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我們極力避免的情感體驗,如何避免或者減少這種體驗?這個問題成了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儘管如此,痛苦卻依然會不期而至,包括心理學家們在內,生命中不可能沒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人生本來就充滿了悲歡離合與酸甜苦辣。
但是,面對同樣或類似引起痛苦的情境,不同的人痛苦的程度會有差別,除去其他原因外,這種差別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認知層次所帶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那句很著名的話:
願上帝賜予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賜予我無限的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並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但是,知道了這句話,並不能讓你減少痛苦,或者讓你變得更強大,因為,在這句話裡涉及到的「平靜的心,勇氣,智慧」等,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擁有的,上帝也不會給你,只能自己修煉。
如何修煉?
勇氣和智慧的修煉太過複雜,在此,我只想重點說一下,為了保持平靜的心,如何做到接納——接納不可改變的。
很多人對於接納與接受這兩個詞分不清楚,以為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差不多,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二者雖看起來相似,卻是有著極大的差別。
首先,接納是主動、積極的狀態,接受是無奈消極和被動的狀態。
當我們說「接受現實」的時候,意味著我們開始放棄對現實的改變;而接納現實,則是讓自己內在的狀態先得到調整,讓自己可以擺脫對現實的牴觸和由此引發的痛苦,然後積極尋求機會,找到可以改變的東西。
從情感上來說,接受,雖然也會讓人減少痛苦,但是,內心依然會隱隱作痛,並且在某種情況下會被瞬間觸發,然後,痛苦又捲土重來。
接納卻可以讓人變得坦然而平靜。
我特別想用一個比喻來表示二者的區別。
如果把我們的心靈比作一個有一定彈性的皮袋子,把生活中那些讓我們痛苦的外在事物比作石塊。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會有所感悟。
接受,就是允許那些石塊裝進袋子,我們不再試圖把那些石塊從袋子裡向外清理了,因為我們已經做了努力,但是,事實證明,我們不具備清理出這些石塊的能力了。
裝滿了石塊,會讓袋子發脹,雖然我們暫時和它們和平共處了,但是,袋子卻是處於負重的狀態,我們是在承受這種狀態,滿滿的石塊充斥著袋子,這肯定會讓我們前行的步履變得更加艱難。
接納是什麼?
接納就是給這些石塊足夠的空間,這個空間足夠大,除去可以容納這些石塊,我們還有更大的空間,所以石塊並不會脹滿袋子。因為有更大的空間,所以,石塊帶給我們的影響並不那麼大,我們依然可以有足夠的力量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甚至,一段時間後,因為空間足夠,這些石塊更有可能從袋子裡被移出去,讓我們內心重新恢復原有的彈性。
在這裡,心靈有足夠的空間是關鍵,我們要想辦法讓心靈空間變得足夠大,大到可以輕鬆容納那些負面的東西。
這個讓心靈空間變大的修煉,就是開闊自己的心胸,拓寬自己的視野。
比如有人考大學選錯了專業,就認為這輩子完了。但是有的人卻從另外的領域尋求突破,然後,讓自己不再沉溺於後悔之中,而是努力尋求一種可以彌補的方法。
而接受了「選錯專業」這個現實的人,則是在現實中得過且過,反正自己已經選錯了,就只能這樣了。
接受現實的人,雖然不再掙扎,但是,努力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屬於固定型思維,不相信自己依然還有機會,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所以,開闊視野,開闊心胸,讓我們可以做到接納的最好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具備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堅信一切都可以改變,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實,即使達不到理想中的目標,也會尋求到比現在更好的方法。
當你開始尋求改變的時候,你才能讓自己發現更多的道路,才更有可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路徑。
做到了這一步,我們才能減少自己的痛苦,並且向著更美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