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熱食物」如今已是繁忙都市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東西:無論是工作加班,還是外出郊遊,只要有一份自熱火鍋或米飯,無需插電,不用加溫,只要一杯水,靜待10分鐘,即可享用美食。
而事實上,除了一次性的自熱食物,市面上還出現了一種「自熱」的烹飪工具:和自熱食物一個原理,只需要清水和片刻等待時間,即可將燜煮食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到的「燜燒杯」。
燜燒杯外形和普通保溫杯無異,類似的杯身和杯蓋,但不同的是,比起普通的保溫杯,燜燒杯在做到保溫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包括煲、燉、燜、燒在內的多項烹調。用戶只需要把未烹調的食物放進杯中,注水,接著把蓋子蓋起來燜煮1小時左右,即可使得食物在高溫中燜煮至熟透。
如此方便又易於攜帶的懶人利器一經上市,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沒時間做飯的上班族,需要帶飯去學校的學生、扎帳篷露營的旅人。然而,在不少人使用過燜燒杯這項神奇的烹飪工具後,評價卻相當兩極化:在不少誇讚燜燒杯簡單方便的聲音之外,還有不少聲音詬病燜燒杯烹飪出來的食物口感差強人意,甚至實際效果根本沒有宣傳的那麼神奇。
那麼,這所謂「自熱烹飪」的「燜燒杯」,究竟是怎麼一個工作原理呢?到底大家值不值得購入這樣一個「懶人利器」呢?
事實上,燜燒杯的工作原理,核心就在於它的材質:其製作材質的高真空斷熱科技,能夠在近似於真空的環境下最大限度上阻隔了熱的輻射、對流、傳導,使食物在近乎零熱度流失的情況下慢慢燜熟。通俗一點來說,就仿佛一個大型保溫杯,通過儲存的熱量來對食物進行烹飪。
而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燜燒杯對於食物是持續恆溫的加熱,不存在我們明火烹調時掌握的「火候」,食物的味道就無法完全釋放出來,自然在口感或者味道上就有所減損。不僅如此,在燜燒杯「燜煮」的過程中,達不到一定的溫度,蛋白質不會分解,還會流失食物裡的維生素B群,營養物質也很難得到最大體現。
所以,總結來說,燜燒杯作為一項烹飪工具,有利有弊:它為我們生活帶來方便和便利,但同時也讓我們的食物在口感和營養上打了折扣。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要不要購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