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體貼,而不是對抗
蔣勳先生在他的《細說紅樓夢》裡講到一個觀點,讓我特別動容:他說每個人都有他很多的委屈之處。這個觀點是說趙姨娘,一個連親女兒探春都不認的招人恨的角色。作為一名管理者,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像文學家那樣體貼人心,但在評價和處理員工的問題上,多一些人性的溫暖和體貼,往往勝過一切技巧。
員工天天抱怨卻不肯離職,新人都被他帶壞了。這是一句充滿批判、對抗和不滿情緒的話。員工抱怨是向來如此還是最近才變得這樣?是對任何事任何人都抱怨還是針對某些事某些人抱怨?是在明面上抱怨還是在私下抱怨?
如果我們能夠稍微再耐心一點觀察,試著站在員工的角度去看,可能就會得出更有利於解決問題的信息。據我的觀察,很多人在別人眼中愛發牢騷愛抱怨,其實自己是不自知的,可能只因為她是一個心直口快、情緒都寫在臉上的小透明。
02分析員工抱怨的原因,並客觀評估造成的影響
根據我多年HR工作接觸到的案例來說,喜歡發牢騷、抱怨的員工一般集中在3類人身上:
第一類:工齡比較長的老黃牛型員工,在公司一直沒什麼突出貢獻也沒有大的差錯,眼看新人都比自己職位和薪資高,產生不平衡心理;第二類:公司內部變動導致部門、工作內容、直屬上司等發生較大調整的,對新環境不滿不適應;第三類:本身是口無遮攔的性格,遇見什麼不吐槽兩句就不痛快,實際上沒什麼特殊深意,吐槽結束也就結束了。
作為領導,面對部門員工天天抱怨的原因,先看看他屬於哪一類,再看造成的影響及有無改善的可能。
在以上三種情況中,第三類是沒法要求員工改變的,畢竟已經幾十年形成性格了,但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但凡熟悉他的,都不會把他的抱怨和牢騷當回事兒,知道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那我們需要評估的就是除了這個弱點外,他身上的長板夠不夠長、業務能力是不是足夠過硬、是否不容易被替代。如果是,忽略,需要改變的是別人:經常提醒部門其他人以及對外合作部門,這個人哪兒哪兒都好(多誇一誇他的優點),就是一點不好,臭脾氣愛抱怨幾句,大家包容包容。如果不是,那就考慮及時勸退。
03坦誠溝通,共同制定改進計劃
經過第一步我們做好了心理建設、調整心態,到第二步分析具體原因,接下來就是要跟員工進行坦誠溝通了。一個有效的坦誠溝通大概分為如下幾小步:
1、坦誠說明溝通的緣由。切忌要以事實為依據,而不是評判性、情緒性的結論,比如就不能說「天天抱怨」、「帶壞新員工」這種話。正確的示範應該是:
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對工作有一些不滿意,比如周一的周例會上你直接在會上說……(抱怨的話),周二某部門某同事找你溝通某事的時候你又……(抱怨的表現),剛剛我說某事的時候你又……(抱怨的具體表現)不知道你是否意識到,這些對周圍的同事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2、深挖員工抱怨背後的原因。在溝通之前要去收集員工儘可能多的資料,結合前面第二步分析員工產生抱怨的幾種原因,對員工的表現有初步判斷。溝通中根據員工自己講的原因,引導他往更深層次的方向去深挖,充分發揮同理心與員工一起共同找到心結所在;
3、針對員工的心結提出建議,並制定共同行動計劃。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造成現在的結果,員工的心結所在一定既有他個人的原因,也有公司、部門的原因,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跟員工一起來看,哪些是需要員工自己去改進的,哪些是我們作為部門領導需要去幫員工解決的,達成共識,制定一個行動計劃,並確認各自要在什麼時間完成;
4、用行動方案的檢查和跟進消除抱怨。牢騷和抱怨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力感的一種憤怒。制定了計劃之後,我們要經常督促員工改進方案的執行情況,每當再有抱怨出現,指指你們共同定下的計劃,他就會心領神會。如果做不到,那個時候就是他自己不好意思再抱怨,而選擇自行離開了。
04總結
管理就像為人父母,首先磨練的,其實是自己的心性。面對一個成年人,他犯了錯、他績效不好,我們當然可以簡答粗暴地處理。但如果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個好的管理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心胸寬廣、對他人懷有無限善意的人。於是,遇到問題,我們會收起自己的本能反應,啟動耐心和智慧,激勵其他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拋棄不放棄,除非,員工他自己放棄了自己。
遊刃職場,十多年上市公司HR,《HR硬實力》撰稿人,專注職場乾貨。新手上路,如果喜歡我的分享,關注、點讚、收藏、評論、分享,請多多支持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