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們,大家好
我是小潤
這兩天小潤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兩次獻血血型居然不一樣】
劇情梗概如下:
長春市小王是一位熱衷於公益獻血的人,但是前幾天,她偶然發現,自己2017年的兩次獻血證上,血型竟然不同,於是,在4月7日,她再次去獻血,並把問題告知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在獻血屋是初次篩查,並把其中一本獻血證上血型一欄的B,改成了A。
小潤看問題有時候有點上綱上線,從檢驗專業敏感度來講,血型鑑定以及交叉配血無疑是最最敏感的,不能出錯。一旦出錯,那就有可能引發大問題。上文中提到的是一個獻血點,做為一個普通市民會認為此地是血型檢測的專業機構,如此一個專業的機構都會把血型搞錯,再經過媒體的放大效應,無疑會讓普通群眾質疑血液中心做為一個醫療機構的權威性,影響社會公信力,血液來源本來就很緊張,這樣一來很可能會雪上加霜。
後文還說到,「小王擔心這個錯了的血型會不會就一直錯下去,用到了血型不合的人身上」,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血液拉回去還得重新覆核,發到醫院還得做交叉配血,所以最終一定是「假的真不了」。
小潤現在想說,這個問題能不能從一開始就被扼殺在搖籃裡?
完全可以!
通常採血點採血後直接用「生理鹽水凝集法」——玻片法,查一個正定型,專業人士都知道這種方法缺點是啥,當被檢者ABO抗原性弱、或者存在亞型時只通過正定型是會漏檢的,所以做為方法學的先天缺陷,就註定要有問題發生,應該再加上「反定型」這樣才符合血型的報告準則。
如果條件允許,希望血液採集點也能像醫院一樣,直接用「卡式法」,正反定型都有,目前行業金標準,這些個問題也就能被扼殺在搖籃裡了。當然,無論方法學有多先進,一定要有責任心的人在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最後小潤想說,醫療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最後分享給大家幾道血型題目
1、目前血型的定義是
A、指紅細胞表面抗原的差異
B、指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差異
C、指白細胞表面抗原的差異
D、指抗原抗體系統的遺傳特性
E、指A和B抗原的共同抗體結構
正確答案:D
【解析】血型定義:早期指紅細胞表面抗原的差異,現知,血小板和白細胞表面抗原也存在差異,因此,血型是抗原抗體系統的遺傳特徵。
2、血型鑑定時進行反定型試驗的目的在於
A、能發現新的血型
B、直接驗證血型抗原有無錯誤
C、鑑定抗原性質
D、驗證正定型血型結果是否準確
E、對血型診斷無意義
正確答案:D
【解析】要求正、反定型結果一致才可發報告。所以反定型的目的在於驗證血型。
3、血型抗體篩查試驗最易於標準化的方法是
A、低離子強度(鹽)溶液試驗
B、木瓜酶法
C、抗球蛋白法
D、凝膠法
E、吸收發散試驗法
正確答案:D
【解析】凝膠微柱法:是紅細胞抗原與相應抗體在凝膠微柱介質中發生凝集反應的免疫學方法。血型抗體為單克隆抗體,加入試劑、標本,用專用離心機離心後可直接用肉眼觀察結果或用血型儀分析。此法操作標準化,定量加樣,可確保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