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慶雜誌微信公眾號消息
重慶軌道交通站名裡,哪個字出現的頻率最高?
一番統計下來,「家」字位居榜首,達到22個,光是2號線,含「家」字的站點就有6個——曾家巖、袁家崗、謝家灣、楊家坪、金家灣、劉家壩。
這其實是重慶地名特點的一個縮影。對於老重慶人來說,類似這樣的地名張口就來,甚至可以對應著「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順序,就像是背《百家姓》:趙家壩、錢家院、孫家花園、李家沱、周家坪、吳家坪、鄭家壪、王家坡……
地名背後的家族史
姓氏地名,我國各地都有。不過在重慶則尤顯複雜有趣,除了涉及姓氏眾多,各種地形也無所不包,十足體現了山城江城特色,比如汪山、李家沱、曾家巖、董家溪、楊家坪、馬家堡、肖家灣、陳家壩、劉家臺、王家坡……
以自家姓氏來為地域冠名,自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一般來說,只有大家族才有這樣的榮耀。
「重慶老城裡那些以姓為名的街名巷名,大多在明代就已經形成了。」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說,明代以來,隨著長江上下遊的經濟交流增多,重慶城裡出現了一些世家大族,他們的住宅往往佔地好幾畝,甚至形成街道,於是便有了這些姓氏地名,「明代的重慶老城,有蹇、劉、牟、曹四姓世家,於是就有蹇家橋、劉家臺、曹家巷。」
曹家巷如今依然存在,北接新華路,南連陝西路,位於朝天門批發市場,很是熱鬧。
肖家灣有上下之分
最顯赫的蹇家當年有「蹇半城」一說,除了蹇家巷、蹇家橋,還留下了一條街叫天官府。天官府本是明朝吏部尚書蹇義的府邸,為明宣宗所賜。自古以來,重慶人在朝廷做大官的不少,但由皇帝賞賜府邸的就蹇義一個。因為天官府名氣大,府邸所在的通遠門和南紀門之間斜坡上的街巷,逐漸就被統稱為「天官府」。
清康熙年間,位於南紀門內的重慶鎮總兵韓成的故宅「韓府大堂」,也因其規模龐大,留下了韓府街、韓家大巷、韓家小巷的地名。
如果說老城裡的那些地名記載的是世家望族的榮耀,那麼城外的這些姓氏地名,則承載了更多的創業艱辛。
明末清初連年戰亂,四川人口銳減,全省在籍人口最少時僅18000餘戶,約9萬餘人。重慶最少的時候甚至只剩下不到一千家,以致城內出現「群虎白日出遊」的景象。
1670年,康熙帝頒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向四川移民。
當時的重慶民生凋敝,到處都是荒地,遷移來的老百姓「插苫為業」,選中一塊荒地後,圍上一圈竹竿竹條就可作為自己的田產,還可享受各種田賦減免。
地多、人少,家家戶戶都圈出一大片地來,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隨著家業擴大、人丁興旺,久而久之,人們便以這家的姓氏來指代這片地方了。
用姓氏串起的路
也許3號線上接連的鄭家院子、唐家院子、童家院子會讓外地人比較驚奇,但實際上,還有比這更密集更典型的一條路,那就是從兩路口到楊家坪沿線。
一出兩路口,首先就會經過王家坡——這裡因清代江西王姓叔侄來此開荒種地而得名。
王家坡位於長江一路七孔橋一帶的傾斜山坡上,「頭頂」鵝嶺「貳廠」文創公園,「腳踩」菜園壩重慶火車站。這裡曾經是重慶市的紅旗社區,是全國聞名的衛生模範街道,因此還命名了一條紅旗街。當年坡上一排排三層的紅磚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學校、店鋪、醫務室一應俱全。如今的王家坡經歷了拆遷,早沒了往日的熱鬧,只有一座僻靜的竹林公園和些許老房子。而近旁的皇冠大扶梯,現在成了遊客的打卡景點。
