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 艾灸後表現有哪些

2021-01-13 三九養生堂

艾灸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治病的方式,對於不同的人群來說,艾灸的好處以及注意事項也是有所不同的。艾灸肚子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排病反應呢?小編給大家講講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哪些以及哪些人不適合艾灸。

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

1、灸後上火,表現為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秋冬季艾灸更為易於上火。艾灸所擅長的是扶陽,灸後體內陰陽暫時被打破,陽氣上延,即表現為上火的症狀,一般為正常現象。

2、灸時出水汽,灸後起泡,有水泡和膿泡,大都是灸到一定程度寒邪外排所致,很多是灸後自己不知不覺起的(不小心燙傷除外)。泡破邪出,說明灸的有效果了。可以用針刺破,每天手拿艾條懸灸下,艾灸可以殺菌消毒,促進癒合,一般不用包紮。期間可能不斷有水排除,痊癒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之間,期間泡處不要見水。

3、灸時、灸後皮膚奇癢,開始灸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寒邪在體表,有的是灸了一段時間出現的說明寒邪比較深,都是灸有效果的表現,堅持灸即可緩解。

4、皮膚灸出花斑或紅點,花斑的皮膚會紅一塊白一塊,紅點的可能帶有癢的感覺。花斑的多見些,為體內寒溼重所致,一般灸段時間都會消失,消失的同時,體質大都能感覺到改善。紅點的大多是體內寒溼過重,大都是灸一段時間後才出的,出紅點後,不易用隨身灸來灸,需要煙力直接些的灸法,大都會逐步緩解。

5、灸後失眠或嗜睡,灸後失眠大多出現在艾灸的某個時段,大多是寒邪外排所致,有的會一休不眠,說不出的難受,不過過後,大都能感覺的已有問題的好轉。灸後嗜睡比較常見,灸後陰陽重新建立,體內正氣和邪氣會互相鬥爭,而睡眠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戰場,有助於身體恢復,此時注意適當休息,不要晚上艾灸太晚。

6、有些人排尿特別多,這也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種表現,此時應該多喝水,沒有關係,因為這些反應慢慢都會消失的。一般灸後尿頻的,多提示腎臟和泌尿系統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婦科會有問題。

7、有些人出現拉稀,頻繁拉稀,而且拉屎極臭,這也是一種排病氣的反應。有這種反應的,一般胃腸有問題,或有腫瘤發生。腸道問題居多。

艾灸的常用穴位

1、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2、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3、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哪些人不適合艾灸

1.沒有耐心的人,艾灸需要長期堅持,哪怕是每天10分鐘,定時定量最好,尤其是溫灸法,不再需要嚴格按照古制子午流注來選擇穴位。

2.沒有恆心的人,見到自己某些症狀有所好轉就放棄,對牌、麻將和女人倒是日夜惦記。

3.沒有時間的人,不管有錢無錢,整日忙忙碌碌不知在忙些啥的尤甚。

4.膽子小的人,灸後見到以前的症狀顯現馬上就上醫院打吊針,吃藥輸液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的。

5.高血壓患者,雖然在各種專業書籍上都有灸法介紹,但要視嚴重程度來定,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壓,再辨證取穴。

6.良性腫瘤,需要嚴格辨證。

7.惡性腫瘤,不建議艾灸,艾灸會導致熱血妄行。

8.體內有金屬埋件者,謹慎艾灸,簡單的物理原理,不再細說。

9.其他原因自己反對或者不接受傳統文化者。

結語:艾灸的排病反應是非常多的,若是在艾灸之後出現一些輕微的身體不適的話,若是出現很嚴重的不適的話,要及時的就醫,尋找原因。經常被用作艾灸的穴位有中脘穴、大椎穴以及身柱穴等,若是沒有耐心的話,不建議進行艾灸哦。

