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們與惡的距離》「打回現實」的臺劇,全面復甦於2019年?

2020-12-14 娛樂獨角獸

文 | 阿澀

作為2019年壓軸出場的臺劇《想見你》,在《慶餘年》《大明皇妃》《錦衣之下》等古裝劇的左右夾擊下成功突圍,不僅在微博引發網友熱議,更是以9.2的豆瓣評分,排在2019年華語劇豆瓣評分的第二位。而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同樣是臺劇,分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

2019年,臺劇交出的這份成績單著實漂亮,一掃多年來的頹靡之勢。而一年的華麗蛻變並非是幾部優質劇集的偶然上映,在這背後,是八年多的漫長蟄伏與不斷試錯,包括三年來從內容創作到製作模式的革新。

在內容方面,臺劇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與社會現狀上,比如以社會輿論與家庭關係為議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人性掙扎與都市婚姻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等劇;在製作模式上,臺劇由曾經的自製轉向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臺展開合作。

由此,沉寂十年的臺劇市場終於在2019年迎來復甦,雖不及曾經的高光時期,但其自我覺醒的創作態度,仍為內地劇集市場做了表率,為華語劇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2020年伊始,讓我們一起回顧去年悄然崛起的臺劇。

夢幻童話被打回現實,臺劇奮力開拓新題材

以2001年《流星花園》為始,以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為終,臺灣偶像劇以童話般的唯美愛情故事,以及相對於內地而言更加成熟的造星體制,經歷了十年輝煌。

在這之後,大陸娛樂產業鏈逐步完善,兩岸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愈發明顯,臺灣一線藝人紛紛轉戰內地,造成臺灣本地人才流失,再加上「臺式偶像劇」囿於套路的誇張臺詞與瑪麗蘇劇情,漸漸磨滅了觀眾的熱情,導致臺劇逐步沒落。至今,已近十年。

因此,《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罪夢者》《想見你》等一系列2019年接連上線的臺劇,其新穎的敘事風格與更具人文關懷的故事內容,難免讓與臺劇久違了的觀眾大吃一驚。剔除生活中的夢幻泡影,臺劇將現實生活的血肉撕裂開來,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藉由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將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兇手、兇手的親人、受害者、受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交織在一起,探討了社會輿論、原生家庭,以及人情與法律、正義與善惡等多重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洞察人心、關照社會,《我們與惡的距離》勾勒真實群像,以不同關係者的視角審視社會的多重切面,發揮更加廣泛的輻射力。

《我們與惡的距離》直擊社會痛點,「高」而「廣」,《俗女養成記》則講述了一個女人的成長史,「深」且「透」。

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當年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的她,在臺北奮鬥了近二十年,換來了一場空。《俗女養成記》用浪漫主義筆觸描繪深刻現實生活,將「夢想」「愛情」「未來」「拼搏」等字眼融入進故事的夾縫裡,由看客採摘出平凡人兩難選擇中的樸素追求。

《俗女養成記》

除了內容表達上的深刻與寫實,我們還可以看到臺劇在類型上的創新。

比如近日在騰訊播出的《想見你》,就進行了愛情、懸疑、校園、奇幻等多類型的糅雜。劇中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不同時空的愛情動人心弦,時空交叉帶來的推理遊戲格外燒腦,黃雨萱面對摯愛離世無法自拔的揪心現實引人深思。因此,並非簡單的排列組合,《想見你》類型糅雜的完成度極高,帶給了觀眾別樣的體驗。

《想見你》

除此之外,還有以偶像劇為外殼,討論現實婚戀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以及融入奇幻元素的懸疑黑幫劇《罪夢者》,皆在內容表達與敘事類型上有了全新的嘗試和突破。

其實,臺劇對新題材的開拓早在2016年就已經初見苗頭了。

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了「植劇場」,由老一輩扶持新一代,確定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項全新主題,推出了《戀愛沙塵暴》《天黑請閉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荼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八部短劇,以突破當時臺劇類型單一、主題單薄等頹靡現狀。

