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06 來源:多彩貴州網
北京時間7月6日23時14分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標誌著即將「出梅」入伏,炎炎盛夏開始登場。
小暑的由來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為「小暑」,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即「小熱」,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季節就要結束,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面臨盛夏「大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暑,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一般在夏至後的第28天入伏,此時正值小暑。
小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小暑節氣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此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吹來的風中都夾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壁。暑氣難耐,蟋蟀紛紛離開田野,躲到庭院牆角下,尋找一片難得的陰涼。
三候,鷹始鷙。地面氣溫太高,老鷹振翅高飛,開始在更清涼的高空,探索新的領域。
小暑飲食
小暑「食新」。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據說「吃新」乃「吃辛」,在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
頭伏吃餃子。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故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民諺。
小暑時節養生保健四大注意事項
(1)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小暑時節,花溪十裡河灘溼地公園荷花盛開。付磊 攝
(2)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多食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湯或粥,多食西瓜、黃瓜、絲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小暑時節,花溪十裡河灘溼地公園荷花盛開。付磊 攝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小暑時節,花溪十裡河灘溼地公園荷花盛開。付磊 攝
(4)不要貪涼衝涼水澡、少進冷食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衝澡,還喜歡衝涼水澡。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溼,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準備。
編輯:曹軼
編審:李蓓
審籤: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