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親菩薩論大乘禪三關:人無我智、法無我智、真如正智

2021-02-26 墨人鋼工作室

大乘唯識論序

  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然此論始末明三種空。何者為三。一者人無我空。二者因緣法體空。三者真歸佛性空。我空者。我本自無。但凡夫之人愚痴顛倒。於五陰中妄計為有。何以知無。凡夫依心識妄想分別。於五陰因緣法中見我為有。然此我相於五陰中實不可得。若爾般若觀此五陰中一二離二。實體不可得猶如兔角。若有此我於一中住者。應於一中見。應於異中見。應於和合中見。云何一中無我者。以有常無常過故。若有我與五陰一者。五陰無常我亦應無常。復有我若與陰一者。我是常故陰亦應常。若我與陰二者。一邊即同前無常。一邊即同前常。若離二邊者此亦不然。離於二邊別相不可得。是故實無神我。如是知者名入人無我空。因緣法體空者。謂諸色等因緣法。以隨俗因緣起。云何隨俗因緣起。世人見牛起於牛想不起馬想。見馬起於馬想不起牛想。色等法中亦復如是。見柱起柱想不起色想。見色起色想不起柱想。如薪火相待無實。以離於薪更無實火。以離於火更無實薪。於薪更無實火。以離於火更無實薪。於薪更無實火能作薪因。以離於火更無實薪能作火因。而見火說假名薪。見薪說假名火。以相待成故。如是能成所成。而不離能成因而有所成。不離所成因而有能成。如彼薪火能成所成亦實無。是名因緣法體空。真如法空者。所謂佛性清淨之體古今一定。故經雲佛性者名為第一義空。所言空者體無萬相故。言其空無萬相者。無有世間色等有為法故無萬相。非是同於無性法。以其真如法體。是故經雲。去八解脫者名不空空。是故不同無法空也。若如是觀。是名解真如法空。唯識論言唯識者。明但有內心無色香等外諸境界。何以得知。如人目有膚翳妄見毛輪犍闥婆城等種種諸色實無前境界。但虛妄見有如是諸眾生等外諸境界。故言唯識。若爾但應言破色。不應言破心。此亦有義。心有二種。一者相應心。二者不相應心。相應心者。謂無常妄識虛妄分別。與煩惱結使相應。名相應心。不相應心者。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自性清淨心。今言破心者。唯破妄識煩惱相應心。不破佛性清淨心。故得言破心也。

  大乘唯識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修道不共他  能說無等義

 頂禮大乘理  當說立及破

 無量佛所修  除障及根本

 唯識自性靜  昧劣人不信

  於大乘中立三界唯有識。如經言。佛子三界者唯有心。心意識等是總名。應知此心有相應法。唯言者為除色塵等。

 實無有外塵  似塵識生故

 猶如翳眼人  見毛二月等

  大乘中立義。外塵實無所有。若爾云何見有外塵。為證此義故言。似塵識生故。由識似塵現故。眾生於無塵中見塵。為顯此識故立斯譬如眼有病及眼根亂。於無物中識似二月及鹿渴等而現。唯識義亦如是。是故三界實無外塵。識轉似塵顯。三性二諦同無性性。名非安立。

 處時悉無定  無相續不定

 作事悉不成  若唯識無塵

  此偈欲顯何義。若離六塵。色等識生不從塵生。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生。於此處中或生不生而不恒生。若眾人同在一時一處。是識不定相續生非隨一人。如人眼有翳見毛二月等。餘人則不見。復有何因翳眼人所見發蠅等塵。不能作發蠅等事。餘塵能作。又夢中所得飲食衣服毒藥刀杖等。不能作飲食等事餘物能作。又乾闥婆城實非有。不能作城事。餘城能作。若同無塵。是四種義云何不同。是故離塵。定處定時不定相續及作事。是四義悉不成。非不成。定處等義成如夢。云何夢中離諸塵有處。或見國園男女等非一切處。或是處中有時見有時不見而不恆見。是故離塵。定處定時得成立。如餓鬼續不定。如餓鬼相續不定得成。云何得成。一切同見膿河等。膿遍滿河故名膿河。猶如酥甕。餓鬼同業報位故。一切悉見膿等遍滿河中非一。如見膿河。餘糞穢等河亦爾。或見有人捉持力杖。遮護不令得近。如此唯識相續不定離塵得成如夢害作事。