因此,2019年臺劇的復甦之勢並非偶然,而是臺劇專注開拓新類型與新題材的幾年經驗裡,呈現的一次全面爆發。

HBO、Netflix、FOX等平臺拓展亞洲業務,助力擴大臺劇市場

饒是臺灣電視劇創作者再自我推翻、孤注一擲,沒有資金上的幫助與成熟製作經驗的加盟,也無法將臺劇拉出逆境,畢竟經濟發展的滯後與製作上的弊端並非一日之寒。而近幾年HBO、Netflix、FOX等平臺在亞洲業務上的拓展,恰好為臺劇市場的盤活助了一把力。

「植劇場」推出的八部劇便於同年售至Netflix,極大拓寬了臺劇的銷售市場。

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由臺灣公視與HBO合作出品,《想見你》由臺灣中視與FOX聯手推出,《罪夢者》則是Netflix打造的第一部華語原創劇集。另外,還有與HBO合作的《獵夢特工》,與FOX合作的《第四名被害者》,與Netflix合作的《彼岸之嫁》等臺劇等待播出中。

《罪夢者》

可見,HBO、Netflix等國際平臺著手製作華語劇集,臺劇成了首選。外資的注入可以為臺劇提供製作經費,填補本土市場的入不敷出,在製作上,也可以更加工業化、流程化,以便打造新類型的華語劇集。

其實除了臺劇以外,FOX還與香港團隊推出過《東方華爾街》《心冤》,兩部作品均在騰訊視頻上線。可以看出,其播出效果明顯沒有同國際平臺聯手的臺劇更好一些。但這兩部劇在類型模式上,也為華語劇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後能否迎來港劇的復興,也不無可能。

臺劇是華語劇集的重要組成部分,《京華煙雲》《一剪梅》《梅花三弄》等催人淚下的苦情劇,盡顯臺式婉約劇作風格;《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等風靡一時的偶像劇,其中極具標籤化的人物形象,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以及早於2003年便推出的《第8號當鋪》這類風格迥異的魔幻劇。儘管這些劇集風格大部分早已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無法滿足觀眾需求,但仍證明了臺劇在內容自製上的一定實力。

臺劇自我變革成立的「植劇場」皆取材於臺灣本土,從時間上貫穿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從空間上既有繁華的城市景象,又有樸實的農村樣貌,劇情從多角度指戳社會痛點,融合了臺灣本土印記,足以見得臺劇的高質量創作能力。

