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鹿
圖/胡威爾、肖詩白
責編/劉霞
溼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性地帶,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因其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而被稱為「地球之腎」。沿著海岸線分布的河口潮間帶溼地,是生存條件極為嚴苛的區域。而彈塗魚,正是活躍在潮間帶泥灘上的精靈。
熱愛陸地生活的魚
彈塗魚,民間對這種可愛的小生物稱呼不一,跳跳魚、泥猴、花跳、江邊、海邊……它們上過國內一檔頗負盛名的美食類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隔壁日本吃貨還對這種「水中人參」讚不絕口。比起只能在水中遨遊的一般魚類,它們下得了水,上得了岸,遊得了泳,鑽得了洞,爬得了樹,跳得了舞,可以說是相當頑強了。
彈塗魚喜歡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泥沙的高潮區或半鹹水的河口灘涂。常居穴洞,依靠胸鰭肌柄爬行跳動,退潮時在泥塗上覓食。中國沿海的河口潮間帶區域中生活著大量彈塗魚。漲退潮造成的鹽度和水位變化、泥沙地質造成的孔隙水缺氧等因素,都給生存在潮間帶的生物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但即便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依然有無數生命蓬勃生長,許多多毛類、軟體類、甲殼類、魚類甚至鳥類和小型哺乳類在泥沙中繁衍生息,形成潮間帶溼地的特殊生態圈,而彈塗魚就是其中小小的精靈。
有心者可以發現,中國濱海溼地常見的彈塗魚有兩種。一種體型較小,體長鮮有超過10釐米,青灰體色間帶有褐色花紋,數量很多,往往呼朋喚友,整群出沒;另一種不但體型翻倍,體表還綴有不少頗為亮眼的藍色斑點,當其張開背鰭時,仿若夜間的星空一般熠熠生輝。
其實這兩種彈塗魚在親緣關係上挨得不算近,是同科不同屬。小個頭的是彈塗魚屬的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odestus),大塊頭的是同科大彈塗魚屬的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體表螢光藍色的斑點便是大彈塗魚的標誌性特徵。
彈塗魚中的「四大家族」
我們通常說的彈塗魚,其實是一個統稱,包含了背眼蝦虎魚亞科彈塗魚族中的四個屬——彈塗魚屬(Periophthalmus)、齒彈塗魚屬(Periophthalmodon)、大彈塗魚屬(Boleophthalmus)、青彈塗魚屬(Scartelaos)中的全部30餘種。這四個屬在演化上有連續性,並且在生態上顯示出了一定的遞變性。按照居住習慣來排序,青彈塗魚屬→大彈塗魚屬→齒彈塗魚屬→彈塗魚屬,水生性依次減弱,向陸地過渡。
比如,彈塗魚屬的大鰭彈塗魚,離水之後的攀爬能力比大彈塗魚屬的大彈塗魚要強上不少。
科學家從彈塗魚族的四個屬中,各選取了一種彈塗魚(彈塗魚屬的大鰭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齒彈塗魚屬的許氏齒彈塗魚Periophthalmodon schlosseri、大彈塗魚屬的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青彈塗魚屬的青彈塗魚Scartelaos histophorus),對於這四種彈塗魚的1913個同源基因進行比較分析顯示,主要在水中生活的青彈塗魚和大彈塗魚是一個姐妹組,而更喜歡陸地生活的許氏齒彈塗魚和大鰭彈塗魚是另一個組。基因中的多個突變使彈塗魚獲得了適應陸地生活的能力,使它們從只能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魚裡脫穎而出,成為魚類中獨一無二的一個分支,這些魚中奇葩,既能在水中暢遊,又能在泥地裡鑽牆打洞,還能又跑又跳。