  如夢離男女交會出不淨為相夢害得成作事亦爾。如此喻各各譬處時定等四義得成。

  複次如地獄一切由地獄譬四義得成立。云何得成。見獄卒及共受逼害。如地獄中諸受罪人見獄卒等定處定時見狗烏山等來平等見非一。受逼害亦爾。實無獄卒等。由同業報增上緣故。餘處亦如是。由此通譬四義得成。何故獄卒狗烏等不許是實眾生無道理故是獄卒不成地獄道受罪人故如地獄苦不能受故。若彼地獄人更互相害。云何得分別此是地獄人彼是獄卒。若同形貌力量無更互相怖畏義。於赤鐵地火焰恆起。彼自不能忍受燒燃苦。云何於中能逼害他。彼非地獄人。云何得生地獄中。云何畜生得生天上。如是地獄畜生及餓鬼別類等生地獄中名為獄卒。是事不然。

 如畜生生天  地獄無雜道

 地獄中苦報  由彼不能受

  若畜生生天由雜業能感起世界樂。生中受天樂報。獄卒等不爾。不受地獄苦報故。是故畜生及餓鬼。無道理得生地獄中。

 由罪人業故  似獄卒等生

 若許彼變異  於識何不許

  由地獄人業報故。四大別類生獄卒等種種差別顯現色形量異。說名獄卒等。變異亦爾。或顯現動搖手足等。生彼怖畏作殺害事。或有兩山相似羺羊乍合乍離。鐵樹林中鐵樹利刺或低或豎彼言不無此事。何故不許由識起業識有變異。而說是四大有此變異。複次。

 業薰習識內  執果生於外

 何因薰習處  於中不說果

  是罪人業於地獄中。能見如此等事四大聚及其變異。此業薰習在地獄人識相續中。不在餘處。此薰習處是識變異似獄卒等。是業果報而不許在本處。非薰習處而許業果生。何因作如此執。阿含是因。若但識似色等塵生無色等外塵。佛世尊。不應說實有色等諸入。此阿含非因。以非阿含意故。

 色等入有教  為化執我人

 由隨別意說  如說化生生

  如佛世尊說有化生眾生。由別意故說。幻相續不斷乃至來生。複次佛說。

 無眾生及我  但法有因果

  由此別說知是別教。佛世尊說。色等諸入亦如是。為度宜聞說入眾生。此說依教意。別教意云何。

 識自種子生  顯現起似塵

 為成內外入  故佛說此二

  此偈欲顯何義。似塵識從自種子勝類變異生。是種子及似塵。顯現為似色識生方便門故。佛世尊次第說。眼入色入乃至似觸識。從自種子至變異差別生。是種子及似觸。顯現為觸識生方便門故佛世尊說。為身入及觸入若約此義說入。有何利益。

 若他依此教  得入人無我

 由別教能除  分別入法空

  若佛世尊由此義說諸入。受化弟子得入人空。從唯六雙但六識生。無一法為見者乃至為觸者。若知此義說人空。所化弟子得入人我空。由別說者。由說唯識教。得入法我空。云何得入法空。一切法唯識生似色塵等。無有一法色等為相。若知如此得入法空。若一切法一向無。是唯識亦應無。云何得成立。非一切法一向無。說為法空。非知此義名入法空。若爾云何得入法空。由除分別性相故。得入法空。如凡夫分別所有法相。由此法相一切法空無所有。是名法空。不由不可言體諸佛境界說諸法空。如此唯識由別識所分別體無所有故空。若入此理得成立唯識入法我空。不由撥一切法無。若不如此別識應成別識境。唯識義則不成。識塵實有故。此云何可信由此義。佛世尊說。色等入是有不由實有。色等入為眼識等境界。由如此理是義可信。

