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2020-12-21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第一次地震對NASA的洞察力意味著什麼?Insight的地震儀終於在火星土壤中獲得了最初的隆隆聲

NASA的Insight著陸器已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火星上安裝了最敏感的地震儀之一。那麼現在它終於發現了第一次地震。

經過兩個月的科學操作,Insight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收到了清晰的地震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顫動起源於行星內部,與諸如風之類的表面上方原因相反。預計地震有兩個來源:火星內部的熱量散失,它使星球表面的地殼起皺並折斷,或者更容易受到隕石撞擊的影響。該小組仍在努力找出哪些來源造成了這次地震。該信號持續了大約10分鐘,幅度為2到2.5,如此輕微的晃動,以致如果發生在地球上,人們將不會感覺到。

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法國製造的SEIS在將儀器部署到距著陸器幾米的當前位置之後,於2月4日開始科學運行。從那時起,它記錄了其他三個可能起源於地震的信號,但是研究人員仍在努力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風。

儘管首次探測對科學家來說太微弱,以至於無法深入了解火星內部,但已經表明地震活動的頻率低於預期。研究人員原本以為他們每個月會進行一兩次地震運動。現在,根據進一步的分析是否證實SEIS觀測到了四個信號或僅一個信號,估計每年發生5至18次地震。

儘管如此,無論動搖SEIS記錄如何,這都是我們對火星活動的初步提示。儘管維京1號和維京2號任務都將地震儀帶到了火星上,但它們並未按預期運行。其中一位未能完全工作。另一個不能進行可靠的測量,因為它安裝在著陸器的平臺上,離地面很遠,著陸器的腿會減弱任何地震振動。

探索火星深度

Insight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地震波在穿過具有不同成分的材料時的變化來了解火星的基本結構。雖然我們已經知道火星具有液態金屬核,厚實的地幔和玄武質地殼,但這些層的大小僅在數百公裡以內。

不過,與地球不同,火星沒有板塊構造,這意味著地球經歷的地震較少。科學家需要一定程度的震顫,以探測行星的深度。由於火星的直徑略大於地球直徑的一半,因此發生在地球上的4級地震將在火星上引起全球性影響。實際上,這是使用單個地震儀獲得行星內部全景的最低要求。儀器記錄的事件越多,出現的圖像越準確。

地震儀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揭示有關行星內部結構的詳細信息。例如,火星上的火衛一火衛一每七個小時經過一次儀器,地震儀就可以感覺到它的輕微引力。分析火衛一對火星的引力,可以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細節,例如其火芯的大小。

單站技術在地球上已經不那麼流行了,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單個測站實際到達行星結構。

非凡工具的非凡措施

SEIS儀器非常敏感,以至於必須儘可能與元件隔離。從火星白天到夜晚,溫度可能會變化高達80°C,並且SEIS會隨著著陸器和周圍環境適應熱變化而吸收隨之而來的噪音。即使是將地震儀連接到著陸器的粗細電纜也時不時地出現裂縫,研究人員在分析記錄之前必須仔細清除記錄中的噪音。風也會產生振動。

SEIS被屏蔽在設計用於減少熱應力的鈦真空密封外殼中,並由隔熱層覆蓋。這個帶有蜂窩狀牆壁的銅色盒子可以捕獲火星空氣以進行隔熱。除此之外,空氣動力學圓頂減少了風的震動。設備下方的鏈甲裙和隔熱毯可防止任何風在設備下方滑動。所有這些機制所提供的靈敏度都比維京儀器在著陸器平臺上時高數百倍。即使採取了所有這些預防措施,Insight的氣象站對於消除雜散信號仍然至關重要。

Insight的首次發現

Insight的儀器套件已經揭示了有關著陸點的有趣細節。例如,風有一個周期,它在中午左右上升,並在傍晚減弱。同時,磁力計是第一個部署在另一行星表面的此類儀器,發現其表面磁場至少比軌道觀測所建議的強10倍。在沉積到地面之前,地震儀還能夠記錄風在著陸器平臺上方和太陽能電池板之間吹出時的噪音。聽這裡吹來的風:

