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2021-01-11 前瞻網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Emma Chou • 2020-02-25 15:18:12 來源:前瞻網 E134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日前,有關火星地震活動和地面振動的首批報告已經發布。這顆紅色星球的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包括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公布了「洞察號」任務的初步結果。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

「這是第一次對地球以外的任何行星進行直接地球物理測量,這讓我們首次真正了解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過程。」該研究的合著者、UMD的地質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施梅爾(Nicholas Schmerr)說。「這些數據幫助我們了解地球是如何運轉的,它的地震活動性有多大,它在哪裡活動。」

在收集了235天的火星地震數據中,有174個地震事件。其中,150個是高頻事件,產生地面震動,類似於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記錄的地面震動。它們的波形顯示,地震波在穿過不均勻且斷裂的火星地殼時,會四處反彈。SEIS觀測到的其他24次地震主要是低頻地震。其中三次地震顯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波型,類似於地球上由構造板塊運動引起的地震。

「這些低頻事件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分析它們,並提取有關地下結構的信息。」該研究的合著者、UMD地質學副教授Vedran Lekic說。「根據不同的波在地殼中傳播的方式,我們可以識別火星內部的地質層,並確定距離和震源的位置。」

研究人員確定了其中三個低頻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級,並認為另外10個地震的強度足以在分析後揭示其震源和震級。

「了解這些過程是關於火星本身的更大問題的一部分。」Schmerr說,「它能支持生命嗎?它曾經支持過嗎?生命存在於不平衡的邊緣。想想地球上的區域,比如深海脊的熱泉,那裡的化學物質為生命提供能量,而不是太陽。如果事實證明火星上存在液態巖漿,如果我們能查明這顆行星的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方,這可能會指導未來尋找生命可能性的任務。」

探測生命跡象是早期火星探測器「海盜1號」和「海盜2號」的主要任務。每個都攜帶地震檢波器,但它們直接安裝在著陸器上,沒有提供有用的數據。「海盜1號探」測器沒有正確解鎖,海盜2號探測器只能探測到風衝擊著陸器時發出的噪音,但沒有令人信服的火星信號。

「洞察號」任務專門用於地球物理勘探,因此工程師們努力解決之前的噪音問題。著陸器上的機械臂將SEIS地震儀直接放置在距離著陸器有一定距離的火星地面上,將其與著陸器隔離開來。該儀器也被安置在一個真空室中,並由一個恰當的名字——防風隔熱保護罩。SEIS地震檢波器敏感度非常高,可以分辨極其微弱的地面振動,而火星上的地面振動比地球上最安靜的地方還要安靜500倍。

此外,地震儀還提供了有關火星天氣的重要信息。低壓系統和被稱為「塵卷」的旋轉風和塵柱將地面抬升到,以使地震儀能夠記錄基底中的傾斜情況。穿過地表的強風也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地震特徵。與氣象儀器的數據相結合,SEIS數據有助於描繪出「洞察號」著陸器附近地表活動的每日周期圖。

研究人員發現,當冷空氣從南半球的高地滾到著陸器所在的北半球的極樂世界平原時,風從午夜開始颳起,一直刮到清晨。白天,來自太陽的熱量導致對流風的形成。下午晚些時候,當氣壓下降和塵暴活動發生時,風力達到頂峰。到了晚上,風力減弱,著陸器周圍的環境變得安靜。從深夜到午夜,大氣非常安靜,地震檢波器能夠探測到來自火星深處的隆隆聲。

所有的地震都是在夜間的平靜時期探測到的,但地質活動可能會持續一整天。

Lekic說:「這些數據的驚人之處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星球上的一天是什麼樣子:美麗而富有詩意的畫面。」

