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2021-01-07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如果有一天你不慎患上了心理疾病,這個時候你走進心理諮詢室的時候。我們可能聽到心理醫生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接納」。由於網絡的快速普及,接納這個詞慢慢頻繁出現在網絡上,於是一部分有悟性,或者有過專業指導的人,在改變這條路上慢慢能夠體會到接納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多一部分人不但不理解接納的真正意義,甚至有時候還在詆毀它,覺得它誤導了自己。

很多人這樣理解「自我接納」:

抑鬱的人不想工作,不想出門,接納就是我接受這樣的自己,等有一天好了自然就出門工作了。一個不喜歡收拾家的人,家裡亂七八糟,對自己說:我接受這樣的我自己,做真正自己嘛。亂一些沒關係,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兩個人吵架了,一方脾氣很差,遇事斤斤計較,每次都不能稍微包容對方。這時候他對自己說:我要做我自己,我改變了這些,不就不是我了,我要自我接納,這樣才能活出真我!·········

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很多人把這樣一種自我接納理解為一種「不改變。任其發展,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一個藉口。這樣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接納,而是一種為所欲為的自暴自棄。

一、接納的理解

如果首先聊一下「自我接納」,那麼我們無疑需要先去了解什麼是自我。心理學定義自我:自我是個體對其狀態的認知,包括對其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社會角色的認知評價。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談自我接納,根據心理學理論定義自我接納,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解釋:

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1、能接納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或感到內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很少使用防禦機制。2、自發、坦率、真實,他們能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感情,並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飾自己,自然而單純地表現自己。

真正的接納,不單單是自己面對問題的時候寬恕自己以及他人的單方面的允許。同時還有第二層面的可以去面對真實的現狀,不斷突破過程中的改變。

就像患有焦慮的人無法自己獨自一人出門,自己不願意工作。當聽到心理諮詢師告訴他要接納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不能出門工作社交,那我接納這樣的自己。乾脆不改變了,以後能出去就出去,出不去就算了。反正要接受這樣的自己······其實這個並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那麼怎麼是自我接納呢?就是一方面上述例子可能因為焦慮無法跨出家門參加工作以及社交,我們接受這樣的現狀,這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希望就是,縱容在這個狀態我們還是有希望走出去工作以及社交的欲望。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改變不是一蹴而就,接納自己在走出家門之後會有的一切負面體驗,而且一點點的來。相信自己在承認,接納現狀的基礎上,可以慢慢戰勝這樣的恐懼,重新走向生活。

二、 接納是一個過程

拿上一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在焦慮過程中無法出門工作甚至社交。那麼怎麼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呢?

其實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先要了解到。當事人無法出門社交工作,並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他恐懼。此刻我們首先先要讓他看清這樣的自己。此刻的不能行動是由於自己的恐懼造成。那麼他需要:

1、接受當下的自己(因為過分的抗拒非但不能解決他的焦慮,反而還會加深他的症狀。)

2、明確自己的需求,比如一方面希望逃避生活來達到自己症狀的緩解,另一方面還有就是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3、明確了這些願望以後,就需要和專業人士配合去改變自己當下的這些問題。(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痛苦,但是此刻要把接納貫徹到底。承認事物進步必然會有痛苦的現實,同時一點點尋求突破,接納自己的暫時做不到,下次再努力調整)

只有這樣的貫徹接納到底,我們才能夠不斷的超越當下的自己,才能夠不斷的成長。這才是自我接納。

接納不是讓你安於現狀、接受現實、自暴自棄,接納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改變才能實現接納的意義。

當我們關注大自然的時候會發現,人和任何生物都一樣,都是要不斷的成長,也是希望不斷變得更加強大的。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向著陽光不斷的蛻變與成長,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

我們不是為了接納而接納,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接納,當你接納了自己的不足,別忘了改變。

文章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自我接納,甚至覺得誤導自己。就像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自我接納」變成了「自暴自棄」的藉口,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困難挫折,面對人生的不完美時,不自信、內心不夠強大,而選擇逃避,自欺欺人的結果。