 外塵與鄰虛  不一亦不異

 彼聚亦非塵  鄰虛不成故

  此偈欲顯何義。是色等入各各是眼識等境。為當與鄰虛一如有分色鞞世師所執。為當不一由鄰虛各別故。為當是鄰虛聚色入與鄰虛成一作眼識境。是義不然。是有分色於分中不可見異體故。亦非多鄰虛各各不可見故。亦非多鄰虛聚集成塵。由鄰虛不成一物故。云何不成。

 一時六共聚  鄰虛成六方

 若六同一處  聚量如鄰虛

  有六鄰虛從六方來。與一鄰虛共聚。是一鄰虛不成一物。有六方分故。是一鄰虛處他方鄰虛不得住故。若一鄰虛處即是六處。一切同一處故。則一切聚物量同鄰虛。更互不相過故。如鄰虛量聚亦不應可見。若汝言鄰虛不得聚集無方分故。此過失不得起。是鄰虛聚更互相應。罽賓國毗婆沙師作如此說。則應問之。如汝所說鄰虛聚物。此聚不異鄰虛。

 若鄰虛不合  聚中誰和合

 複次無方分  鄰虛聚不成

  若鄰虛無和合。於聚中此和合屬何法。若汝言鄰虛更互得和合。此義不然。何以故。鄰虛無方分故。若和合不成。何況有假名聚。應如此說。聚有方分。若和合義不可立。無方分鄰虛云何和合得成。是故鄰虛不成一物。鄰虛和合。若可然若不可然。今所不論。

 若物有方分  不應成一物

  鄰虛東方分異餘五方。乃至下方分亦如是。若分有異鄰虛取分為體。云何得成一物影障復云何。

  若一鄰虛無有方分。日正出時云何一邊有影。何故作如此問。是鄰虛無有別分正為日所照。複次此鄰虛與彼鄰虛若並無方分。云何相障。何以故。此鄰虛無有餘分。是處相合他來則障。若無有障一切六方鄰虛同一處故。則一切聚同鄰虛量。此義已如前說。是影及障。屬聚不屬鄰虛。云何不許此義。汝今許聚是有異鄰虛不。故說影障屬聚耶不也。若同則無二。若聚不異鄰虛。此影及障則不屬聚。何以故。但形相分別謂之為聚。何用作此思量。是色等諸塵體相未破。何者為其體。眼等境界及青等類此義即應共思量。此眼等境界及青等類。汝執為塵體。為是多物為。是一物若爾有何失。若多者其失如前。若一者亦有過。如偈言。

 若一無次行  俱無已未得

 及別類多事  亦無細難見

  若一切青黃等無有隔別。是眼境界執為一物。於地則無次第行。若一下足應遍行一切。此間已得彼處未得。於一時中此二不成。何以故。一時中一物不應有已得未得。不應有多別類如象馬等軍。亦不應有多別事。何以故。是一物處多物則在其中。此彼差別云何得成。複次云何為一是二所至中間則空。複次是最細水蟲與大同色。無不可見義。若汝由相差別色等諸塵。執有別物不由別義。若爾決定約鄰虛別類。應分別塵差別。則鄰虛不成一物。色等五塵非眼等境界。是故唯識義得成。諸塵者。謂識及識法為體。離能取所取故無增。立正因果故不減。無無因及不平等因。二空及十二緣生即是其自性。如偈言。是有是無由依諸量可決是非。一切量中證量最勝。若塵實無如此證智。云何得起。所謂我證如此。