此外,雖然大彈塗魚名字裡帶個「大」字,但它可不是彈塗魚大家族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大彈塗魚的成體長度跟我們的手掌長度差不多,而齒彈塗魚屬裡面的許氏齒彈塗魚可是能長到接近30公分的大傢伙。許氏齒彈塗魚的英文名就叫Giant mudskipper(巨人彈塗魚),真的是魚如其名。不過它在我國沒有分布,想要一睹「彈塗魚姚明」的風採,得去沿海的東南亞國家才行,在馬來西亞的沿海以及近海離島的不少區域都很容易發現它。許氏齒彈塗魚不僅體型大,它在泥攤上挖的洞也特別大,非常好辨認。
泥灘上的「舞林高手」
彈塗魚是河口潮間帶溼地上的精靈,它們是魚類,卻能脫離水面生活;它們擅長打洞,動作敏捷,一旦有風吹草動立刻躍入洞中難以捕捉;它們還熱衷於日光浴,部分種群甚至能爬樹……它們與我們常見的魚類實在太不相同,所有的秘密,歸結於它們特殊的身體構造。
彈塗魚的敏銳視力源自一對鼓凸於頭頂的大眼睛,這對眼睛不僅使它們能夠在渾濁的泥水中視物,還能分工協作,一隻探尋食物,一隻觀察周圍的敵情。更妙的是,這對凸眼能收縮進雙眼下方的一個杯狀結構中,這個杯狀窩裡充滿了水分,可給予乾燥的眼球溼潤,使其更好地工作。
廣東彈塗魚的眼球凸起比大彈塗魚更為明顯,可能跟它們的習性不同相關。大彈塗魚雖然個頭大,但這些大傢伙熱愛素食,以啃藻為生,一漲潮便潛入淺水的洞穴默默等待潮水退去;而廣東彈塗魚的個性和個頭截然相反,它們愛吃肉,最愛小蝦小蟹,漲潮時會隨著潮位線向岸邊移動,甚至依靠腹鰭合併成的吸盤攀上樹。這些小個頭的獵人們需要更佳的視力來發現獵物,並且擁有更接近環境的保護色來規避被涉禽等天敵發現的風險。
彈塗魚的胸鰭肌肉強壯發達,肌柄能夠前後運動並在中間接合,使它們可以在淤泥上行動自如,張開的背鰭如同帆船上揚起的風帆一樣指引著它們跳躍的方向。依靠強有力的胸鰭以及尾鰭叩擊地面的輔助作用,甚至能向前跳躍接近一米。這卓越的跳躍能力即使我們人類的奧運冠軍見了也會自愧不如吧。
彈塗魚最厲害的一點便是它們能夠離水超過半小時。普通魚類的氧氣來源是水,然而彈塗魚能施展兩大絕招在水陸兩地來去自如:第一個絕招是頭部可以儲水的鰓腔,它們離水之前會將鰓腔充滿水,依靠鰓腔中的水進行呼吸,而且鰓的表面還有薄膜來阻止水分散失;第二個絕招是通過皮膚呼吸氧氣,這一點類似青蛙等兩棲生物,只要在泥灘上多打幾個滾保持皮膚溼潤,便可長時間離水而行。
彈塗魚不僅是攀爬能手,也是舞林高手。每年春夏季,雄性彈塗魚為了爭取交配機會,會早早地挖好洞穴,準備好育嬰室,然後在育嬰室門口不停地扭動身姿來吸引雌性。雄性間還會為了爭搶地盤宣示主權而相互角力。繁殖季裡那躍起扭動此起彼伏的大量彈塗魚,是潮間帶泥灘上一道獨特又逗趣的風景線。
然而,這些身懷絕技的泥灘精靈們如今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人類活動、土地開發、環境汙染、漁業捕撈……造成溼地持續的面積減少、功能退化。
以江蘇的濱海溼地為例,圍填海開發和大型基建工程使得短時間內溼地面積大幅度縮減;近岸的化工園區和種養殖業的排汙,使得濱海溼地的健康每況愈下;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泛濫,大量侵佔了水生生物和鳥類的棲息地,對濱海溼地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賴以為生的棲息之所被破壞,這些小生命們又將何去何從?
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繁榮的根本,保護生物多樣性,讓濱海溼地的生態可以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共同命題。
責任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