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的目光大多數都放在了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上,殊不知另外一項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傳統產業—鐵礦石行業我們也是受制於人。
可能有很多人有疑問了,不是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買家嗎?我們來看下這張圖,2019年的時候全球鐵礦石的需求量是16.52億噸,而一個中國就買下了10.69億噸,佔全球需求量的64.9%,這絕對是一個買方市場,就好比你去買東西,整個市場上商品一半多都被你買走了,那你可是大客戶,那跟賣方談價格的時候自然就很有優勢,是可以壓價的。
可是放在鐵礦石行業就不靈了,中國卻並沒有多少定價權,那中國這個大買家為什麼沒有定價權呢?中國的鐵礦石進口會被卡脖子嗎?澳大利亞真的會拿鐵礦石作為對付中國的末日選項嗎?那中國要想取得鐵礦石的定價權,都做了哪些事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中國為什麼要在全世界買這麼多的鐵礦石?難道中國這麼大的地方沒有嗎?有!還不少,從這張全球鐵礦石的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出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和中國四個國家的鐵礦石儲量就佔到了全球鐵礦石總儲量的近70%,雖然中國的儲量不是最多的,但是相比其他國家還是不少。但是我們通常聽到世界三大鐵礦石公司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前兩家是澳大利亞的公司,後一家是巴西的。中國和俄羅斯雖然也有不少的鐵礦石資源,但卻並沒有世界級的鐵礦石公司,這是為什麼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巴西的穆通大鐵礦石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位於巴西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面積有83萬平方公裡。單單是含鐵量大於63%到66%的鐵礦石,就有近800億噸,而玻利維亞對於含鐵量低於63%的石英巖,甚至都沒有進行認真的評估。
高品位的露天鐵礦都開採不完,哪有時間關心那些63%以下的鐵礦石呢?而看看中國,中國的鐵礦石資源分布相對也比較集中。但是在中國30%到50%的含鐵石英石已經是屬於是富礦了,而勘探出的鐵礦大部分都基本處在18%到30%,並且還大都埋在地下較深的地方。兩下比較就知道人家是在地表露天開礦,對63%以下的鐵礦石都沒興趣。而中國就要往地下深挖,找到50%以下的含鐵石英巖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反映到開採成本上,這可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兒了。咱們來看一下這張圖。這張圖中顯示的是全球最大的四個礦山和中國的鐵礦石開採成本。2012年的時候三大礦山的開採成本是50美元一噸,而中國的開採成本高達150美元。即使到了2018年三大礦企的開採成本在25美元左右,而中國的開採成本達到了70美元左右,足足是人家的將近3倍。
而中國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重複建設、無序的競爭,導致鋼鐵行業的利潤率都非常的低,而鋼鐵的生產成本中鐵礦石又佔了近三成,所以鋼鐵企業對於鐵礦石的採購價格是非常敏感的,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率,就必須採購更為便宜的鐵礦石。那海外的鐵礦石就是眾多鋼鐵企業的首選,這也就造成了中國的鐵礦石大部分都要從海外採購,而優質的鐵礦企業又比較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巴西,所以中國採購鐵礦石的主要賣家又以澳大利亞和巴西為主。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中國進口鐵礦石的62.1%都來自澳大利亞,21.4%來自巴西。而作為五眼聯盟之一的澳大利亞,僅僅跟隨著美國的政策聽風就是雨,亦步亦趨。甚至有澳大利亞的議員揚言說澳大利亞掌握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基建拉動,而基建的原材料鋼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澳大利亞卻控制著中國60%的鐵礦石進口,如果澳大利亞啟動鐵礦石供應的這個末日選項,那麼就會對中國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真的會這樣嗎?
首先咱們剛才說了中國的鐵礦石儲量為世界第4,佔據全球12%的儲量。這也就是說中國有這個資源,只是在市場經濟的範圍內開採的成本比較高不划算,所以才到國外買。但是假設澳大利亞真的是哪根筋沒搭好,愣頭青的就是要對中國斷供鐵礦石,那中國也可以開採自己的鐵礦石資源,只不過價格高些而已。但也不會像半導體產業那樣,人家一禁止就只能幹瞪眼。而且澳大利亞如果給中國斷供鐵礦石是傷敵1000,自損1800,為什麼這麼說呢?
鐵礦石出口可以說是澳大利亞最賺錢的生意,沒有之一。鐵礦石這個單一商品的出口額,長期的佔據澳大利亞總出口額的15%到20%之間,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30%。所以如果斷供鐵礦石,估計還沒有看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澳大利亞自己的經濟就先地震了。所以那位無知議員的話咱們笑笑就可以了,千萬別當真。
但是澳大利亞作為全球出產鐵礦石最多的國家依然不可小覷。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2018年到2019年鐵礦砂的進口數量幾乎就沒有增長,但是這邊所花的錢從700多億漲到了1000多億,有近30%多的增長。進口數量沒有增長,付出的錢卻增加了,那就意味著進口的鐵礦單價漲了很多,礦山又不會跑,成本又不會增加多少,那為什麼鐵礦石會漲價呢?
