司總人數的10%。財報顯示,蒂森克虜伯僅第三季度淨利潤虧損就達到6.7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6億元),前三季度(2019年10月1日——2020年6月30日)淨虧損近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4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近10倍。
  • 羅素:功利主義
    這便使他能對心理學給出決定論的解釋,而根本不涉及心靈概念。事實上,這些概念仿佛已經被奧卡姆的剃刀剃掉了。巴甫洛夫(Pavlov)後來提出的條件反射理論正是基於聯想主義心理學這樣的觀點。第二個原則是前已提到的「最大快樂」的功利主義格言。這條原則與心理學有關,因為在邊沁看來,人們力圖去做的就是為自己獲得最大可能的幸福。這裡的「幸福」與「快樂」同義。
  • 羅素被凱薩琳·曼斯菲爾德迷住了,那是科萊特無法做到的
    羅素被凱薩琳·曼斯菲爾德迷住了,那是科萊特無法做到的羅素告訴科萊特,他是14個月之前第一次與維維恩見面的。接著,他為自己與維維恩的關係辯護,所說的理由與他當初告訴奧託琳的如出一轍:他的愛對維維恩有好處,因而對艾略特也有好處。
  • 羅素如何寫作
    在一封寫給朋友的回信中羅素回答了該友人關於如何寫作的問題。青少時期的羅素便大量閱讀名家名著,針對極其優秀的作品他更是反覆朗誦;羅素說:「這對於感知文章的節奏感和形成文體風格非常有幫助」。就是在這樣的強力輸入下,他漸漸形成了對文章的審美品位。
  • 大哲學家羅素的愛情觀
    第一次聽到羅素先生的大名,是讀王小波的散文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書中,他多次引用羅素先生的名言,如「世界當以參差多態為貴」,每次我都深以贊同。王小波本人也在書中絲毫不掩飾對羅素先生的尊崇。王小波思想已夠有趣獨特,耐人尋味。而羅素先生更當如何呢?我當時這樣想。
  • 經典說說|羅素經典語錄,羅素名言名句警句大全
    —— 羅素2、很多事、經歷了、才明白、風一場。誰也不是誰的誰、誰也成不了誰的誰。唯一成為永恆的真理是、照顧好自己、別渴望別人。3、勇敢的做自己,不要為任何人而改變。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最差的你,也不配擁有最好的你。至於未來會怎樣,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先變成更喜歡的自己,路還長,天總會亮。
  • 039期│羅素對中國人勉強提了3個缺點:貪婪、怯懦、冷漠
    我們沿路過來,拾階而上,總以為所見即所得,其實不然,每一次都是見所未見,得所未得。是走了許久,才走到他們的真實位置,而這種真實,依然可能只是「我覺得」。這是一本彙編的冊子。羅素對人生旅途的真知灼見,可以幫助許多人與世界更好地自洽。我是這樣看的。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學點哲學,羅素認為,哲學至少有兩種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大哲學家羅素的一本小書:《羅素思想小品》。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哲學中,羅素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那本經典的《西方哲學簡史》,可以說是我們了解西方哲學的一本必經典。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過羅素的作品,他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 變形金剛——領袖之路 第八集|黑面神|羅素|鋼鎖|大黃蜂|霸天虎
    不僅如此,鋼鎖還把大黃蜂和鐵腕也打了一通,當然迷你金剛黑面神也沒有逃過,只有人類少年羅素他沒有打。鋼鎖今天的行為很奇怪,不僅打了大黃蜂他們,還在搬運關押著霸天虎的休眠艙,看這個樣子完全就是換了一個人。羅素覺得這個鋼鎖很可疑,就拉響了警報器,忽悠他說擎天柱馬上會來,這鋼鎖果然就立馬慫了,帶著一個關押著暴牙的休眠艙就跑了。
  • 羅素《西方哲學史》是本爛書?
    最近,瑞·蒙克的《羅素傳:瘋狂的幽靈1921-1970》中譯本出版,作者對羅素的後半生做了一些窮形盡相的描繪。我因此得以知道,原來對《西方哲學史》印象不佳的不止我一個人。 先看看這本書的出版背景。1938年,66歲的羅素應芝加哥大學之聘來到美國。1940年夏天,羅素遇到一位有點理想主義情懷的百萬富翁阿爾伯特·巴恩斯。哲學與資本的媾和開場了。
  • 聽超級學霸聊「幸福婚姻的可能性」
    羅素是我反覆精讀過的哲學家,我之所以喜歡讀羅素,有幾點原因:我更喜歡那些牛掰的、且一生都能【知行合一、說到做到】的人。因為有太多名人、思想家、哲學家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喜歡一種人生而最終過的卻是另一種人生。
  • 羅素: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如果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如果某個人硬要說二加二等於五,你只會感到憐憫而不是憤怒。 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