相關焦點

  • 自我接納
    卻會在夜裡突然間情緒失控嚎啕大哭 不可抑制 我記不得那都是幾月幾號 但是哭著哭累了入睡的感覺還在我的精神裡歷歷在目 好像沼澤裡的手 把我的情緒要拽到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 很沉很冷很可怖 我是不抽菸的 但我記得那之間有一次 因為媽媽嘮叨我 我情緒爆發 摔住房門 在陽臺一口氣抽了五根煙 直到肢體沒了拿煙的力氣 站起來倒床上便沒了意識 來紐西蘭是我進行的一次自我救贖
  • 自我接納是自信的起點
    有自我接納,有不斷自我完善的動機和行為,總有一天,就會具備能力,並最終具備自信。 所以,自我接納是自信的起點。從自我接納出發,不僅可以讓一個青年學生早日擺脫自卑這一「青春病」,更可以讓其早一天走向自信。 進取與自我接納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接納自己的人未必一定會進取,但是,不接納自己,也很難有較大的進步。 進取心有兩種,一種是追求成長,一種是避免失敗。
  • 自我接納:走向自信終極之路
    長大後,我們不能自我肯定和接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要求,而理想通常會高於現實,於是我們就可能陷入無休止的沮喪中,自卑感隨處可以獲得,自信卻無處可尋。沒有自信,做事情就像手腳被捆綁的囚徒,又怎麼可能全情投入生活,去為自己的夢想打拼呢?為什麼接納自我才是走向真正自信的終極出路?抑或不管你身處的情境如何,你仍然可以自信起來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 九型的使命——從自我揭露到自我接納
    這就是關於九型的使命——九型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眼看穿別人的火眼金睛,不是「八面玲瓏」的人際交往智慧,甚至不只是自我的信心構建與心智成長,而是一種心態的轉變――一種真正的謙卑。        這個謙卑不是謙虛,而是接納,慈悲,平等心。我們透過九型一定會看到:九型好比九種顏色,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顏色,無論他的顏色是豔麗是暗淡,都可以不帶評判地全然接受。
  • 真正自我接納,你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那有人就會問了,你說的這些和自我接納有什麼關係嗎?答案是有的。因為,閨蜜只能夠接納自己完美的地方,但是,卻不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所以啊,她接受不了別人說她半點兒的不好!在這點上,大家是存在誤解的,接納自我,不是自我欺騙,畢竟沒有人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但是,你忽視自己的不好,盲目認為自己各方面都足夠好,這可不是自我欣賞,而是自我欺騙。其實,這也是不能接納自我的表現。真正的自我接納,是允許自己有不足的地方。
  • 真正自我接納,你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那有人就會問了,你說的這些和自我接納有什麼關係嗎?因為,閨蜜只能夠接納自己完美的地方,但是,卻不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在這點上,大家是存在誤解的,接納自我,不是自我欺騙,畢竟沒有人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但是,你忽視自己的不好,盲目認為自己各方面都足夠好,這可不是自我欣賞,而是自我欺騙。其實,這也是不能接納自我的表現。真正的自我接納,是允許自己有不足的地方。
  • 真正的改變,需要接納自我,放下自己的焦慮,為所當為
    文/和雨似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話:接納自我,擁抱自我。那麼,什麼是接納自我呢?心理學中是這樣說的:一個自我接納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感到內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到底什麼樣的事情,是需要我們自我接納的呢?
  • 《回憶中的瑪妮》讓我們明白,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別人
    ,也接納了對她好的人。杏奈因為自身的經歷,所以內心其實是很不安的,因為父母雙亡,後來外祖母也去世,雖然她被領養,但因為親人們的離世,年幼的她將他們的離開,認定為拋棄,或許她對自己的父母並沒有什麼印象,但是她的外祖母的離世,卻是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的,那種被遺棄的感覺讓她很自卑,也很痛苦,她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又害怕那種關愛只是憐憫,她是矛盾的,因為內心的矛盾,讓她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在她的心裡,她就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
  • 【星星點燈】自閉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接納
    你會說「我的孩子是自閉症」或「我的孩子有自閉症的困擾」?你的孩子會說「我是亞斯柏格症」或「我有亞斯伯格症」?你是否曾經留意自己怎麼說這些話?你是否發現,不同的說法,對於說著與聽者可能有著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我的孩子有自閉症的困擾」,這句話或許告訴著我,自閉症僅是孩子的一部分,當然這部分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關鍵性的影響,但是重點在於我想要告訴你的是」我的孩子有一部分仍然和一般孩子一樣。」
