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若想超越自我,先搞明白「我是誰」

2020-12-13 臥龍心術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

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超越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的跨越。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

現實生活之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對某個人進行評價的過程之中,你只要講一些普遍性的行為特徵,被評價的人就會認為你說得很對。而在心理學上,這種習慣用別人眼光審視自己,忽視最真實自我的現象被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舉一個對水瓶座性格描述的例子:水瓶座的人很聰明,最大的特點是創新,喜歡追求獨一無二的生活,個人色彩很濃重,對待自己的朋友友善注重隱私,喜歡結交朋友,又很難跟人交心。

看到這一個水瓶座性格描述的例子,你把「水瓶座」這3個字去掉,換成自己的星座,你會有什麼感想呢?你會不會認為這跟我的性格特別像呢?

大多數人都喜歡獨一無二的生活,大多數都喜歡創新,因為創新能帶給自己新鮮感,同時,大多數人也都喜歡結交朋友,個人色彩同樣都很濃鬱。所以當星座性格分析採用普遍性的詞彙時,你會認為自己的性格就非常符合自己的星座。

步入社會,我們的夢想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追求更好的生活核心關鍵是「超越自我」,若你被「巴納姆效應」影響,連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誰,「超越自我的極限,成為人上人」的夢想就是個笑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

認知不到自己的能力,工作、事業的選擇就會產生認知偏差

選擇大於努力並非是一句空話,而選擇之所以大於努力,是因為結合自身擅長的能力做出來的選擇,能夠更好的開發自我的潛力,能讓自己的天賦充分得到發揮。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託·瓦拉赫在讀書的時候,選擇的是文學的道路,但是他沒有這方面的天賦,走的一點都不順利。無奈之下奧託·瓦拉赫改學油畫,在油畫這條道路上也沒有太大的成績,直到後來奧託·瓦拉赫在化學上的優勢被化學老師認可,他才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你善於營銷,非要做技術型的工作,你認為你能在技術領域有多大成就呢?你善於文學創作,非要搞營銷,你覺得你的能力與你的工作能匹配嗎?

