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臘八,過了臘八就是年。一碗臘八粥,集萬物,調千靈,從商代祭祀一直延續到今天。喝了臘八粥,仿佛打開一扇帶了特別味兒的門。一天天的,年的味兒便重了起來。過年,中國人最大的嘉年華。無論有錢沒錢,過年,總得花費一筆。多有多花,少有少花。不得呢?借錢花。實在借不到,湊合著過唄。比花錢更重要的是回家,團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網上的臘八,滿滿的祝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詩,讓我們知道宋朝人過年要放爆竹,喝酒。放爆竹驅除年怪,喝屠蘇酒共慶新年。
中國人的年,與古老的祭祀有關。古人的年在立春這天。立春在陰曆一月初一。現在過年不是立春的做法,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時間很短。因為接受了西方的陽曆,還有了陽曆年,即元旦,第一個太陽。陰曆元旦成為春節,一九一四年才定下來。
過年,究竟為什麼?年,一個令人恐懼的怪獸。據說它兇惡無比,能吞食巨大的東西。看到這裡,我想起饕餮。但年不是饕餮,它除了能力強大,也有弱點。傳說年害怕紅色與響聲。貼春聯,燃爆竹,都是為了讓年不敢靠近。本質上,過年是對遠古圖騰崇拜的延續。「年」走路是快還是慢?不快不慢地勻速地走了。再來,又是過年。我想不通的是,平時,年待在那兒?它有沒有自己的家?還是一直在路上?因為它等時間地出來,又成了記年的工具。它走後,又是春天。過年,怪獸「年」去,大家又安全三百六十五天。
網上的臘八粥
所有希望與祈求,在下一次年快到來時,重新拿出來說一遍。工作單位,年終少不了總結和對新一年的計劃。過年三十晚上的守歲不睡覺,是為了睜著眼睛等待,如果「年」進來,拔腳逃跑。家長給孩子壓歲錢,期待為孩子們驅除兇險,平安度過。這些,都是過年的講究。現在人不怎麼在乎了,不缺吃不缺穿,不需要在冬閒時犒勞自己。過年,最美好的事可以與家人團聚,睡懶覺聊大天。或者,用假日來一次嚮往已久的旅行。
對於年,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普通意義的過年很簡單,辭舊迎新,萬象更始。不好的晦氣的,隨著新一年到來,統統清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歲末年頭更為濃烈,人人期待新一年萬事如意。多少祈求與願望,因為新一個輪迴生發,興奮。
今年很巧,昨天元旦今天臘八。只是,今日不是古時,大家還要上班。這些年年三十放假,人性化多了。往前有些年,每年初一才放假,不知專家們如何研究出來的,很可笑。過年的重點在「過」,除夕守歲等著怪獸「年」過去,才有新一年的美好!初一才放假,「年」正好進家了,怎麼辦?
同學家的臘八粥
古人過年很隆重,從臘八開始,有關年的種種,就開始了。「過了臘八就是年」嘛。南方人做糰子打年糕,北方人包餃子,我們這裡蒸包子。每種食物,都是文化。南方人說「團團圓圓年年高」,北方人說「新舊交替,萬象更新」,我們希望「蒸蒸日上,幸福美好」。總之,象徵和寓意新年美好的種種,隨著一件件一樁樁帶了儀式化的操作,隨著日子一天天臨近,越來越敬重在心中。
過了臘月二十,打掃衛生、辭年接灶、除夕大餐、守歲遊戲、給孩子壓歲錢等,年年重複,年年樂此不疲。整個臘月最熱的詞彙,就一個字,「忙」!準確地說,「忙年」!
忙年的重中之重在年三十這天。年夜飯是年最隆重的樂章。那個忙啊。我年輕的時候,除夕三十前一兩天,就忙得像陀螺一樣了。炒瓜子花生、做斬肉雜燴、煮鹹貨等。過去用煤爐,火力不夠,提前備好,新年開始年年有餘,不做生食。現在雖然沒這些講究,也不缺什麼,過年的時候還是比平時忙很多。
有幾年不想忙了,年夜飯出去吃。可是,亂鬨鬨的環境,打了折的服務,不如平常的菜餚和貴了很多的價格,給我們的體驗一年不如一年。終於,到飯店吃年夜飯並不美妙的經歷,重複又重複後,不去了。還是忙吧,更好玩也更有年味。
我的臘八粥
年夜飯有什麼?揚州人善吃會做,少不了白斬雞、八寶鴨、清蒸魚、紅燒肉,更有各種冷盤熱炒。炒菜中,有兩道蔬菜必備:清炒水芹和豌豆苗。寓意新一年平平安安、一路通順!大菜必有全家福和獅子頭的紅火。獅子頭之外,做點珍珠肉丸、薺菜春卷、赤豆元宵等放著,讓有需求的大人孩子多些選擇。
小孩盼年,老人怕年。猶記得小時候扒著手指算過年的日子,轉眼已經老了。年,年年來年年過,心情卻大大不同。無論怕與不怕,年就在那裡,按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