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2021-01-08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賈靜雯與溫升豪在劇中飾演夫妻,兩人原本育有一兒一女,但兒子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遇害,從此改變了這個家庭。

吳慷仁飾演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並希望幫助加害者的家人能夠走出生活陰影。

新版《倚天屠龍記》播出後,網友關注點從劇集漸漸外延,諸多討論裡不少人堅持賈靜雯版「趙敏」是歷年最美。可對賈靜雯來說,那畢竟是16年前的劇了,如何證明現在的自己演技依舊在線,需要新的作品。

眼下豆瓣評分高達9.3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她交出來的最新「演技證明」。在討論作品深刻立意的同時,賈靜雯變化也讓人驚喜。近年憑藉綜藝節目維持知名度、立起漂亮媽咪人設的她,在劇中複雜多面,工作場合她是下屬害怕的女魔頭,私生活也不怎麼樣:處理不好女兒還有丈夫的關係,一切「惡」循環從大兒子被人槍殺那天開始。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出4集,已經有人說出了「金鐘獎預訂」的評價,衝著賈靜雯這次表現,《倚天屠龍記》後十多年再拍臺劇就摘下「視後」榮譽並非不可能。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被故事吸引:受害者母親人設展開不同以往

《我們與惡的距離》2018年開始製作,拍攝期就備受關注,畢竟幕前幕後都是業內看好的明星。先說幕後,金牌編劇呂蒔媛上一部作品《誰先愛上他的》被譽為2018年影視圈「黑馬」。而幕前皆是觀眾緣跟演技都被認可的演員,男主角吳慷仁此前憑著高分作品《一把青》當了「金鐘視帝」,男二號溫升豪演過《敗犬女王》這樣的熱門劇,也多次提名金鐘獎提名。但最令人期待,還是賈靜雯15年來首度重返臺劇螢屏。

相比錄製真人秀的短平快製作周期,已是三女之母的賈靜雯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拍電視劇?她曾回應,稱看到劇本時就被故事深深吸引,心理大概跟劇裡律師王赦追問李曉明殺人動機時所說一樣:「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

《我們與惡的距離》眼下受到網友一致推崇,因為它跟一般刑事罪案劇的展開很是不一樣。

故事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大學生李曉明突然間在電影院裡開槍殺人,但與別的罪案劇不一樣的展開是,編劇並沒有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來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宋喬安身上。一般故事展開裡,痛失愛子對女性的打擊是巨大的,崩潰無助是這類角色普遍讓人認同的地方。宋喬安很不一樣,她雖然是受害者家屬,是被殺男孩的媽媽,但前四集她大多以職場「無敵女魔頭」的模樣出現。

身為電視臺焦點節目的內容總裁,宋喬安對下屬嚴苛,有人就算在編輯臺破了羊水,沒聽到她說可以離開都不敢交接工作,聽她罵人明明沒有髒字卻很是戳心:「(說)對不起可以解決你腦袋的障礙嗎?」

身處高位意味著要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劇中幼兒園疑似劫持事件裡,所有人都找不到精神科專家出鏡回應,宋喬安用人情牌外加做一系列專題的辦法,說服了正好是精神科醫生的妹夫到電視臺做節目。有曾經做過新聞編導工作的網友在豆瓣留言稱,就衝著宋喬安跟下屬這些職場戲份,《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足夠五星好評。

而在家人這裡,她不跋扈但也好不到哪去,「你就是個冰箱。」是老公劉昭國(溫升豪飾)對宋喬安的點評,在女兒眼裡她就是個渾身酒氣、說得出做不到的晦氣媽媽,氣極之時甚至說出了「你為什麼不跟哥哥一起死掉」的話。只有在沒人的深夜,這位職場女強人才會卸掉盔甲,用酒精麻醉自己,不至於喝到酩酊大醉,但透過賈靜雯麻木、空洞的眼神,能感知宋喬安內心最深處的絕望與悔恨。

在第四集末尾要不要清理已故兒子房間的爭執中,宋喬安與老公的爭執,才讓觀眾真正懂得這個人物。不收拾屋子、不踏進屋子,宋喬安才可以假裝一切如常,也可以暫時原諒自己當初為了接工作電話、又一時懶散喝完咖啡才回電影院,從而失去了保護兒子的機會。最後宋喬安終於崩潰大哭,觀眾也看哭了,有人直言「比悲傷更悲傷的是假裝沒那麼悲傷。」正是因為賈靜雯層層遞進的表演,為觀眾提供了靠近宋喬安的機會,是她幫大家剝掉了人物的一層層外衣。

窩在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

後半段應該還有演技爆發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完四集,面對編劇拋出的這個問題,每個主演和觀眾都會有深深思考。劇中律師王赦苦苦追尋李曉明殺人動機,剛開始並不被宋喬安理解,她大聲質問:「如果殺人犯和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受害者算什麼?」

考慮到故事源自真實案例,必須要提及的就是2016年發生在臺北市的「小燈泡」案。當年2月28日,年僅三歲的「小燈泡」妹妹在和媽媽街邊散步時,遭遇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男子猛烈砍殺,最終不治身亡,社會震驚之餘網友紛紛請求將兇手立即處死。讓人意外的是,小燈泡母親的態度卻是,堅決不處死兇手。她向媒體表示:與其立即處死一個罪犯,不如好好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接下來可以期待一下,宋喬安對待加害者的態度會否轉變,她能否跨越過去的苦痛,與自己與家人達成和解,重新投入新的生活,應該是劇集後半段賈靜雯演技的另一個爆發點。

