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卡脖子你可能想到光刻機,想到晶片,但是你能想到鐵礦石也可以被澳大利亞用來作為限制中國的卡脖子利器嗎?
鋼鐵是任何一個強國崛起過程中的基石,從英國工業革命到德國趕超,從歐洲各國復興到美國稱霸,背後都離不開鋼鐵工業的身影,而鋼鐵工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鐵礦石原料。
截止到2019年中國89%的鋼材都是由鐵礦石煉製的,廢鋼煉製的鋼材佔比僅11%,而作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中國鋼鐵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2020年鋼鐵產量預計超過10億噸,如果把中國各省份的鋼鐵產量也拿出來參與排名的話,全球鋼鐵產量的排名前五名分別是中國,中國河北,中國江蘇,日本,中國山東,與產量相對應的是中國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鐵礦石,而這些礦石大多來自國外進口。
2019年中國進口鐵礦石10.68億噸,佔全世界鐵礦石進口量的69.1%,穩穩佔據世界第一名,而第二到第五名的進口量加起來才佔17%。
中國進口的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其中澳大利亞佔60%,巴西佔20%,中國進口的鐵礦石超過60%來自澳大利亞,這也成了澳大利亞的籌碼,也是澳大利亞拿鐵礦石當籌碼叫囂停止向中國出口鐵礦石的依仗。
或許有人會問中國為什麼要進口國外鐵礦石,用自己國家的鐵礦石不香嗎?
中國目前已經探明的鐵礦石儲量位居世界前五,每年的鐵礦石產量也有3.5億噸,但是國內的鐵礦大多數深埋在地下,需要打井開挖,而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富集在地表,掀開地皮就能開採,這也導致了開採成本比國內具有相當的優勢,不僅如此它們鐵礦規模大,衍生出智能化,集約化的開採方式,又進一步降低了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開採和運輸成本,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供應量中國都得從國外進口鐵礦石。
或許你還會這樣想中國是大買家,顧客都是上帝,只要中國不給高價,不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讓它資源賣不出去澳大利亞不就聽話了嗎?
其實在鐵礦石進口澳大利亞才是強勢的一方,鐵礦石無法出口對澳大利亞來說肯定有損失,畢竟澳大利亞的GDP不少部分就是來自鐵礦石的出口,但是與之對應中國停止進口鐵礦石對於中國的鋼鐵工業來說相當於「斷糧」鋼廠的高爐熄火,鋼廠的損失連帶鋼鐵短缺給基建,製造業,房地產等行業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這也是中國咬牙為什麼要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主要原因。
國產鐵礦石競爭不過,進口鐵礦石又面臨壟斷,那中國就沒有破局之法了嗎?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擴大礦源投入,這在歷史上是有成功案列的,這就是中國的鄰居日本,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當然鐵礦石也不列外,日本作為重要的鐵礦石消費國對於鐵礦石的依存度一度接近100%,但日本通過對外投資不僅解決了依賴程度高的問題,還在全球鐵礦石領域有一定的話語權。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世界四大礦山,四大礦山也就是世界四大鐵礦石生產商,分別是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FMG公司,這四家公司的礦石產量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60%,幾乎壟斷了全球的鐵礦石供應。
正是它們抓住了中國崛起需要大量鐵礦石的要點,瘋狂提升鐵礦石價格,而日本非常聰明通過早期對四大礦山的投資換取了大量的股權,四大礦山中最大的巴西淡水河谷有15%的股權是在日本手中,日本也正是靠著這一點雖然自己沒有鐵礦石,但卻在世界鐵礦石領域擁有不低的話語權。
也許你會說中國複製日本的做法不就行了嗎?
可以告訴你不行,2000年之後中國的很多企業遠赴海外,收購了鐵礦石礦源,但結果並不理想,最成功的一次中鋁集團借著必和必拓收購力拓的機會,成為了力拓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一度達到14.99%,但是澳大利亞的監管機構跳了出來,設置了15%的所有權上限,很明顯就是要阻止中鋁集團進一步控股,它們也清楚讓中國企業控制了股權,想要提升鐵礦石價格就不是隨便的事了,為了繼續高價向中國出口鐵礦石,澳大利亞專門針對中鋁集團頒布了新規。
中國的鐵礦石供給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數量,一個是價格,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擴大鐵礦石的來源,多從其他國家進口鐵礦, 這樣也可以治治澳大利亞的硬氣。
目前最有希望的就是非洲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未開發高品位鐵礦,西芒杜鐵礦投產後每年的產量預計超過1.5億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在鐵礦石定價領域的話語權。
那非洲的鐵礦石怎麼給中國增加話語權了呢?
在西芒杜鐵礦項目中山東衛橋集團,煙臺港集團,中鋁集團等中資企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雖然礦場開採有風險,希望西芒杜多產出鐵礦,為中國在鐵礦石領域增加話語權,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