相關焦點

  • 艾灸後的排病反應
    1.艾灸時身體抖動,多為肝經問題,屬於經絡不暢達的原因。 2.艾灸時腿、肩頸、腳等冒風或冒涼氣,為寒氣或風氣外排的原因。 3.艾灸時癢,多為風、為虛、為溼。 4.艾灸時熱量可達腹內或下肢,多為虛寒體質,為好轉的表現。
  • 艾灸後的排病反應及注意事項,全在這裡了!
    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艾灸:常見排病反應1、疾病加重:艾灸後可能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
  • 艾灸後常見的八大排病反應,了解他們就不擔心了!
    而的人卻反應很大,比如:有的人艾灸後原來的病症反而加重了,有的人表現為身體發冷出汗,有的人出現白帶異常發臭,有的人會頭暈等等等等。於是有人就會很困惑,為什麼艾灸後病情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以往沒有的症狀?是不是艾灸沒有什麼用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艾灸以後常見的排病反應,如果你在施灸後也出現了這些症狀,就不用驚慌了,因為自古以來,這些排病反應在施灸的時候都會存在。
  • 艾灸後,出現這些排病反應,千萬要沉住氣!
    「艾灸後感覺好疲倦,渾身沒勁」「艾灸後皮膚好癢,我過敏了?」……有些人艾灸之後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不適,於是就擔心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艾灸。艾灸作為一種綠色、自然的中醫療法,對身體基本沒有副作用。但如果急於求成或者對自己的體質沒有正確的認識,找錯穴位、灸錯方法或施灸過度,就有可能使身體的某些部位出現不適。
  • 艾灸後,有哪些「排病」表現?許多人可能不了解,不用太擔心
    艾灸是現在比較時髦的一種養生方式,艾灸可以排出體內的溼寒之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身體的某些疼痛,部分人喜歡艾灸肚臍,但是艾灸後會出現一些排病反應,許多人可能不了解,下面就跟大家具體講述一下艾灸後的一些排病反應以及艾灸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人們能夠了解一下。
  • 遇到這些艾灸排毒反應,別慌
    堅持艾灸的灸友,或多或少有過排病反應,有的輕,有的重,很可怕的那種。比如全身多處起紅疹,癢的睡不好、流黃水,有的是有那麼幾天全身發冷,夏天也要穿長褲長袖.   這種排病反應階段,很多人會比較迷茫,或者焦慮,或者寢食不安,不知道是否要繼續灸下去。   這種反應在一些重病人身上會反覆多次出現,因為體內的病邪不除,這種反應就會層出不窮,而且是換著花樣折磨我們,但是,我們總要給體內病邪一個排出來的路徑,只能歡迎它的到來~      有的人初次艾灸的,會有口乾的症狀,沒有關係,可以多喝溫開水,降火氣。
  • 什麼是艾灸後的正常反應?
    但如果急於求成或者對自己的體質沒有正確的認識,找錯穴位、灸錯方法或施灸過度,就有可能使身體的某些部位出現不適。今天就給喜歡艾灸的人群普及一下,以下這些情況都屬於艾灸後的正常反應,不必太過擔心。 1.上火後,適當喝一些溫水再繼續灸 艾灸後,有些人會面色潮紅,並感覺喉嚨乾澀疼痛這是艾灸後的正常反應。
  • 25種艾灸反應和應對方案大全,艾灸必備的專業知識
    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局部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 艾灸常見的排毒反應,你知道多少?
    曾患有痔瘡的也會發作,而且會有內痔變為外痔,大約十天半個月即可自愈。與排淤血有關的反應淤阻在體表經絡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腸則多以深褐色或醬黑色大便排出,瘀阻於心肺則多以痰中帶血絲血塊為主外排,瘀阻於胞宮的多隨經血外排,甚至裡面有組織包塊或爛肉,有痔瘡的人會暫時出現便血的現象,顏色很暗深。
  • 艾灸常識
    灸感個體差異非常大,不是每個人或者每次都有。2.問: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暫時有疾病加重的反應?答:艾灸後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那麼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他也不會輕而易舉的乖乖就範。所以這時候就免不了有反應,你用艾灸的方式激發正氣想把邪氣趕出,那麼邪氣就先頑強抵抗。
  • 艾灸雖好,但也不能盲目! 艾灸知識大普及