對於這部新作,賈靜雯不敢掉以輕心,仔仔細細地揣摩人物言談舉止。有人覺得她的職場裝扮得體妝容精緻,跟《都挺好》的宋明玉差不多。面對網友疑問「就算事情過去了兩年,畢竟也是喪子的媽媽。怎麼會那麼漂亮?」賈靜雯有過解釋,她認為宋喬安是一個全副武裝自己的女人,不願意把悲傷外露,「怎麼可能素顏讓大家看到她的脆弱呢」。

這幾年真人秀看下來,大家都對賈靜雯的真實性格多少還是了解一些,她是愛講道理不愛發脾氣的漂亮媽媽,《媽媽是超人》裡就算咘咘、Bo妞幹了什麼「壞事」,她都沉得住氣耐心對待,在老公面前不會刻意撒嬌,卻不乏小女人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出演內心死灰的冰山美人,對她來說確實是新鮮體驗,為此賈靜雯做了一番調整:「宋喬安失去孩子之後,開始封閉自己、埋首於工作療傷,對周遭人也十分冷漠,這跟我真實個性反差比較大,我是一個比較樂於關懷分享的人,所以一開始接到劇本花了一段時間去調適,最常窩在家裡廁所的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因為那個密閉空間是屬於我自己的,讓我能夠快速的切換進入到把自己變得比較封閉的狀態。」(陳慧)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有張力的故事和立體的角色塑造
    《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的狀態是看到了第四集且預定了我今年最喜歡的一部華語電視劇之一。看了很多答案大多數是對劇情的梳理和介紹,我的回答裡就不贅述了,主要聊聊我為什麼喜歡它我最喜歡它的原因是:通過有張力的故事和立體的角色塑造帶領觀眾看看他人的世界。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
    由一場殺人事件出發,《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部劇給犯人的鏡頭很少:沒有犯人的心路歷程,沒有犯人的犯罪過程、也沒有精妙的調查手法。它把鏡頭聚焦在與事件相關的幾個家庭,講述了事件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在我心目中,這部劇是近幾年來看到最好的華語劇。同樣是講述犯罪事件,我們看慣了懸疑劇。我們享受一步步揭開真相的快感,我們懲惡揚善的正義感也得到極大的滿足。
  • 我們和惡的距離
    他們和惡的距離是0.1毫米一一是金錢的厚度也是男女性別在這種家庭中的差距應該也不是最初應該也只是「獵奇」的心態作祟可是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想像的「快遞員」們和惡的距離而雖然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境外輸入病例隔三差五總要噁心我們一下和這也不無關係「反智者」們和惡的距離就是一副口罩
  • 《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實在沒劇看,發生去年的寶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居然落下了,於是又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該劇是以「 無差別行兇 」 為背景,描述加害者、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涉獵的範圍還包括媒體間接殺人、精神病患者康復問題 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僅僅用了一集的時間,《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已經交代完主要的人物關係及多條故事線,劇情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色的矛盾與掙扎,信仰與堅持逐步增重,寫出2018年臺灣年度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劇本的編劇呂蒔媛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把大銀幕的現實主義熱潮帶到了小熒幕。劇中也出現了幾位熟悉的臺灣女神。
  • 被《我們與惡的距離》「打回現實」的臺劇,全面復甦於2019年?
    而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同樣是臺劇,分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2019年,臺劇交出的這份成績單著實漂亮,一掃多年來的頹靡之勢。而一年的華麗蛻變並非是幾部優質劇集的偶然上映,在這背後,是八年多的漫長蟄伏與不斷試錯,包括三年來從內容創作到製作模式的革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偏見,撕掉「標籤」
    回顧2019年的華語劇作,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穩穩佔據了口碑高臺,展現了許許多多深刻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犯罪者人權等等,從深刻的角度來探尋人性。開播兩集豆瓣評分就升至9.4,簡直是2019年的華語之光。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全戲圍繞一個隨機殺人的社會新聞事件展開,宋喬安、李曉文、王赦、應思悅、一駿、宋喬平等等角色為點,展開的現實的關於人性、家庭、輿論、法律等等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人物誌】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堪稱戲劇類大贏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5 大看點引發省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將於3月24日播出,以「無差別殺人」(加害者與被害者無直接關係而產生的隨機殺人)為故事核心,探討著每位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心境,而真相背後,觀看者要去反思些什麼?社會正在發生著什麼樣的問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賈靜雯再演《罪夢者》,黑幫題材電視劇
    這也是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的又一部電視劇作品。該劇依舊關注犯罪題材,並且引入了黑幫內容,旨在探討死囚犯人、黑幫境遇和兄弟情義等社會現實問題。早前,賈靜雯曾憑藉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獲得非常不錯的觀眾口碑。她更是憑藉這部電視劇獲得了金鐘獎新一屆的視後殊榮。這位天津籍貫、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為電視劇領域非常不錯的實力派演員。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看到為了壞人陳昌、李曉明到處奔走的王赦,劇中王赦的妻子、嶽父等都不理解他,甚至看劇的觀眾也會覺得他太聖人,完全不現實。可當王赦的妻子意外流產時,他被生活打敗,開始不接這種社會案件,而是服務於有錢人的時候,觀眾很難受,好像突然明白了王赦存在的意義。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