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恐懼伊斯蘭,這個女人站了出來

2021-12-29 中外要聞

點擊 藍色 字體 . 關注

導言:在全世界70億人中,敢出來痛批伊斯蘭的人極為罕見。這本身就證明伊斯蘭的可怕。任何批不得的人和事,都是最可怕、最助長邪惡的東西,但西方世界在伊斯蘭狂熱者的威脅下,在左派的政治正確下,極少有人敢發出批評之聲。在全世界的數不清的懦夫們面前,身為阿拉伯女性的蘇爾丹簡直是巨人。


       「我們目睹的這場在全球範圍的衝突,不是宗教的衝突,或文明的衝突。它是兩種相互對立的東西、兩個時代的衝突;它是那種屬於中世紀的心理和21世紀的思維之間的衝突;它是先進和落後的衝突;文明和原始的衝突;理性和野蠻的衝突;它是自由和壓迫的衝突;是民主和專制的衝突……」


       我被眼前這位阿拉伯女性利劍般的語言震驚了!一位朋友傳來近日在阿拉伯網站、猶太網站和許多英文網站流傳的一段半島電視臺(AlJazeera)辯論節目。在這個節目上,這位女性舌戰伊斯蘭教士,對方簡直沒有絲毫招架之力。這是我觀賞過的最精彩的電視辯論之一,這是我見識到的最優秀的女性之一!

       在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世界,不僅專制橫行,還是絕對大男人主義的世界,那些留著大鬍子的毛拉們(mullahs)統管一切。女人連駱駝的價錢還不如,沒有任何權利,連臉都不讓見天日,要嚴嚴實實蒙起來。那些動不動就上街狂熱反美、反西方的大男人們,可以合法擁有三、四個老婆,但女性卻連開車都被當作犯罪,更不要說在婚姻上有同樣的權利。

       至於伊斯蘭文化的弊端,更是不許女性插嘴。在那個「要用戰鬥把世界上所有不信伊斯蘭的人,都變成穆斯林」的《可蘭經》主導的世界,誰也不可以對這種文化、這種宗教提出批評。在自由的丹麥,一家報紙發表關於伊斯蘭先知的漫畫,那個世界的男人們就狂熱喊叫著去攻擊人家的使館,向天空放槍,放火;當然,就別提他們用自殺炸彈,去炸猶太人的餐館、學校、老人中心,甚至正舉行婚禮的教堂。

       在那樣一個誰也不敢說真話、噤若寒蟬的世界,竟出現一位女性,敢公開在阿拉伯半島電視上和那些毛拉們面對面地辯論,大聲說出事實、真實、真相,痛斥伊斯蘭文化,勇敢地為猶太人、為西方文明辯護。一夜之間,她成為阿拉伯世界「良知」的象徵!

       她就是今年47歲的瓦法·蘇爾丹(WafaSultan)。一個親眼目睹的事件改變了在敘利亞出生、成長,並曾是虔誠伊斯蘭信徒的蘇爾丹。1979年,一幫恐怖份子衝進她當時就讀的大馬士革Aleppo大學,高喊著「Allahisgreat!」,當場槍殺了她的教授,並一氣打了一百多槍。她震驚了,意識到這不是她應該要的神和宗教,從而開始質疑曾得到的所有伊斯蘭知識。

       她決心逃出那種宗教主導的國家,去尋找真正的文明。1989年,她和丈夫孩子抵達洛杉磯,在那裡學習心理學,後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她常在網絡上撰文和那些極端伊斯蘭者辯論,後來被半島電視臺發現,找去參加辯論節目,由於她信奉自由的價值,大膽地指出伊斯蘭教的弊端,再加上她說話鏗鏘有力,思路敏捷,反應機智,毫不讓步,把那些阿拉伯學者嗆得啞口無言,她被稱為「伊斯蘭神學士的最大夢魘」。

       尤其是今年2月21日,她在半島電視上和埃及伊斯蘭教士辯論,精彩異常,其片斷被中東的「媒體研究所」(MemriTV.org)放到網絡上,一下引起轟動,各種語種的網站在轉載這個節目,僅MemriTV上的該節目已被下載超過百萬次,google關於她的詞條已一百多萬,並以每天近10萬的速度增長,更有成千上萬的評論,甚至有人稱她是「新世界的女神」。

       這個節目讓人感到阿拉伯世界的希望所在。更令人確信,不管什麼族裔,什麼文化背景,不管哪裡的人群,面對怎樣嚴酷的專制,只要是人,心裡就會有對自由的呼喚,對真正文明的嚮往!