  • 一個幽默搞笑的減肥故事,引導孩子接納自我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探討了關於外表、差異和自我接受的問題,引導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沒必要為了和別人一樣去改變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熊熊減肥大作戰大胖熊奧利弗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可是上個星期天,他的安排卻被打亂了,因為他曬在晾衣繩上的小花褲不見了。
  • 電影《傲慢與偏見》:女人最好的才華,是能夠接納自我
    1.女人最好的才華,是能夠接納自我伊莉莎白雖然出身並不富有,但她非常自信。她的這種自信,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傲慢,就像她的妹妹莉迪亞說的,「有時,你比達西先生還要高傲」,但在我看來,她的自信源於她有一個內聚性自我。
  • Don't be shy--接納自己
    但她們擁有的共同點是接納自己。因為接納自己所以顯得自信從容,願意在生活裡被美好的事物包圍,面對鏡頭大方自然,完全沒有討好或扭捏感,你會覺得她們每個人都是各有其美的花,相似點是舒展盛放的姿態。接納自己可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是一場惡戰,有人在掙扎,有人已凱旋。 part 1-我自己的經歷 我從小算是比較孤僻的小孩,喜歡自己玩。因為沒有什麼朋友,所以也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在上大學之前,對於貧窮、醜陋這種會導致很多人自卑的事情沒什麼概念。轉折點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原本生存的蛋殼突然被外界敲開一個洞。
  • 彼此接納 Accepting One Another
    - 羅 15:7✟ 靈修  你有沒有試過找尋歸屬感,卻感到被排斥呢?這種事情真的令人傷心。神造我們的本意,是要我們彼此建立關係。難怪《海德堡要理問答》中這一條有那麼有震撼力。它問:「你生與死的唯一安慰是什麼?」 答案是:「在生和死兩者之中,我的身體、靈魂都不屬於我自己,乃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
  • 接納他人,學會包容與愛
    沒有那麼擔心,也就更容易包容、接納,也就不會有那麼情緒和指責。很多時候,當我們的情緒、指責減少了,對方反倒更願意做出改變。02除了降低對對方行為的擔心,接納他人,我們還可以通過理解對方的行為來實現。比如說:你希望對方幫你一個忙,但是他沒有幫,你會有些失望、生氣。
  • 擁抱、接納、認識你的抑鬱
    ——《擁抱、接納、認識你的抑鬱——給<女主播抑鬱症日記>一書的序》抑鬱症,也許是最廣為人知的心理疾病了。平常生活中談起抑鬱症時,人們容易使用這樣的邏輯——試著開心一點,多找找人陪,好好鍛鍊鍛鍊身體……你會好起來的。這種邏輯,是在輕視抑鬱症。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可以說,眼淚是一種社會信號。人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我們既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了解自己,也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來了解他人,與他人互動,哭對於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今年我28歲,放棄成功了」:找到自我、接納自我的人生同樣精彩
    看似在困難面前卸甲投降的行為,看似被成功拋棄的人,實際上,她不過是找到了自我,並接納了自我,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而已,這樣的人生或許沒有那些輕易被看見、被認可的成就,但同樣精彩。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複製李敏的人生,但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裡找到自我,並接納自我。
  • 接納,而不是接受
    很多人都知道那句很著名的話:願上帝賜予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賜予我無限的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並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但是,知道了這句話,並不能讓你減少痛苦,或者讓你變得更強大,因為,在這句話裡涉及到的「平靜的心,勇氣,智慧」等,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擁有的,上帝也不會給你,只能自己修煉。如何修煉?
  • 建立真正的人際關係,始於對自己的徹底接納
    當內在的傷痛逐漸消失時,你會發現對自己感到越來越自在;因為你再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隱藏的了,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閃躲的了,你就能自在的做自己。當可以自在的和別人相處時,你很容易就可以與人們連結,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你的每一個關係都會自然的改善。
  • 接納自己
    不知道從去年的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好像特別的「頹廢」,越來越懶,每周一篇的文章,堅持快三年了,不管在多麼勞累的情況下,也不曾放棄過,對於文章質量也沒有過半點的敷衍。現在能有多敷衍就有多敷衍,甚至有好多次,拿著那些沒有任何主題,草稿般的文字,提交到系統,草草了事。對於運動也提不起興趣,有些購買的網課也置之一旁,絲毫提不起一點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