《我們不能是朋友》

因此,臺劇的本土特色以及多年來的文化變遷,其自製內容吸收「奇幻」「懸疑」「黑幫」「推理」「越獄」等多種元素似乎不費力氣,加上國際製作平臺特有的敘事模式與畫面質感,臺劇重見曾經的盛景也並非全無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與國際平臺開發製作華語劇集這條路上,臺劇已經走到了前面,並且已於2019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2019年,內地憑藉獨特的文化根基,在古裝劇上探索出了新穎的敘事模式或類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但若缺少了臺劇般破釜沉舟創造優質內容的勇氣,2020年可能要繼續在口碑上遜色一籌了。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不是臺劇復興而是賈靜雯的復興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2019年的臺劇,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交出了豆瓣評分9.5的答卷;和Netflix合作的《罪夢者》,打造出了口碑平平,但話題度頗高的臺劇,而就在去年年底,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和FOX合作的又一黑馬臺劇來襲,豆瓣評分已超9分,劇情全程高能反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從窮途末路走向觸底反彈
    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新媒稱,曾在兩岸三地戲劇產業領軍的臺劇,一度走向窮途末路,如今隨著近年越來越多作品叫好又叫座,尤其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響和成功,更標誌著臺劇發展來到大轉折點:臺劇正逐漸從低迷中反彈。
  • 從《荼蘼》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談臺劇中的「重男輕女」
    文/羅小可近年來臺劇的口碑在提升,從小情小愛的偶像劇向現實主義題材轉變,很多臺劇中都明顯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與大陸的大女主劇相比,臺劇寫實主義也很明顯,無論是楊丞琳主演的《開到荼靡》,還是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都精悍耐看。
  • 騰訊視頻引進年度最佳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據@騰訊視頻VIP官方微博宣布,超人氣豆瓣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登陸騰訊視頻,本劇由臺灣公視與HBO(亞洲)共同製作,共10集,已於6月24日在騰訊視頻開播,會員可以觀看全集。騰訊視頻VIP官方微博:《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回歸臺劇女主,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再添高分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人物誌】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堪稱戲劇類大贏家。
  • 《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火!臺灣劇依舊如履薄冰
    其實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犯罪大劇,因關注現實犯罪題材,刷新了觀眾們對國王臺劇矯情、粗製濫造的印象,不僅拿到了金鐘獎最佳,還紅遍兩岸三地。前幾年《一把青》也因關注內戰時期的女性的新視角。《俗女養成記》也是女性視角講故事,頗受劇迷推崇。那麼臺劇有重新崛起與復興趨勢嗎?下面就根據資料來看一看。
  •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生而為師,我們與惡的距離
    哪怕不能徹底解決,只能解決一部分,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有了愛,不一定就擁有一切。但是,如果沒有愛,我們便什麼都沒有!《與惡》的表演,堪稱經典。有幾場戲,半個月來,餘音繞梁日日不絕。真的建議教師朋友們認真觀看反覆揣摩。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些點破社會現實的血淋淋臺詞金句
    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等人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無疑是今年最優質臺劇,自開播以來話題不斷,並被看好將橫掃今年的金鐘獎!十集的故事從內容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拉開序幕,從被害人、加害者、媒體記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沒有誰是絕對的善良和邪惡,一句「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子,老天爺到底要我們學什麼?」是給觀眾以及劇中角色最大的課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時間:2019-04-24 12:2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愛福清網 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娛樂塘主被這部臺劇震驚了,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觸目驚心;社會亂象的集合,審視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該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描述了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在案發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 想見你,臺劇的復興
    愛奇藝內地、騰訊視頻也抓緊買入版權,於2019年12月22日起同步播出。這樣一部集愛情、懸疑、穿越為一體的作品,在2020年初爆紅,每周日晚更新時都會迅速引發熱議登上熱搜。原以為臺劇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可2019年,蓄勢待發的臺劇迎來崛起之年。
  • 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一部話題嚴肅,卻讓人驚豔到措手不及的臺劇。你是否對人性的善惡有過這樣的思考?殺人犯及其家屬一定是窮兇極惡不該再有人權?而受害者及其家屬就一定是無辜可憐的可以任意而為?媒體的曝光和旁觀者的聲討就一定是正義之舉?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如果2020年臺劇第一名是《想見你》的話。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想見你》9.2高分收官,臺劇如何實現起死回生?
    誰也沒想到,2020的第一首上頭神曲,竟然是20年前的《Last Dance》,時隔多年登上熱搜,只因為它是一部神仙臺劇——《想見你》的插曲。《想見你》自2019年11月播出以來,掀起了全民追劇熱潮,豆瓣評分低開高走,從8.0飆至今日的9.2。如今該劇已播至尾聲,不少網友在期待著周末大結局。
  • 「臺劇熱」:呂蒔媛新作《創業》描摹職場女性成長圖鑑
    2019年,臺劇開啟復甦新時代。前有挖掘現實題材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引發女性共鳴的《俗女養成記》,再有熱度超前、講述動人愛情的《想見你》,單單三部作品,就將熱度與口碑牢牢攥在了手中,掀起一波「臺劇熱」。
  • 臺劇《想見你》究竟告訴了我們哪些社會現實意義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臺劇《想見你》中的這句愛情箴言,來自西蒙·德·波伏娃寫給美國作家納爾遜·艾格林的《越洋情書》。1947年2月,艾格林受友人之託,帶波娃遊覽芝加哥兩日,由此墜入愛河。十餘年間,波伏娃寫了三百多封情信,為異地戀人細細描寫生活中的交遊、閱讀、一切,直至1964年兩人決裂。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當惡的鏈條長到看不到全貌時,每個環節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每一集的片頭,都有意識地加入一段網絡評論的點讚負評片段,仿佛是在說,你不經意的一個隨手動作,可能已經埋下了伏筆,撥動著你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