       蘇爾丹提出一個遠高於哈佛教授亨廷頓的觀念﹕「文明之間沒有衝突,只有競爭。」她認為伊斯蘭教(極端教義)不是文明,因為這種宗教導致人們傾向暴力和屠殺。她說《可蘭經》明白地寫著,要用武力把所有不信伊斯蘭的人,變成穆斯林。她對穆斯林和猶太人比較說,猶太人經過巨大苦難,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們團結起來,不是用暴力和屠殺,而是用向世界貢獻知識,贏得世人的承認。但穆斯林在做什麼,把三個大佛像鑿毀成廢墟。

       她在辯論中激昂地說,「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去毀掉別人的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用殺人來表達抗議;我們也沒有看到一個佛教徒,去燒毀清真寺,去殺穆斯林,或攻擊人家的大使館。只有穆斯林,用燒毀人家的教堂、殺人、毀掉人家的使領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


       她最後向伊斯蘭世界發出呼籲﹕「穆斯林在要求世人尊敬他們之前,必須問自己,可以向人類貢獻什麼?」

       她在接受以色列電臺採訪時,更是向倍受伊斯蘭世界的大男人欺壓的阿拉伯女性發出呼籲﹕「我想告訴每一個伊斯蘭世界的女性,你是真正的領袖,如果你不坐在駕駛位置,帶著我們的新一代安全地向前行駛,那麼我們的人民就沒有出路。」

       蘇爾丹特別強調,人類的天性不是暴力和強制,而是和平與寬容。她說,「我想告訴每一個女性,伊斯蘭男性除了失敗,他們什麼也沒證明;在把你們排斥到邊緣之後,他們帶領你們走向的是一個又一個災難。我想告訴每一個女性,要相信你自己,扮演你的角色。」「你能生出生命,你就有能力來保護生命!」


       她直言﹕「我想做的是,改變我們人民的思維狀態(mentality),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伊斯蘭教義的人質十四個世紀了。沒有哪個人質能夠自己打破獄規,逃離監獄,外部世界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越獄。」

       蘇爾丹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人物,《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CNN電視,法國《世界報》,以色列廣播電臺等,都發表了對她的報導或專訪。《華盛頓時報》為此專門發表了題為「勇敢的美籍阿拉伯女性」的社論。她和伊斯蘭神學士在半島電視上的辯論,被譯成各種文字,成千上萬的人發貼討論,成為近日最大的網絡新聞之一。

       《紐約時報》說,蘇爾丹的勇氣,不僅西方自由世界人們敬仰,連穆斯林世界的改革者們,也稱讚她敢公開在阿拉伯電視上,大聲說出只有少數穆斯林在私下才敢說的話。

       當然,她也遭到那些狂熱毛拉們的痛恨,《紐約時報》說,世界各地的伊斯蘭神學士在譴責她,她家裡的電話留言中不斷有威脅的話﹕「噢,你還活著,你等著瞧吧」;還有人發電子信說,「有人會殺你的,那個人將是我。」即使在半島電視節目上,那些辯不過她的毛拉們,也像霍梅尼發出追殺《魔鬼的詩篇》作者拉什迪一樣,對她發出宗教裁判令(fatwa)。

       但她毫不畏懼,她對《紐約時報》說,「知識把我從那種落後的思想中解救了出來,應該有人(承擔責任)去把穆斯林人民從那種錯誤的信仰中解放出來。」她已用阿拉伯文寫過兩本書,目前正在完成第三本(英文),名為《逃脫的囚犯﹕當神是個惡魔》(TheEscapedPrisoner:WhenGodIsaMonster)。《紐約時報》說,這本書出版後,「阿拉伯世界會被攪翻天」。

