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東方亦落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有些不一樣。黑色星期五在西方感恩節之後的第二天,在這一天美國的商場很早就會開門,並且推出大量的優惠打折活動,顧客更是活躍異常,而在黑五之後的下一個星期一就是「網絡星期一」,商家會在線上提供大力度的折扣吸引顧客。
以前的黑五通常都是人滿為患,甚至還因為太過火爆上過熱搜。可今年的黑五卻沒那麼火熱,甚至有些冷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緊隨其後的「網絡星期一」:形勢一片大好,消費者積極參與,顯得熱火朝天,隱隱有種替代黑五成為正牌消費日的架勢。
從表面上看,這種現象是疫情所致,但實際上其中還隱含著更為複雜深刻的原因。可以看到,美國線上零售正在實現高速增長,可中國的線上購物卻已經相當成熟,並且開始向線下、多渠道融合等方向發展,似乎如今的美國在零售方面,正在走中國走過的路。
一、「網絡星期一」替代「黑五」,美國零售正在重複中國的路?
根據先訊美資解決方案公司的數據顯示,在今年黑五當天,美國實體商店客流量同比下降52.1%。而向美國幾千家商店和購物中心提供攝像頭、軟體和分析服務的Retail Next公司也表示,今年「黑五」的客流量較去年下降了48%。
然而另一方面,線上銷量卻創了新紀錄。奧多比分析公司統計了美國排名前一百的電子商務網站中的八十家在黑五的銷售數據,其線上交易額總共達90億美元,刷新了去年「黑五」創下的線上交易額7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同比增長22%。受此影響,網絡星期一的支出也將增長35%,比前幾年的增速高出一倍多,而且網絡星期一的在線銷售額極有可能超過黑五的銷售額。
此外,根據Adobe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美國「網絡星期一」的在線銷售額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在線購物日紀錄:美國消費者支出同比增長15.1%,達到108億美元。
黑五被網絡星期一取代,從表面上看是疫情所致。人們受限於疫情的種種限制和措施,並且擔心病毒傳播,所以選擇網購。而零售從業者也不希望成為傳播疫情的源頭和其中一環,所以有意提前準備折扣,並且強調電商、路邊交付和無接觸交易等方式。
所以商家和平臺有意在網購方面給出更多的優惠,採用更多「套路」去吸引消費者。例如亞馬遜今年將會員折扣日提前了幾個月,由於亞馬遜是巨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不少競爭對手也隨之跟進,使得以往在黑色星期五才會出現的折扣季提前到來。
但是在這種優惠裡面,其實也很難說沒有刻意引導的意味。像亞馬遜這樣的巨頭,以線上生意為主,和線下自然會形成競爭。新冠雖然不是好事,但對於電商巨頭來說,正好是把用戶引導到線上的好機會。
所以亞馬遜不僅提供各種優惠和服務,甚至還和平臺上的第三方賣家競爭,這引發了許多批評,認為亞馬遜此舉對第三方賣家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關係。為此,亞馬遜還遭到了歐盟的調查,被認定違反了歐盟反壟斷規則,被處以佔其全球營業額10%的罰金,達370億美元。
亞馬遜「壟斷」的具體操作是,第三方賣家的產品和交易數據可以詳細、實時地反饋到亞馬遜零售業務算法中。亞馬遜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自家的產品、庫存和供應鏈管理進行優化,從而扮演了「參賽選手」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導致第三方賣家處於劣勢。例如在某些品類中,亞馬遜公司的自營產品只佔該品類總量的10%左右,卻獲得了超過50%的銷售額。
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線上的高速增長是美國零售業所面臨的大趨勢。可這對美國的零售業,乃至其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都未必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因為這也意味著美國的實體零售業正在遭受著巨大衝擊。
根據哈佛大學的統計結果來看,美國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將近三分之一的小企業已經倒閉。截至11月16日,紐約州27.8%的小企業宣布永久關閉,新澤西州31.2%的小企業已經關門,如果相關部門再不對這些企業提供財政援助,那麼恐怕這些地區全部的小企業都無法撐過今年冬天。
從全美範圍來看,各地區的小企業倒閉的平均比例為29.8%,而且往後還會更高。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此多的小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流失,已經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而如今美國的零售業顯然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實體零售不景氣,線下店鋪在黑五這樣的購物節都是門可羅雀,即使線上熱鬧也拯救不了線下的寂寥,這些店鋪同樣會面臨倒閉的風險,那麼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而這種拼命湧向線上的趨勢,正是中國零售行業在數年前就已經歷過的。當年什麼都要和網際網路掛鈎、零售巨頭們紛紛於線上崛起的熱潮也在中國出現過,可隨著全球經濟疲軟、人口紅利衰減和線上流量的蛋糕分配接近尾聲,想通過純粹的線上途徑獲取用戶愈加困難。當然,這也是因為線上模式自身發展成熟,所以可上升空間迅速縮減,使得中國的零售行業在2017年和2018年左右就步入了下半場,不再依賴於線上,而是轉向線下甚至是多元化發展。