 證智如夢中

  如夢時。離塵見山樹等色。無有外塵。證智亦如此。

 是時如證智  是時不見塵

 云何塵可證

  如汝所說證智起時。謂我如此證。此時中汝不得見塵。但意識分別。眼識已滅故。是塵云何可證若人說剎那滅。此人是時執色乃至觸已謝。問若非五識所量。意不能憶持。是故五塵決定是五識所量。量者是名見。是故色等六塵說是所證。答是義不然。謂先已證塵後方憶持。何以故。

  如說似塵識。

  離色等六塵眼等六識。似六塵起。此義如前說。

  從此生憶持。

  從此似塵識有。分別意識與憶持相應。似前所起之塵後時得生。是故不可執由憶持起。謂先以識證塵。若如夢中識無塵得起覺時。若爾如世人自知夢識無塵。亦應自知覺識無塵。既無此事。故知覺時所見塵。異夢中所見。複次夢有更起義。覺時則不爾。非一切無塵。答此言非證。

 夢見塵非有  未覺不能知

  如是虛妄分別串習惛熟。世人見非實塵如夢所見謂為實有。覺則不爾。如實能解夢塵非有。如是若觀行人修出世治道得無分別智。入非安立聖諦見位得覺悟。是時無分別智。後得清淨世智。如理見六塵實無所有。此義平等。若由自相續轉異勝故。眾生六識似六塵起。實不從塵生者。由事善惡友聽受正邪二法。眾生有正邪二定。云何得成。若所親近及說實無。

 更互增上故  二識正邪定

  一切眾生由更互識增上故。有二種識定成。或正定或邪定。更互者。自他共成自他事。是故別識相續勝能故。別識相續勝能生。不從外塵起。若如夢識無境界。覺識亦如此者。云何夢覺二人。行善作惡愛憎兩果。未來不同。

 夢識由眠壞  未來果不同

  是正因。能令夢心無有果報。謂惛睡所壞故。心弱不能成善惡業。問若一切唯有識。則無身及言。云何牛羊等畜生。非屠兒所害而死。若彼死非屠兒所作。屠兒云何得殺生罪。答曰。

 由他識變異  死事於此成

 如他失心等  因鬼等心力

  猶如鬼神等心變異故。令他或失念。或得夢。或著鬼等。諸變異得成。複次有神通人心願故。有如此事。如娑羅那王等得夢。由大迦旃延心願故。複次阿蘭若仙人瞋心故。毗摩質多羅王見怖畏事。如是由他識變異。能斷他命根。因此事故。同類相續斷說名為死。此義應知。複次。

 云何檀陀林  空寂由仙瞋

  若由他識變異增上不許眾生死。世尊。成立心重罰最為大罪。問優婆離長者。長者汝曾聞不。云何檀陀柯林。迦陵伽林。摩登伽林。空寂清淨。長者答言。瞿曇。曾聞由仙人瞋心。

 心重罰大罪  若爾云何成

  若汝執有諸鬼神愛敬仙人故。殺害此中眾生。不由仙人瞋心。若爾云何由此業心重罰大罪。劇於身口重罰。由仙人瞋心故。如是多眾生死故。心重罰成大罪。若一切唯識。他心通人為知他心為不知。若爾有何所以。若不知云何得他心通。若知云何言識無境。

 他心通人智  不如境云何

 如知自心故  不知如佛境

  是他心智境云何不如由無智故。如不可言體他心則成佛境如此不能知故。此二境界不如非是此顯現故。能取所取分別未滅故。此唯識理無窮。簡擇品類甚深無底。

 成就唯識理  我造隨自能

 如理及如量  難思佛等境

  我等作一切功用。不能思度此理。此理非覺觀所緣故。何人能遍通達此境。是佛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於一切法知無礙故。如量如理。此境唯佛所見。