       她的母親和兄弟仍在敘利亞,已不敢和直接她聯繫了,只能通過在塔林的妹妹轉話。她的兩個兄弟,在她上電視批評伊斯蘭教之後,就被敘利亞的秘密警察帶去審問。但蘇爾丹說,「我沒有恐懼,我對我的觀點有信心,這就像一場萬裡跋涉,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和最困難的開始十英裡。」

       在全世界70億人中,敢出來痛批伊斯蘭的人極為罕見。這本身就證明伊斯蘭的可怕。任何批不得的人和事,都是最可怕、最助長邪惡的東西,但西方世界在伊斯蘭狂熱者的威脅下,在左派的政治正確下,極少有人敢發出批評之聲。在全世界的數不清的懦夫們面前,身為阿拉伯女性的蘇爾丹簡直是巨人。

文章來源:客在他鄉

=================================

中外要聞通訊社(China and World highlights Press),簡稱:中外要聞(CNW)。是立足於美國洛杉磯、中國香港、加拿大安大略省,輻射全世界的國際新聞媒體機構,屬下雜誌《中外要聞》向美洲、亞洲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發行。 中外要聞通訊社本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海內外華僑華人和與之有聯繫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把握導向,維護大局;表達社會心聲,弘撥主旋律;傳播資訊,搭建橋梁,營造經濟與文化交流平臺,推動世界和平與進程。

中外要聞網: http://www.cnw-highlights.org

=========================

《中外要聞通訊社》合作機構:

加拿大《紅楓林傳媒》,美國《北美文藝社》,韓國《新華報社》,《亞美聯誼會(亞美報)》,《中美郵報》,《美中時報》,羅馬尼亞《歐洲橋報》,南非《華僑新聞報》,《澳門衛視》,《華人頭條》,《僑時代》,《僑人物傳記》,《華夏》。