「洞察號」計劃在2020年之前繼續收集數據。

P.Lognonné等人的研究論文《根據「洞察號」地震數據研究火星淺層彈性和無彈性結構的約束條件》和W.Banerdt等人的《 洞察號」對火星的初步研究結果》已發表。 2020年2月24日發布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的一部分。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2-seismic-ars-reveal-geologically-planet.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洞察號」一年:揭開火星神秘面紗的一角多篇論文呈現豐富科研成果
    24日,《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刊發了6篇論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了5篇),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顆行星神秘面紗的一角。但讓科學家們驚訝的是,在「洞察號」著陸點處的磁力信號要比研究該區域的軌道飛行器的數據所預測的強10倍。他們推斷,在著陸地點150公裡以內,地表以下的巖石被磁化了。而地質測繪和「洞察號」地震數據表明,大部分或所有的磁化源都存在於基底巖石中,這些巖石至少有39億年的歷史。
  •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有50年歷史了,登陸地球鄰居火星為什麼這麼難?
    對火星的探測歷程火星的公轉軌道處於地球的外側,其公轉半徑約為地球的1.5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687天。在火星與地球處於太陽一側時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而處在太陽的不同側則距離最近可以達到4億公裡,與月球相比,火星即使在近地點,也與月地38萬公裡遠上100多倍。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月球遠道而來,它才是真實版的《流浪地球》
    月球年齡之謎。阿波羅登月帶回來的巖石樣本中,第一塊巖石的年齡是36億歲。其他有43億歲、46億歲和45 億歲——它幾乎和地球及太陽系本身的年齡一樣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年。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年齡為53億歲的月球巖石。更奇怪的是月球土壤的年齡至少比巖石還要大10億年。科學家測定了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份之後,發現土壤與巖石無關,似乎是從別處來的。月巖成分之謎。
  • 火星月球之後,下一站金星?
    今年7、8月份,包括我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探測器扎堆發射,奔向火星。12月1日深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引起全世界矚目。繼火星、月球之後,哪個星球將成為下一個行星探測的熱點? 不少學者將目光投向了地球的另一位近鄰——金星。
  • 登月後,美透露五件蹊蹺事,或能證實月球是外星文明監視地球的工具
    5.月球上有地震活動但與隕石撞擊無關,月球也沒有地質板塊。月球發生過紅色的爆發光,把月球向地球推近(Nikolay Kozyrev1958年,洛厄爾天文臺1963年)。這可能是噴射器嗎?以上的現象顯示月球不是自然的星體,而是故意被放在地球的軌道裡。也有人推論月球是被放在那裡用來防止地球被隕石撞擊。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InSight號於2018年11月降落在火星。它有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器,包括照相機、氣象傳感器、磁場傳感器、一個熱探測器和一個用來測量「火星地震」的地震儀。科學家們通過新的數據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新的數據也暗示了行星周圍的大氣和磁場的奇異性。
  • 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儘管首次探測對科學家來說太微弱,以至於無法深入了解火星內部,但已經表明地震活動的頻率低於預期。研究人員原本以為他們每個月會進行一兩次地震運動。現在,根據進一步的分析是否證實SEIS觀測到了四個信號或僅一個信號,估計每年發生5至18次地震。儘管如此,無論動搖SEIS記錄如何,這都是我們對火星活動的初步提示。
  •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從月球到火星在接下來的十年中,NASA將發送新的科學儀器和技術演示來研究月球,從2024年起將太空人送至月球表面,此後每年大約進行一次載人登月任務,並將與其商業和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立可持續的月球探測。NASA概述了當前對月球的投資將如何為將來的探索做準備:火星2020「毅力號」火星車在一次徵文比賽中得名,它將尋找火星上遠古生命的跡象並收集樣本送回地球。「毅力號」火星車攜有許多關鍵的儀器和技術,包括一研究太空衣材料的實驗,以及一種從二氧化碳中製造氧氣的新方法。
