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星期天是第十七個「世界獻血日」,世界衛生組織、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國際獻血組織聯合會、國際輸血協會將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日」,決定從2004年起,將每年的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之所以選中這一天,是因為6月14日是發現ABO血型系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爾·蘭德斯坦納的生日。
今年的主題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自1998年《獻血法》實施以來,我國無償獻血人次和採血量連續二十年持續增長,1998年,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大約是30萬,到了2018年接近1500萬人次。1998年全國採血量不足500萬單位,到2018年達到了2500萬單位,增長超過4倍。
但一提起獻血,很多人會有抗拒心理,特別是有個疑問很多人一直未解開,為什麼獻血無償,而用血有償?今天,小編就來帶你了解關於獻血的四大問題。
01
為什麼獻血無償而用血有償?
自願無償獻血是最安全的血液來源,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全球各國的共識。雖然血液檢測技術在不斷進步,但限於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目前並不能完全排除所有已知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而且我們也無法排除未知的新發傳染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獻血者的健康徵詢,特別是出於利他主義精神的自願無償獻血者對於自身健康與生活史的誠實回顧,是安全血液來源的有效保障。
患者有償用血,支付的是血液採集、檢測、製備、儲存和運輸等成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明確規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需交付用於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制定。
《獻血法》還規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上述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按照省級政府的規定免交或減交上述費用。
血液雖然是獻血者無償捐獻的,但血液在用於臨床患者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處理過程,包括血液的採集、檢驗、分離、儲存與運輸等,涉及場地庫房、儀器設備、一次性耗材、人員及管理等成本。為了保障血液安全,血站還在不斷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升服務。
Tips
僅血液檢測就涉及ABO血型、Rh血型、血紅蛋白(Hb)、谷丙轉氨酶(ALT)、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滋病(HIV/AIDS)、梅毒螺旋體(TP)等多個項目的檢測。
02
獻血對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嗎?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據顯示獻血會影響一個正常成人的身體健康。
美國血庫協會(AABB)認為,一個成年人獻血不超過自身總血量的15%或10.5mL/kg體重,對身體健康沒有不良影響。人體的總血量約為體重的7%,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獻血者體重為男性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以上,每次獻血200或400毫升,約為人體總血量的5%~10%。
其次,人體血液的所有成分本身就處在不斷新陳代謝之中。血液中紅細胞的壽命約為120天,血小板壽命約為10天。也就是說,未獻血的情況下,人體每天都有細胞衰老死亡,被人體內的造血「工廠」——骨髓所生產的新生細胞所取代。獻血後各種血液成分能夠很快被機體造血所補充。
此外,人體循環血量的緩衝能力很強,約有20%~25%的血液分布在肝、脾等臟器和組織內。在獻血時,肝、脾等器官的血液能及時補充血液循環,不會發生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因此,健康成人獻血對其身體沒有不良影響。
03
獻血丟失的血液需要多久能恢復?
骨髓造血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補充獻血所丟失的各種血液成分。獻血後,水分和電解質等在2小時內即得到補充;血漿蛋白質在2~3天內回到正常水平,循環容量恢復正常;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在21~42天左右恢復到獻血前的水平。
獻血後24小時內不宜進行強度較大的體力活動以及高空、高溫作業,除此之外,獻血者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獻血對身體健康無不良影響,獻血後也不需要「靜養」、「進補」。
04
獻血會不會感染疾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血站採集血液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操作規程和制度,採血必須由具有採血資格的醫務人員進行,一次性採血器材用後必須銷毀,確保獻血者的身體健康。這些規程和制度從操作的層面保護獻血者不因獻血感染疾病和損害健康。
採供血機構對獻血者抽血檢驗和採血時使用的注射器和採血器材都是經過嚴格滅菌的一次性醫療用具,其生產廠商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嚴格驗收並批准,使用後的血袋、針頭等醫療廢棄物要集中銷毀,集中統一處理,不會重複使用,因此,獻血是安全的,不會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