相關焦點

  • 伊斯蘭國家實行一夫多妻制度,為何伊斯蘭女性卻甘願接受呢?
    所以從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逐步過渡到現在一夫一妻制度,而且一夫一妻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國家都實行一夫一妻,而且男女平等,這是大勢所趨的。但是在伊斯蘭世界,還是實行一夫多妻制度,為何伊斯蘭女性卻依舊願意接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
  • 格雷姆·伍德:「伊斯蘭國」到底想要什麼?(一)
    此後從全世界紛至沓來的聖戰鬥士從速度和規模上都前所未有,而且還在繼續。 我們對於伊斯蘭國的無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隱修士的王國,去往那裡的人很少回來。巴格達迪也僅僅面對鏡頭演講過一次。但他的演講,以及伊斯蘭國其他無數宣傳影片和通告,都發布在網上。伊斯蘭國的支持者堅持不懈地讓世人明白他們的所作所為。
  • {伊斯蘭}虐待女性?
    比這個更糟糕的還有,女子成為了男子相互繼承的物品,如果一名男子去世了那他的妻子就要為丈夫待婚一年,在待婚的這一年中她會受盡痛苦,只能穿破舊的衣服,住最簡陋的房子,放棄裝飾,美香,清潔,不能碰水,不能剪短指甲,不能剪短頭髮,不能出門!
  • 【伊斯蘭與女權並存】採訪大西北的穆斯林女性
    按正常的情況看,男人負責家庭的經濟負擔,這個負擔包括女人,他的妻子。他這樣做並非是為了虛榮,而是出於一種道德義務感。如果一個女人自己擁有財產,那麼不經過她允許,她的丈夫是不能從她手中拿去,他甚至還要負起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他的妻子卻用不著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供自己生活。
  • 一文帶你看懂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的區別
    伊斯蘭 伊斯蘭教、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徒,核心詞是伊斯蘭。 按邏輯順序,伊斯蘭教在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為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者伊斯蘭教徒佔國民比重較大的國家為伊斯蘭國家。
  • 伊斯蘭的城市生活是什麼樣的?人們有哪些娛樂項目?
    商隊在行進時就像一支軍隊,有其首領、參謀部,制定了嚴格的規定,設立了強制性的旅站,採取了應對靠打劫為生的遊牧民族的預防措施-與這些人達成協議是穩健之舉。除沙漠腹地之外,沿途每隔一天的行程就設立一個固定的營地,那裡有龐大的建築,叫做商隊旅館或「可汗」(khans),人和牲畜均可找到合適的歇腳地。
  • 伊朗—— 一個被伊斯蘭革命葬送的發達國家!
    當納菲西的女兒在伊斯蘭革命五年後出生,祖母和母親那個年代被廢除的法律,重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小女孩在一年級就被迫戴面紗。如果頭髮在公共場合露出來,就要受到懲罰。從上世紀30年代強制不戴頭巾,到伊斯蘭革命後強制遮住頭髮,伊朗女性的頭巾摘了又戴,戴了又摘,成了國家每一次跌宕的最佳見證。
  • 伊斯蘭藝術的文化精神
    在伊斯蘭的建築、雕塑等藝術上,經常可以看到利用抽象的圖形來進行裝飾,以考察人們對世界宇宙的看法。從藝術家和設計者經常運用的重複、旋轉、倒影等這些基本技法的實際運用角度來考察,這些圖形不應該看作是藝術家的隨意性行為,而是藝術家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積澱所反映出來的對莊嚴有序的宇宙世界一種和諧理念的要求。
  • 幾何的極致應用——伊斯蘭幾何圖案的驚人之美
    他觀察這個世界,然後把它抽象出來,非常像一個數學家。我喜歡玩數字。然而,我更喜歡幾何的實用性,因為它能讓我暫時遠離數字,讓我更有創造力。通過畫圓、直線和各種結構,一個人可以鑽研幾何學。我們稱它們為伊斯蘭幾何圖案,因為它們的結構中有大量的數學。不過,幾何圖案在伊斯蘭藝術中被大量使用。事實上,不僅在伊斯蘭藝術中,伊斯蘭幾何藝術對荷蘭藝術家莫裡茨也有重要的幫助,他以上下樓梯,變形,爬行的視錯覺而聞名。
  • 土耳其總統呼籲民眾抵製法國商品 歐洲最重要國家站出來支持法國了
    馬克龍將案件定性為「伊斯蘭恐怖襲擊」,強調「不會放棄諷刺漫畫」的傳統,並計劃在國內加大力度去極端化。自5年前《查理周刊》恐襲發生以來,此事再度引爆法國國內關於世俗主義與恐穆斯林情緒的爭議。 埃爾多安憤怒地批評法國總統馬克龍捍衛世俗主義,反對宗教極端主義的立場,他表示:「永遠不要相信法國品牌的商品,不要買。」並補充說「歐洲領導人應該告訴法國總統停止他的仇恨運動」。
  • 夜讀 | 為何全世界都著迷這個俄羅斯女人?