    灸感個體差異非常大,不是每個人或者每次都有。2.問: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暫時有疾病加重的反應?答:艾灸後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那麼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他也不會輕而易舉的乖乖就範。所以這時候就免不了有反應,你用艾灸的方式激發正氣想把邪氣趕出,那麼邪氣就先頑強抵抗。
  • 艾灸後上火怎麼辦?看完你就可以放心了
    邪者,風,寒,溼,火,燥都是病邪。艾灸藉助火力將藥力直送人體經絡,遇風去風,遇寒驅寒,逢溼去溼,遇火消火,遇燥去燥。這股純陽之力,就象一把寶劍,摧破一切邪淤,打通人體的經絡,從而使人體的元氣,營氣,衛氣都能正常良好的運轉。當然,艾灸後的確有上火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病邪在反抗,正邪交戰時,火燥之邪暫時佔了上風,這種上火現象表明陰陽正在調整,陽不勝陰。
  • 艾灸肚臍出水是為什麼
    艾灸肚臍出水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經常艾灸神闕,對於身體虛寒,腸胃功能弱的人來說,效果非常好,艾灸的時候也有一些反應。
  • 冬季艾灸,出現這些跡象:看似加重,卻是病情好轉!
    那麼艾灸後出現一些不適,怎樣判斷是「灸壞了」還是向好的排病邪反應?了解了這些,你才能放心艾灸養生。 一、幾種艾灸必知的排病反應! 1 為何排病 排病,排病,簡而言之就是把體內的病邪外排出去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比較曲折的。
  • 艾灸後上火到底該不該灸?原來都弄錯了!
    「艾灸後上火到底該不該灸?」「艾灸上火非常難受,我該怎麼辦呢?是吃消炎、降火藥嗎?」「有人告訴我說艾灸後上火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
  • 老吳艾國潮|艾灸二忌:過度艾灸傷津耗氣
    有朋友告訴我原經文主要是說食療的,大約也符合飽食之後,機體正氣優先集中於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工作,會相對淡化對於其他系統的支持,因此就會導致人感覺睏倦乏力,難以打起精神,其本質也是耗傷正氣的一種生理表現。這與艾灸後的情形其實也十分一致。
  • 反覆復發的蕁麻疹用艾灸治好了!太不可思議了!艾灸治療蕁麻疹!
    我當時只在有蕁麻疹的部位艾灸了,艾灸了兩三個小時基本上蕁麻疹就退了,但是第二天開始就開始發燒了,發燒接近38度,而且眼皮浮腫!之後溫度逐漸上升升到了38.5度,我後來自己用艾灸器具艾灸了大椎、關元穴、身柱穴這幾個穴位,艾灸之後後半夜開始退燒了,當時我想著應該是排病反應,體內正邪較量!
  • 【博方堂】艾灸後出的大汗,是臟腑、血液、和細胞裡藏著的濁水!
    除了艾灸出汗,部分人還會遇到艾灸後舊病復發的症狀。灸後舊病復發其實屬於艾灸的排病反應。此時,病根被及時揪出來,我們再用艾灸來對症調理,問題將更容易被解決。排病反應是正邪相爭的表現,當調理方向正確,艾灸引導正氣驅逐邪氣,往往會出現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症狀。
  • 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艾灸如何看體內溼氣重不重
    體內溼氣從中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邪氣,堆積在身體內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艾灸具有一定的去除溼氣的作用,可是艾灸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那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來呢?
  • 艾灸起水泡是什麼原因 艾灸起水泡怎麼處理
    1、施灸過量可能是這次艾灸時間太長了,灸量過頭了,這種情況應該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單次的艾灸時間。2、排毒反應正常人艾灸一般是很少起泡的,只有百分之幾的人會起泡。但對於有些人,寒溼氣重等,有病氣要排除,可能會起泡。這是艾灸起水泡最常見的原因。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體裡病邪往外發的表現。溼寒之氣屬於邪,陽氣屬於正,正要把邪逼出來,就會出現灸花。邪氣排除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