工作、事業選擇的領域與自身的能力不匹配,人自身天賦潛力就難以開發,只有充分認知到自己擅長什麼能力,才能夠選擇對自己要做的行業,從而使得自己更容易突破自身的局限,獲得更大的成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道理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關鍵是要明白這點
    0101小故事中的大道理梅花鹿和猴子要比誰的本領大,請來大象做裁判。大象說:河對岸有棵大果樹,誰先摘到樹上的果子,就算誰的本領大。比賽開始。這是一則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我想看到它的人,都很容易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項,去和別人比較優勢項的高低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關鍵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項,幫我們過好自己的人生。
  • 心理學:若想愛人更愛你,唯一的方法是搞懂「無私」與「自私」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認知另一半內心醜陋的一面,認知兩性情感的本質,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解析情侶
  • 心理學:讀了《自卑與超越》,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貶低別人彰顯自己
    02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可誰曾想你的紀念形式在朋友的眼中卻成為了「曬」的含義。儘管他們三三兩兩的還是在你朋友圈的右下角點了一個大大的「贊」,可是內心卻思索著把兒子剛剛練琴的視頻也發出來,當做心理上的另一種回應。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分手心理學》:分手——重建強大自我,擁抱幸福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的名字叫《分手心理學——走出傷痛擁抱幸福》,作者具備心理學博士背景,充分發揮了女性細膩、共情力強的優勢,善於借用心理學知識解答情感困惑、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引導人們從心理視角重新認識親密關係的本質,發現重建強大自我的契機。既做到了情感共鳴與撫慰,又做到了引導讀者回歸理性思考。
  • 心理學:正確認識「自我」,輕鬆擁有「好人緣」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除了不斷探索世界,在人際交往中,努力去了解他人之外,還會有一種普遍的行為,那就是認識「自我」。 站在主觀的角度上,去識別客觀的世界容易,若想實現自我認知,對於每個人而言,卻是一種需要智慧,具備挑戰的事情。
  • 心理學:「婚外人」與原配,誰是真心誰是假意,別搞不清楚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兩性情感、婚姻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婚外」情感的本質,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認知人性的醜陋面,認知道德品質對個人的影響力
  • 怎麼理解自我與無我?如何才能真正無我?
    人都是自我的。比如說被人誇獎一下,心中沾沾自喜很久,仍然是在自我的相上打轉。所有的哲學都在講人應該找到「自我」,西方人都很自我,他們所有的心理學最終都是讓自我能夠不斷地完善,認為人心裡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自我不完善,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就會很痛苦。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爾雷德.阿德勒(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時,他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戴爾.卡耐基評論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個體心理學代表所有人的心理學。
  • 怪誕心理學,看後明白了很多!
    《怪誕心理學》最大的價值是揭開了生活中我們經常出現但卻從不當回事的行為的秘密。每個人生活中都有一些怪異行為,通過數據告訴我們很多我們認為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或者我們認為是錯誤但實際上很正確的結果。【戀人矛盾應對策略】 1.不要凡事分出對錯,先換位思考,體察對方的潛在動機,相互理解。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父母想不通,他們夫妻恩愛,沒有暴力傾向,孩子是和誰學的呢?隨著了解深入,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男孩是家中長子,還有個4歲的妹妹,他看上去對妹妹很好,其實常常在暗地裡掐她的手臂。
  • 超越自我作文(精選四篇)
    我們要能享受這色彩帶給我們的斑斕,去分享那一份份驚喜與喜悅,從而豐富自我,超越自我。  生活就像一個五味瓶,裝有憂,裝有喜,裝有悲也裝有樂,打翻了它的滋味,可並不還受。如何正確的看待她,善待她呢?毫無疑問,這是不能草草了之的事。我們不能改變,就得適應。試問,又有誰願意去打翻它呢?我們能做的只是用人生這漫漫長路,去矯正它,不讓它隨之傾倒。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 「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學能為我們提供不少線索。《了不起的自我》這本書正是從改變、思維、關係、人生瓶頸和人生階段五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更好的自我發展,如何成為了不起的自己。自我和他人的責任混淆,會讓我們產生指責和自責。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都是你的錯」,這是指責,或「都是我的錯」,這是自責,其實,誰都沒有錯,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沒有明確的因果,也沒有什麼明確的對錯。之所以指責別人,是因為我們不想承擔責任;之所以產生自責,是因為我們不能守住自我邊界,總想要滿足他人的期待。
  • 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很多人這樣理解「自我接納」:抑鬱的人不想工作,不想出門,接納就是我接受這樣的自己,等有一天好了自然就出門工作了。一個不喜歡收拾家的人,家裡亂七八糟,對自己說:我接受這樣的我自己,做真正自己嘛。亂一些沒關係,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兩個人吵架了,一方脾氣很差,遇事斤斤計較,每次都不能稍微包容對方。
  • 心理學:鏡像自我,你是怎麼認識你自己的
    面對評價,有些人很在意,這時就有人說,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那不重要,我們就是我,不是別人的一句評價就可以概括的。這句確實在理,我們的自我是很複雜的,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可是有時我們就是很在乎別人評價,就算知道上面的那些道理,一部分人甚至會因此自責、難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別人評價為什麼會讓人這麼在意。
  • 自我心理學之再吐槽
    自我心理學研討已經進行到一半,已經走到Brenner的現代衝突理論,這應該是自我心理學的3.0版本了。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心理學之問:你會給別人讓路嗎,讓路這個細節暴露了你的什麼心理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的心理學信條是:只有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好的心理學!可提出問題的那位學員卻乾脆的說:我不會讓!聽他這麼一說,所有人都被弄蒙了。接下來,許多人都表達了幾乎相同的看法: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根本不會多想,一般會下意識的讓一下路。然後,有學員反問這位提出奇葩問題的學員:讓個路有什麼的,誰方便誰讓不就完了,這是個事兒嗎?其他學員也都紛紛表示自己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 《分手心理學》:重塑自我是走出傷痛,擁抱幸福的必經之路
    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一書中說:人生的這段脆弱期,是重塑你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的時期。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去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最後重塑自我。1.發現自我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中告訴我們:你之所以會感到自己的內心是受傷的,是因為你沒有被愛,被需要,被真正地看見的感覺,即使身邊有人相伴,但依然感覺自己孤獨且無助,甚至無法把這些空虛和感受說出口。於是,你會沒有自我價值感,你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