    那麼,夜讀君以為不了解安娜•卡列尼娜就無法真正地了解俄羅斯女人而要認識社會巨變前夜的19世紀的俄羅斯就不能不去體會安娜•卡列尼娜的愛與哀愁從文學繪畫,到影視和舞臺全世界都鍾情於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今晚《夜讀》,我們一起走近這個令全世界著迷的俄國女人
  • 「妖魔化」的伊斯蘭形象
    當這種負面的東西從西方文化的深層被媒體喚醒的時候,歐洲傳統上對伊斯蘭的敵意就成了西方民眾支持政府攻擊伊斯蘭國家的強大民意基礎。作者通過對歐洲各個語種大量文學文本和文獻的閱讀,勾勒出歐洲政界、文化界、宗教界在歷朝歷代對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精心醜化、矮化、妖魔化的軌跡。在歐洲作家、詩人和畫家的筆下,穆罕默德被醜化成騙子、色鬼、魔鬼、惡棍、邪惡之神。
  • 【科普】伊斯蘭頭巾,是身份的符號,還是壓迫的象徵?
    既然早已有之,想必當年流行起來也並不困難,況且,在沙漠地區的阿拉伯女人,每天確實要面對風沙肆虐的客觀環境,這個時候,面紗和頭巾的存在確實能給她們帶來一些實在的好處。幾年前的法國禁止穆斯林在學校佩戴頭巾一事,就將這個矛盾暴露在公眾面前。一方面,女權人士認為Hijab和Burka是壓制女性人權。如果不明令禁止,法國的女穆斯林不會主動脫下,一個伊斯蘭出身的女性自願穿上也罷,因為家庭等緣故而被迫穿上也罷,都是一種被壓迫的表現。這一論斷確實有道理,但卻有很多女穆斯林站出來反對,說道:我自願戴上,這是我的自由,難道我沒有權利選擇我的衣著方式嗎?
  • 被全世界玩弄最多的女人
    蒙娜麗莎在全世界有上千幅的被玩弄的圖片,各種玩法千奇百怪五毒俱全,與時俱進Sir也來玩她一把。蒙娜麗莎 女 出身於500年前的義大利,尺寸77X53cm相貌特徵: 如夢似的嫵媚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 9%的厭惡, 6%的恐懼, 2%的憤怒。住址:巴黎羅浮宮 生父:達·文西 生母:無
  • 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竟然是因為預言?
    那麼,如果在7月11日伊斯蘭世界襲擊造成騷亂,是否可以幫助魯哈尼重新開啟人道主義救援計劃呢?好吧這麼老生常談的話題我來說點個人看法。雖然伊斯蘭美國議員是被打著伊斯蘭標籤的斯坦黨高層把持。但是平心而論,搞恐怖主義根本不是伊斯蘭國家的本意。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 如何打開男人心的這把鑰匙,這個女人給全世界的女人上了一課
    她是不得不說,誰都制止不住,因為她太痛苦、太壓抑了,遇到寬鬆的空間,她只想說話,表達自己,把受到的委屈、憋屈全都釋放出來。 女人其實在婚姻裡,比男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對女人來說,最艱難的時刻也許不是自己風華不再、容顏老去,而是我對你極盡苛責,你對我極盡冷漠,不懂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把日子過死了。
  • 伊斯蘭世界的管理模式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們如何生活?
    引言伊斯蘭世界是一塊連接這些廣袤地區的「居間大陸」。非常明顯,在大西洋與華北或西伯利亞森林之間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沙漠:南部的炎熱沙漠,此為阿拉伯單峰駝的故土,與北方寒冷的沙漠迥然不同,後者的駱駝是名副其實的雙峰類型。兩者之間的分界線大致在裏海到印度河河口。
  • 第一個站出來的歐洲「慰安婦」,永遠沉默了
    她是第一個站出來講述自己故事的歐洲「慰安婦」。她的挺身而出也帶來更多受害者的證詞。在她的作證被各國媒體報導後,曾同樣身為「慰安婦」的荷蘭人中,有3人和她聯繫,其中一位對她說,「我一直沒有把這個秘密告訴我的孩子們,我覺得我必須保護他們。但是,保護他們不受什麼樣的傷害呢?」「慰安婦」是日本侵略戰爭中的受害者,她們不僅來自中國、韓國,也來自菲律賓、印尼,甚至歐洲國家。
  • 伊斯蘭世界國君的稱呼為什麼會從「哈裡發」變為「蘇丹」?
    伊斯蘭世界國君的稱呼為什麼會從「哈裡發」變為「蘇丹」?首先來看伊斯蘭世界的起源與發展。伊斯蘭文明起源於氣候燥熱、地表乾枯的阿拉伯半島,是屬於貝都因人也就是遊牧者的世界,在這裡,遊牧生活方式居於統治地位,但也有少量定居人口從事農業,雖然生活方式有差異,但生活在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都有朝拜聖地,進行祭祀活動的習俗。
  • 有夢想的女人站舞臺, 沒有夢想的女人站灶臺!
    一個有自信、有思想、有情趣、有氣質、有品味的女人,誰敢說你貶值了呢  女人婚後怎樣「增值」  增值不是「錢」,但離不開錢。女人的獨立和自由,首先來自於經濟。當男人覺得他在「養」你的時候,他怎麼控制你,擺脫你,都是理直氣壯。當一個女人有能力養活自己的時候,即便將來撲朔迷離,因為你擁有坦然面對變數的資本和力量,也不會心生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