去年大家都知道的巴西淡水河谷潰壩和澳大利亞遭受的颶風襲擊,導致了鐵礦石減產,減產意味著價格上漲。當然這只是表象,在表象之下三大礦石企業以及國際所通用的鐵礦石價格指數都有美國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魅影。
目前國際最通用的價格指數叫做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其就參考了青島港的到港價格。看似公平實則在背後操控。編制普氏價格指數的母公司的大股東也同樣是花旗銀行的大股東。而三大礦山中,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前幾名股東名單中,也同樣有著滙豐、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影子。
當資本市場與大宗商品被這些金融機構連接在一起之後,實際上國際大宗商品的買賣就淪為了金融市場獲利的工具,就不僅僅是需求與供給相互滿足的問題了。所以影響鐵礦石價格的因素,除了買方和賣方之外,還有另外一隻看不見的手,華爾街的資本市場。而在對鐵礦石的定價權中,同樣作為進口商的日本卻有著比我們更高的議價權,這是為什麼呢?
在2004年以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但隨著中國基建狂魔的成長,對鐵礦石的需求急速增長。日本雖然對鐵礦石的需求在穩步下降,但深知這門生意有多暴利。於是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大量的投資,參股澳大利亞和巴西的礦山。在澳大利亞24個鐵礦中,日本就戰略投資了8家,並在另外的16家中持有股份。
日本在經濟騰飛的60、70年代就開始涉足澳大利亞的鐵礦投資,比如三井物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鐵礦投資生意,甚至在2003年的時候收購了巴西淡水河谷母公司15%的股份,自己既是生產者又是購買者,自然也就擁有更多的定價權。
但反觀中國,雖然布局了很多海外鐵礦,但畢竟起步還是比較晚的,而且早期出海的也大多都是國企,但是購買到的多數鐵礦質量一般而缺乏價格競爭力,大有一副錢不是自己的就敞開花的架勢。甚至有統計說在2006年到2010年期間,中國企業在海外礦業領域的併購失敗率高達95%,來想想這條路有多難走,畢竟礦產資源開發不同於其他有礦產資源的國家,政治並不一定穩定,當地的各種利益相關方都要進行斡旋,投資回報周期又極長,很多情況都掣肘著項目的進行。
比如去年年底,中國企業拿下了一個世界級的鐵礦—西芒杜鐵礦,但在媒體上大家看到的大多是中國企業有多牛多牛,中國終於可以擺脫澳大利亞一家獨大的狀況。誠然這個鐵礦品位平均在65%左右,已經探明的儲量在20億噸,外圍和地下預估的潛藏礦藏預估可以達到100億噸,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一下這個位於非洲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風險與未來的巨額收益相比同樣巨大。
西芒杜鐵礦在2003年由幾內亞政府授權力拓公司發現的,在2006年取得了採礦權,但是力拓獲得採礦權之後,幾內亞政府卻以開發遲緩為由,收回了西芒杜北部區塊的採礦權,然後把採礦權出售給了以色列的BSGR公司。
2008年幾內亞政局動蕩,加之經濟危機,力拓和BSGR都不能實質性的推進項目。無奈之下2010年力拓又引進中鋁集團,BSGR引進淡水河谷,而澳大利亞的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本來就是鐵礦行業的死對頭,這下大家都介入到了一個項目中,一山豈容二虎,於是力拓就開始起訴淡水河谷,拉開了近5年的訴訟戰。
而正當各家都焦頭爛額的時候,幾內亞政府修改法律,要求政府必須持有15%的乾股。無奈之下各家公司重新劃分股權,這還沒完,幾內亞政府起訴BSGR集團賄賂,展開司法調查,最終逼迫BSGR放棄了西芒杜北段的採礦權,重新招標後由山東宏橋集團和煙臺港、新加坡韋利國際組成的贏聯盟成功中標,中標歸中標,到能產出礦石運回中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先不說幾內亞的軍政府是否穩固,單單是配套建設就需要先修一條長650公裡的鐵路,再造一個運送鐵礦石的深水港。不用說這麼大的礦山一旦開足馬力生產,對世界鐵礦石格局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那目前的礦業巨頭又豈會坐視不理,中間如果不下絆腳反倒是不正常了。
不過如果中企在多年後真的能夠順利的開採出鐵礦石,那這個世界級的礦場對於中國獲得鐵礦石的定價權有著很大的助力,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了。當然縱是國際礦產投資有各種各樣的風險,但這種投資也是中國資本必須要做的,畢竟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太不保險了,更何況是與中國處處不對付的五眼聯盟國家澳大利亞了。
再者要想獲得鐵礦石的定價權,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議價談判。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但是在全國各地分散著數千家的大中小型鋼鐵企業,極度的分散,這就造成了大家在購買鐵礦石的時候,單個企業的購買數量不多,那就意味著單價高昂。雖然大型鋼企聯合起來進行抱團組成聯盟,與三大礦石企業進行價格談判,但是這些大型鋼企聚集起來的時候,集中度卻並不高。
咱們來看一下這張圖,中國鋼鐵行業的集中度為36%左右,所以在採購的時候就不能體現出以量換價的效果。假如我們擁有美國83.4%的集中度,那麼中國每年以近10億噸的採購量,鋼企所組成的採購聯盟就擁有了近8億噸的採購量,這讓全球的任何一個鐵礦公司都不敢小覷了,也勢必會讓這些鐵礦石企業壓低價格,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所以國內鋼鐵企業的兼併重組,組建採購聯盟是必走之路。
而中國近些年實施的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對鋼鐵企業進行兼併重組,形成頭部企業,已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投資海外的權益礦雖然遇到了很多挫折,但這些經驗也使得走出去的礦企在未來能夠更加從容,使得中國的鐵礦石來源能夠更加的多元化。
雖然在目之所及的幾年中,澳大利亞仍將是我們採購鐵礦石的第一來源國。但凡事總要一步一步來,一口吃不成胖子,我們的目標不是不去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而是讓中國的鐵礦石來源放在多個籃子裡,這樣才會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