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身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自由想法誕生時,當察覺現行的規則是一種奴役時、當同伴飽受不公平的對待時。
你會付諸暴力以反抗還是踐行和平尋訴求?
這便是《底特律:變人》中玩家面臨的重大選擇,而面對仿生人,作為人類的我們又該抱以怎樣的態度?
歡迎來到《底特律:變人》,這是關於不遠的未來故事,這也是關於「他們」(仿生人擁有生命,故不用它們)的故事。
遊戲還是互動式電影
電影會給觀眾帶來沉浸感,而當電影有了一定的互動性時會是怎樣的體驗?我想大概就是《底特律:變人》的樣子,而這又算不算是遊戲呢?
相比常規的電影,《底特律:變人》多了各種劇情走向的選擇,角色的命運時刻把握在玩家手中,而且多了許多增加代入感的交互細節。
前後視角的任意切換、與物件和人物的交互、還有手柄的震動等,這些細節無時無刻在提醒玩家,《底特律:變人》不是一個單純的互動式電影。
但是,相比一般的遊戲來說,《底特律:變人》也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在《底特律:變人》中,玩家只有一個目的: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推進劇情。
其實很多遊戲也有這個目的,但《底特律:變人》不同是:所有的元素都為推進劇情服務,而且這些元素種類太少了。
對話選擇決定人物好感值,從而影響後續劇情;
電子雜誌鋪墊遊戲設定,時刻提醒玩家正存在怎樣的一個劇情世界中;
完成劇情獲得的點數只能用於解鎖圖集、視頻、人物模型和音樂,並沒有影響實際遊戲體驗;
而僅剩的動作元素只是對選擇後的行為進行演示,有點乏味。
因此,在遊戲性上面,玩家又被《底特律:變人》給控制住了,玩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行動,在有限的框架下,玩家只能當「提線木偶」。
到底是遊戲還是互動式電影,這裡僅僅只是將問題提出來,每個玩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而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對《底特律:變人》的理解又更深了。
若《底特律:變人》在製作時,能再增添一些互動性的元素或增強一些動作元素的話,《底特律:變人》會再上一層樓。
劇情收束與瘋狂影射
《底特律:變人》有三位主角(母愛代表卡拉、談崩專家康納、革命領袖馬庫斯),可這三位主角的關聯性是很強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時間上幾乎是同一時期;
2、角色活動地點都在底特律;
3、雖然角色身份不一樣,但彼此間的發生的事件都是可以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線。
開頭三位主角各忙各的,該談判的談判、該革命的革命、該照顧孩子的照顧好孩子。
隨著劇情的發展,將三位主角的命運逐漸的交匯在一起,直至劇情達到高潮。
駕馭多條角色故事線,並在高潮時將劇情自然的收束是很費功夫的,但《底特律:變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接下來說些比較細的方面。
在《底特律:變人》中,黑人(黑色人種,這裡為簡稱,並無貶義)所擔當的角色大多是「真善美」的,如盧瑟、就算有一個阿曼妲有些想法,但至多算一個中性情感的角色。
在《底特律:變人》中仿生人奴役、被區別對待這些情況和黑人的歷史是非常相似的。
何況在美利堅,輿論都是偏向黑人的,甚至算的是某種程度的指導方向了。
因此,《底特律:變人》完全可能在影射現在美國黑人的現狀。
總而言之,種族歧視是不可取的。
購買建議
《底特律:變人》原先為主機獨佔,現已登陸PC平臺,在STEAM上也上架了。
能靜下心來,沉浸在電影中或熱衷劇情體驗的老哥們可以買買買了;
偏向動作類、渴望爽快感的老哥可通過相關介紹視頻,再決定是否購買。
喜歡激烈對線的暴躁老哥謹慎購買。
我是大錘看遊戲,原創不易,求關注,不迷路,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