相關焦點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這是第一次對地球以外的任何行星進行直接地球物理測量,這讓我們首次真正了解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過程。」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科學家們根據新數據發表了一系列結果,這些結果顯示即使火星上沒有板塊構造論,它也不斷地發生地震,如同地球或月球上的地震一樣。這些新數據還暗示了圍繞著火星周圍的大氣和磁場的奇異性顯示洞察號正在研究地震活動的火星剖面圖 圖源:NASA這些結果大部分來自於洞察號探究火星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以及去年二月部署的「SEIS實驗」。
  • 火星由什麼構成,它又是怎樣形成的,新研究可能顛覆以往理論
    「火星由什麼構成,它又是怎樣形成的?我想我們很快就要弄清楚了。」長久以來,火星的核心被認為是由鐵硫組成的。經歷過地震的人曾經親身感受到過P波(縱波)和地震中與其相伴而來的S波(橫波)的影響。P波能以高於音速(343米/秒)超13倍的速度穿過巖石,造成地震中最初的上下顛簸。S波——也被稱為次級波——它造成了地震中第二輪左右的晃動。它們可以被用來估算與震源之間的距離。
  • 為什麼火星和金星沒有板塊運動?星球結構決定
    看起來金星上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的內熱積聚起來,而不是通過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擴張來釋放,它的內熱是在全球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中釋放出來,每隔幾億年地表就會被重新鋪好一次。 花崗巖是不會通過簡單的熔融和蒸餾就產生的,而是通過地殼的一部分在長時間持續的熔融和重熔過程中產生的。玄武巖可能在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的,但花崗巖是獨一無二的。 圖解:花崗巖
  • 淺談一下地震知識和結構設計!
    借著地震的事,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治不了它,了解一點總還可以!!!第一,地震類型按其成因分構造地震:由於地球內部巖層構造變化引起的地震。分布最廣,危害最大。注意:在工程抗震設計中僅考慮構造地震的設防問題。第二,地震的那些波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的水波 。當向池塘裡扔一塊石頭時 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
  • 「洞察號」一年:揭開火星神秘面紗的一角多篇論文呈現豐富科研成果
    地下:地震頻發但不強烈  「洞察號」任務是NASA第一個致力於深入研究火星內部深層結構的任務,探測器上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SEIS)即是為該任務專門設計的,用於探測記錄火星地震或流星撞擊產生的地震波,為科學家提供研究行星內部結構的線索。
  • 40億年前一顆隕石撞上火星,送來生命的同時,也讓火星「死去」
    那一年由於火星和地球非常近,天文學家們通過望遠鏡,甚至可以看到火星的地貌特徵。當時有一名天文學家表示,自己在火星上看到了運河,看起來好像是「人工開鑿」的,從這個時候開始,「火星生命」就不斷被提及。 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嗎?這個問題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裡,一直都沒有找到答案。
  • 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為了確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也為了探索火星成為我們人類第二家園的潛力,科學家發射了一些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索。目前,既有環繞火星飛行的軌道飛行器,也有登陸到火星表面進行搜尋的火星車。這些探測器的到來,將火星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曝光在我們人類面前。當然,從這些探測器所發回的數據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火星表面極為荒涼的景象,暫時還沒發現火星生命的跡象。
  •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證據
    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是否存在一個,來自科幻小說家的夢中的類似有多個觸手的什麼東西,從巖石背後跳出來,向我們招手:「歡迎光臨,地球,我在這裡!」第二簡單的方式則是,是否流浪者可以挖出一些土壤樣本,並有一堆蠕動的微生物存在於在這些土壤樣本中。
  • 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地震知識大全: 什麼是地震?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脈動,由於大氣活動、海浪衝擊等   原標題: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地震知識大全:
  • 在火星地下50釐米處,洞察號被未知物體「襲擊」
    雖然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人類是如此的渺小,但是我們卻沒有為此而感到恐懼和放棄,正相反人類希望了解得更多,帶給人類未來更多的可能。從地球走向太空,是人類向未來跨出的重要一步,而人類的下一步,就是發現外星生命。目前最有可能發現外星生命的行星就是火星,因此人類對於火星也分外關注。
  •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讓我們評估一下證據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火星不僅僅是天空中的一個光點,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斯基亞帕雷利是第一個嘗試繪製詳細地圖的人。他觀察了黑暗的區域,他認為這些區域是海洋,由數百公裡長的線性特徵連接在一起。他稱後者為「canali」,這個術語在技術上是渠道的意思,但在英語中被翻譯成「運河」。
  • 「親歷者」在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地震真的不能預測嗎?
    大家好,今天我這個四川小編繼續為讀者朋友們帶來關於地震的「親身體驗」和一些地震小知識。書接上文,民間有不少預測地震的「經驗」,比如,天空會出現地震雲,昆蟲(青蛙)會大規模遷徙,寵物坐立不安、狂吠不止……那小編究竟在「5.12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作為一個「過來人」,小編覺得那天最大的「異常」就是——一切如常。
  • 徵服火星,12星座的前方就是星辰大海:如何激活你的最大潛能?
    周日,唐山一場5.1級地震剛剛震醒了尚在睡夢中的京津冀圈,當日下午,雲南紅河州和四川阿壩接連兩場地震相繼發生地震。同一天,福建龍巖一新能源公司起火,現場濃煙慢慢。第二天早晨,新疆伊利又發生了一場5.0級地震。 兩天,三起地震。 地下,能量在急劇釋放;天上,群星的燃點正在被挑動。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地震預報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之前就預先得知,而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之後,將地震即將到來的消息傳遞給大家,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在地震發生之後再進行預警,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會以震源為中心向外發射地震波,由於不同的地區距離震源的距離不同,所以地震波到達的先後順序也不同,基於這一原理,我們就可以對地震實現提前預警。
  • 由唐山發生5.1級地震,看地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2020年7月12日,早6時38分,唐山發生5.1級地震。震級中等,但也難免勾起對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苦難記憶。1976年7月28日,也許看我文章的大部分人還沒出生,唐山遭受了7.8級地震的侵害。按照震級表計算,1個7.8級地震是5.8級地震能量的1000倍,今天的5.1級能看到鍋碗瓢盆的晃動,可想7.8級會是一個什麼慘況。
  • 8歲「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年世界會有災難,如今他在何處?
    但是不知不覺八年過去了,仍然什麼都沒發生,看來許多預言其實只是傳說,並非真實。等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後,還以為他要演什麼,誰知他卻是要告訴大家他其實是從火星來的,並向大家詳細地描述了火星上的生活。漸漸地,人們被他這些驚人的言論嚇得瞠目結舌,一個只有八歲的小男孩,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成年人都未必了解的傳說。而且還描述得那般清晰,仿佛親身經歷過一般。重要的是,只有八歲的波力斯卡還擁有著驚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精通各種專業術語,熟記各種資料數據,還相當了解火星與地球的歷史。
  • 地震雲出現多久會地震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    無論是上述學說中那一種,亦或兩者兼具。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發生地震的跡象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要做天氣預報一張衛星雲圖就能看遍全國的天氣,記錄一次地震必須有三個要素,即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和震級,有很多人說不是因為地震難以預測,而是因為很多地震局的人不給力,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