美國零售行業如今的發展趨勢,正是中國零售行業曾經走過的路。因此也可以預見,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中國零售業曾經出現的那些問題,美國也將經歷一遍。
二、中美網際網路狀況「反轉」?美國需在零售業找到合適方向
曾幾何時,中國的網際網路產品都能找到「效仿」美國產品的痕跡:例如搜狐和雅虎、百度和谷歌、騰訊和ICQ、滴滴和Uber等。畢竟網際網路興起於美國,美國又一直都在科技網際網路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所以「在美國出現一種商業模式,不久後在中國也出現這種商業模式」,對這樣的事情大家已經習以為常。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這些模式在中國都迅速完成了本地化,並很好地融入了中國的社會環境。而且這些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也憑藉經驗的積累和積極的探索實現了差異化,以至於現在許多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比當初其效仿的美國網際網路企業發展得還要好。
這種「反轉」也吸引到了不少來自西方的投資者們,他們從中國尋找商業新模式和新趨勢進行投資,這意味著「中國模仿」時代的結束,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在網際網路領域模仿中國的時代。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搭建了處於主導地位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其他的服務也在不斷增長,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中國也有一批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在迅速崛起,與傳統巨頭相得益彰。
在人才方面,中國近年來歸國的留學生數量逐年增長,去年返回中國的海外留學生達432500名,這達到了出國留學總人數的80%。而在過去15年間,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從100萬上漲至700萬,人才儲備量愈發充足,其中有大量人才進入網際網路行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中國網際網路滲透率為53.2%,美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為83.7%,然而中國人口規模大,最重要的是中國95%的網民都是通過手機上網的。
可以說中國的網民直接進入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在移動網際網路中密切相連,形成了一個整體,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生態遠遠超過西方網際網路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的興盛也帶動了行動支付的興起,中國已經真正進入了無現金社會。
而在美國等一眾西方國家,既沒有居於主導地位的商業平臺,也沒有能夠傳遞信息的支付平臺。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創新方面,中國也走在前端。目前中國消費者技術公司的總市值已經突破了2750億美元,而美國消費者技術公司的總市值為1730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在許多方面都已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地步。在零售方面,中國也不再是單一的依靠線上,而是線上線下多渠道發展與融合,並且已經卓有成效。而美國的網購火爆現象看似繁榮,實際上卻導致許多線下企業倒閉,引發社會失業問題,並且從中國以往的經驗來看,過於依賴線上也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中國能在零售以及諸多網際網路領域中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走過許多彎路,摸著石頭過河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如今美國的網絡星期一顯現出替代黑五的勢頭不見得是好事,最重要的是,美國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和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而中國的這些經驗可能會為美國提供一個樣板,渠道的融合等模式或許也值得美國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