  婆藪槃豆菩薩造唯識論竟。

  菩提留支法師。先於北翻出唯識論。慧愷以陳天嘉四年歲次癸未正月十六日。於廣州制旨寺。請三藏法師枸羅那他。重譯此論。行翻行講。至三月五日方竟。此論外國本有義疏。翻得兩卷。三藏法師更釋本文。慧愷註記。又得兩卷。末有僧忍法師。從晉安齎舊本達番禺。愷取新文對仇校舊本。大意雖復略同。偈語有異。長行解釋。詞繁義闕。論初無歸敬。有識君子宜善尋之。今謹別抄偈文。安於論後。庶披閱者為易耳。此論是佛法正義。外國盛弘 沙門慧愷記。

 修道不共他  能說無等義

 頂禮大乘理  當說立及破

 無量佛所修  除障及根本

 唯識自性靜  昧劣人不樂

 實無有外塵  似塵識生故

 猶如翳眼人  見毛兩月等

 處時悉無定  無相續不定

 作事悉不成  若唯識無塵

 定處等義成  如夢如餓鬼

 續不定一切  同見膿河等

 如夢害作事  複次如地獄

 一切見獄卒  及共受逼害

 如畜生生天  地獄無雜道

 地獄中苦報  由彼不能受

 由罪人業故  似獄卒等生

 若許彼變異  於彼何不許

 業薰習識內  執果生於外

 何因薰習處  於中不說果

 色等入有教  為化執我人

 由隨別意說  如說化生生

 識自種子生  顯現起似塵

 為成內外入  故佛說此二

 若他依此教  得入人無我

 由別教能除  分別入法空

 外塵與鄰虛  不一亦不異

 彼聚亦非塵  鄰虛不成故

 一時六共聚  鄰虛成六方

 若六同一處  聚量如鄰虛

 若鄰虛不合  聚中誰和合

 複次無方分  鄰虛聚不成

 若物有方分  不應成一物

 影障復云何  若同則無二

 若一無次行  俱無已未得

 及別類多事  亦無細難見

 證智如夢中  是時如證智

 是時不見塵  云何塵可證

 如說似塵識  從此生憶持

 夢見塵非有  未覺不能知

 更互增上故  二識正邪定

 夢識由眠壞  未來果不同

 由他識變異  死事於此成

 如他失心等  因鬼等心力

 云何檀陀林  空寂由仙瞋

 心重罰大罪  若爾云何成

 他心通人智  不如境云何

 如知自心故  不知如佛境

 成就唯識理  我造隨自能

 如理及如量  難思佛等境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物能成佛嗎?
    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 佛學常識58|佛教八大宗派之法相宗
    法相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
  • 無情物能成佛嗎?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就是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人識得心,如果你能夠了解真如本性,沒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盡不可得。……所以,當一個大悟的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山河大地,心性融入一切的時候,就是那一句: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
  • 真如自體相無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淨法,不出於真如的體相與用。今先說「真如自體相」,以明淨法的不斷:單從真如體說,那是離言的,無念的。依言施設,也只能說真如不空。
  • 轉識成智丨八識之中見真我
    第八識種子識一直藏著人所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前七識所有的活動,它就是一個永不忘記的超級記憶中心,不但藏著今生經歷的一切還藏著過去和未來生經驗的結晶。第八識具有創造的力量,能生起各種現象和形相,它能受第六、七識的薰習起變化,與真如本體相通,一切皆由第八識的活動而起,它是八識之根本,它包含了一切無上的智慧。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二、「心」「神明」與「眾生」成佛三、法身佛性與真識心結語佛教作為追求自力解脫的宗教堅持人皆可成佛的先驗預設,因而必須追問成佛的根據。通宗入道次第,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是諸佛之宗。此一法即一切,體相俱融,故稱為[通];出三乘通教之上,體性寬博,故為大;無障礙,虛通運,故謂為乘。說中亦辨四十二賢聖德位,但行俱位融,別而無別。《華嚴經》云:住於一地,並攝一切諸地功德。
  • 4、順願念佛普利九界——五門修法順入果覺顯用本智||淨土法門的傳承