  • 月球已影響到地球,科學家建議炸掉它,為什麼要這樣做?
    當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月球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絕大多數人都還是比較了解月球的,知道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知道月球的出現,可能與45億年前地球和另一顆大小猶如火星,名字叫「忒伊亞」的星球相撞有關。那麼 ,月球的存在對於地球來說,又有哪些作用和影響呢?
  • 新知| 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
    總之,炙熱、氣態的行星表面都難以駐留生命,而地球的表面出現了合適的大氣、還有磁場、適宜的溫度、液態水等各種因素的保障,為生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棲息場所。  月球和地球的位置相同,但「命運」不一  數據統計,近百年來,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數量要高於金星,人類更青睞於火星的緣由是什麼?
  • 「好奇號」從火星上捕捉到「地球和金星」圖像
    在它的第2784個太陽日,也就是火星日,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探測車在太陽落山75分鐘後,瞥了一眼夜空。隨後,它的桅杆式照相機拍攝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地球,另一張是金星,這兩張照片被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好奇號」令人驚嘆的全景照片。
  • 金星與月球配對!以防你錯過,月球何時與火星配對?
    金星7月15號晚與月亮配對,在一個耀眼的夜空中顯示。如果你錯過了,月球何時與火星配對?7月15日星期日,太陽在西方地平線下落下不久,新月和金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奇觀最好是通過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觀看。雖然這對天象看起來很近,但事實上他們並不是。
  • 月球和三眼女屍殘骸是怎麼回事?
    但是,前蘇聯的並沒有實現把太空人帶到月球上,他們只實現了月球表面的第一次撞擊和軟著陸,分別是月球2號和月球9號。而美國卻6次成功登上月球,分別是阿波羅11號、12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
  • 月球年齡有多大?人類登月時帶回的月球巖石,隱藏著月球的年齡!
    這個結論甚至讓科學家們一度懷疑數據是否出錯,因為月球的年齡竟然比地球更加古老,我們的月球極有可能誕生於太陽之前。對於這顆距離我們38萬公裡的衛星,科學家們對他的來歷還不是很確定,現在主要有兩種關於月球誕生的猜測。
  • 地球上怎麼會有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怎麼判斷它們來自於哪裡
    我們的地球本是太空中一個普通的行星,但是在太空中還有著很多的小行星等星體,它們降落到地球上就會成為隕石,但是地球上的隕石卻並非都來自於小行星,有些是來自於月球甚至火星上的,我們都知道月球和火星這樣的星體質量都很大,它們本身都有較強的吸引力,都會吸附太空中的小行星降落到上面成為它們上面的隕石,我們地球上怎麼能有來自於月球和火星上的隕石呢
  • 阿波羅11號來回月球只要8天,為什麼嫦娥五號卻要23天?
    很多關心探月任務的朋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官方公布的嫦娥五號任務是23天,而50多年前的阿波羅11號,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返回時間是1969年7月24日,總共歷時才8天,這過了50年,我們的技術還不如半個世紀以前的阿波羅11號嗎?運載阿波羅11號到月球的火箭,到底有多厲害?
  • 隱藏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幽冥行星」,或許是來到地球的UFO基地
    按太陽系所處位置排位,它們中間卻只隔了一個火星,為何產生這種感覺,可以用一組數據做比對:地球到火星最近距離是0.55億公裡地球到木星最近距離是6.3億公裡火星與木星間,感覺差點什麼?這個公式裡太陽系各大行星,位置大體正確,但是火星對應的數字是12(a=1.8),木星對應的數卻是48(a=5.2)、這樣算來,火星跟木星中間還有一個數24(a=2.8)、而這個存在於火星與木星中間的行星,被推測出來,但是長久以來卻不見蹤影!
  • 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能不能運?
    現在上太空的成本是很高,若干年後,去一趟月球可能就和我們出一次國那麼簡單。 在月球怎麼挖礦,居住生活,太空中轉站,往返月球之間等的科學新技術又是個質的飛躍,再轉化為民用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類終究要離開地球的生活在宇宙之中來回穿梭,人類需要強大礦物燃料必須到每個星球去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