沿長江一路前行不遠,左側有條下行的支馬路,名叫下徐家坡,也是因為清代有徐姓人家住在這片坡地而得名。下徐家坡道路蜿蜒曲折,車流量卻不小——住在「坡上」的居民,以及到兩路口派出所、渝中區福利院、王家坡社區居委會辦事的人都要從這裡經過。
下肖家灣公園棧橋總長466米,梯步總長1689米,整體高度落差約為70米
走在下肖家灣公園的梯步上,不管是仰望還是俯瞰,乍一看都讓人頗為驚悚
繼續前行,由長江一路轉為長江二路就到了肖家灣。肖家灣分為上肖家灣和下肖家灣,在肖家灣車站以長江二路為界,往坡下菜袁路黃沙溪方向的,自然就是下肖家灣,重慶首次採用架空棧道來修建的公園——下肖家灣公園就在這裡,棧橋總長為466米,梯步總長為1689米,整體高度落差約70米。走在梯步上,不管是仰望還是俯瞰,乍一看都讓人頗為驚悚,以致有遊客專程為此前來打卡。
長江二路在大坪拐了個彎,折向袁家崗方向,途中會經過馬家堡。馬家堡地方不大,但對於「好吃狗」來說,這裡「開半天」麵館的名頭不小,早上就著一碟薄如紙片的涼拌豬耳吃一碗小面,著實安逸。
吃了面一路往前,經過袁家崗、謝家灣,就到了楊家坪。可以想見,這一路當年曾是袁姓、謝姓和楊姓人家聚居、耕種的地方。
時尚之城藏著舊城時光
儘管袁家崗、謝家灣、楊家坪都是響噹噹的地名,不過,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更喜歡稱這裡為「建設廠」,而他們多半也和建設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時尚繁華的商圈背後,依然能找到建設廠烙下的歷史印記
重慶建設廠,全名國營建設工具機廠,前身是1889年張之洞創建的湖北槍炮廠,即後來的漢陽兵工廠,被譽為「民族工業搖籃」。建設廠曾經是重慶市一號信箱的主用單位,也是重慶有史以來唯一使用1位數信箱的單位,可見其身世顯赫。當年從袁家崗田家炳中學到楊家坪直港大道,都是它的地盤。1991年,建設廠改制為「建設工業集團公司」,2009年完成搬遷,離開了謝家灣。昔日高大的廠房、高聳的煙囪、熱火朝天的車間、人頭攢動的廠區……以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建設廠」這個名字,都被萬象城、龍湖西城天街、艾佳沁園等耳目一新的符號所代替。
不過,就在時尚繁華的商圈背後,我們依然能找到建設廠烙下的歷史印記。與萬象城一牆之隔,就是建設廠老家屬區。這裡的房子普遍不高,外牆被時光染上了暗色調。家屬區的喧囂與萬象城的熱鬧,如同放置在一起的沱茶和咖啡,各自散發著不同的香和苦。
建設廠老家屬區裡,衣店的商品賣得非常便宜
不少有名的老火鍋店都是建設廠子弟開的
老家屬區裡,沿街的一排店鋪組成了被時間遺忘的「舊日小集市」。衣店的商品賣得非常便宜,簡單地理個髮只需要花5塊錢。到了夜裡,三步一家火鍋,五步一攤燒烤,不少有名的老火鍋都是建設廠子弟開的,很多人開著導航專門找過來……
「原來建設廠裡啥都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電影院,不出廠都能吃好耍好。」住在建設廠家屬區的陳婆婆說,廠區變成了住宅小區,不少火鍋店的老闆掙了錢,還是買這裡的小區房,「還是沒走出建設廠。」
從建設廠家屬區老房子裡眺望時尚繁華的商圈大樓
老家屬區裡建起了新球場
原標題:解謎!重慶這麼多帶「家」的地名,竟是這樣來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