    那就抉擇了念佛方法,真正作為安心的念佛人——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安心,隨順佛願來安心,依法性來安心,以報恩心來安心,以「來廣利於十方眾生,自己無所事、閒來無事」這樣作為來用心。自己是個閒人了,這樣來用心,而不是我怎麼樣的我執法執的狹隘路子,不再走這個窄路了。大乘教法,廣大、舒展、真實不虛,我們不要把他搞成那樣子。
  • 認識為心本無過,作意執妄生顛倒
    因為識、智皆是真如自性所現了別之用,而自性本源中既無真妄之見,又無識智之分,真空絕待之境何來智真識妄的觀念?識智同源一真,識本無過,那又該如何正確解讀這個引發眾生顛倒夢想的」識」呢?其次萬法都是真心自性隨緣顯現的妙用,真如自性隨清淨緣所生之識法就顯清淨識用,現清淨相、顯般若智而得一如實相,識就是真心妙明之覺智,無二無別;隨染汙緣所生之識法就顯妄想識用,現虛妄相、顯惑業識而背離真覺。而清淨、染汙是依真心是否受無明所染而說,本也是方便說,因為無明亦空,但無明惑用實有,會引發識生分別執著妄用。
  • 自性真如自性佛
    因為一切法空,相是虛空花,就是黑眼仁長白點,看到空中有花,實際空中沒有花,顯現的一切相都是虛空花,當下就知道一切是一體空性。相就含在空中顯現,顯現出來也是空,心是沒有邊際的,心不死,因為本沒動。若現在明白相不是相,那生死在哪裡呢?這個相叫有餘,絕對明白一切法空,就叫有餘涅槃。當某一個時刻你閉上眼睛,心還是沒動,還是沒有來去生滅,相在與不在,因為本無,它是虛空花,本性還是沒動,就入道了。
  • 恭迎大智文殊菩薩聖誕日 | 隨學文殊菩薩大願,誦文殊心咒,福慧增上(轉發功德無量)
    一切萬法空無自性,無生無滅。若能了悟「清靜無生」,修入根本清淨無生門,就轉眾生的根本無明,成法界體性智。 是東方本空離塵義,代表東方金剛部的不動佛。在「本空離塵」的智慧中,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那我們當下和過去無量劫來身口意所造作的罪業都能清淨。
  • 【懺悔品】心佛眾生無差別,體空相明用周遍——清淨法師
    佛性在各部經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略舉如下: 《菩薩戒經》稱之為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以覺為體故。 《華嚴經》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為涅槃,眾聖所歸故。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人到中年,在看遍了世間百態,嘗盡酸甜苦辣,歷經風霜雪雨後,起伏不定的心開始逐漸趨於平靜。當你試圖去覺明時,又忽現山河大地、日月星宿,萬法萬相隨即現前。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首先,對佛稟白,我善導,至誠恭敬,運心廣大,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報、化三身諸佛。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二)
    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注)無我。二法無我。《大乘百法明門論》卷終你若說有「我」,這個「我」死的時候沒有了,那麼活的時候怎麼會有個「我」呢?這就是疑問。佛就是講這一切法無我的法。不要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自己連法還不懂,但是卻說:「這就是我講的法,這是我講的經。」總把這個「我」放在前面。一對鴿子為什麼做了鴿子(佛教講堂的屋簷上常有鴿子飛來飛去)?就因為它們都有「我」,沒有行佛所說的法,它們不能夠無我。有了「我」就變成飛禽,變成畜生。
  • 「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也就是說,對於沒有親證的命題有所懷疑,是一切人都會有的,只有實證才能把疑惑去除掉,所以我們強調現量重於正教量。現量重於正教量,其實就是「依智不依識」的原則,這並不是我們的創見,而是沿襲佛陀和彌勒菩薩的主張。《瑜伽師地論》說:「世尊說依,略有四種……四、智是依,非識。……因聞為極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四。」因為有些人會把聽聞來的佛法,當成究竟的認識,所以建立「依智不依識」這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