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家烤鴨店。字號最老的數宣武門外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其匾額上冠有『金陵』二字。據說,『老便宜坊』是明朝時從南京遷來的,當年生意興隆,名聲響亮得很,單是門兩旁那副『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對聯,便頗能引人垂涎。後來的烤鴨店,有許多家都套用了便宜坊的字號。有的僅改動其中一字,例如『便意坊』,或者『明宜坊』,或者『便宜居』等等。
據北京各烤鴨店老師傅們比較一致的說法,北京烤鴨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烤制方法最早始於金陵(南京),不過,那時所用的鴨子多是黑色羽毛、體型瘦小的南京湖鴨,烤出的鴨子稱作『金陵片皮烤鴨』。以後,成為明宮御膳房裡的佳餚。」
說起南京烤鴨,目前人們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烤鴨能手,便是南宋建康(即南京)通判史忞的家廚王立,也可見金陵盛興烤鴨之早。街邊遍布大街小巷各個角落的鴨鋪,一年四季隨時可以買到。燒烤技術已臻成熟,而各家的訣竅在於制滷,各家鴨鋪,各顯神通,各有千秋。
先說鹽水鴨,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種掛滷鴨,「塞蔥鴨腹,蓋悶而燒」,大概是南京鹽水鴨的一種原始燒法。據袁枚說,這種鴨子以南京水西門許店製作最精,能作出黃、黑二色,並以黃者為妙,簡直又有點食品魔術師的味道了。
而今,南京桂花牌鹽水鴨於1981年被評為中商部優質產品。1983年11月,南京特一級廚師楊繼林在全國八大菜系名廚表演會上,製作了金陵桂花鴨,備受稱讚。以「桂花」名鴨,是因為八月中秋前後,桂花開放,鴨子正肥,最宜制鴨。此時製作出來的鴨子,似含桂香,豐腴可口,故謂桂花鴨。南京桂花鴨享有「三絕」:皮白光潔,肉細鮮嫩,肥而不膩。難怪它年年月月,經久不衰。
鴨鋪多了,南京人嘴也吃刁了,於是,便比較出名牌,清末民國人張通之撰《白門食譜》告訴我們,那時候東牌樓(後遷桃葉渡)老寶興烤鴨和鴨腰名盛一時,鴨腰子也能製成名菜,真是聞所未用。而鹽水鴨則以七家灣西小巷內王廚製作最著名,金陵人士無人不知。如今老牌的有韓復興,後起的有桂花鴨,新興的有章雲板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