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停火背後:亞美尼亞從「我們贏了」到「再也打不下去了」

2020-12-15 中原新聞網

一座年久失修的教堂孤立在廢墟中,西牆依然高聳完好,在菲祖利這個納卡地區(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破敗的小鎮中顯得十分突兀。時至今日,已無人知曉何種教派曾在此活動,連它的名字都遺失在凍結的時間裡。  1993年8月23日,17000名居民匆忙打包行囊,乾糧、鋪蓋被胡亂塞作一團,人們在荷槍實彈的亞美尼亞士兵監督下離開了家鄉。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都是亞塞拜然人。懊喪的人流緩緩消失在黃昏下,在物理和記憶兩個層面上,小鎮菲祖利徹底化為了一座死城。

27年後的秋天,亞塞拜然人又回來了。「看看這一切吧,看看這毀滅、破敗和遺忘,除了廢墟,菲祖利什麼也沒有。」阿族軍官納提克年輕的臉龐上並無喜色,他告訴法國《世界報》,「他們(亞美尼亞人)大動幹戈,將數以萬計的人逐出家鄉,難道僅僅是為了把城鎮從活人手中剝離,然後棄置於荒野而不顧?」

納卡地區的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圍繞納卡的爭端肇始於1988年,並於上世紀90年代爆發戰爭。1994年戰爭結束,亞美尼亞佔領納卡及其周邊7個地區。自那以後,這些地區一直被親亞美尼亞政府的亞美尼亞族人控制。但30多年來,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圍繞納卡的爭奪仍未停止。今年9月,雙方再次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在6周多時間裡,亞塞拜然軍隊逐步佔據了優勢。

土耳其軍援支持下的亞塞拜然軍隊在今年10月下旬奪取了菲祖利。亞美尼亞軍隊敗走時,甚至沒來得及移走軍火物資,滿滿的機槍子彈盒被隨意丟在馬路拐角,還有不少蘇制D-30牽引式火炮的122毫米口徑炮彈散落地面。

菲祖利離西北方向的舒沙只有40公裡之遙。11月7日,人們在菲祖利能清楚地聽見舒沙城中的D-30火炮轟鳴怒吼。在那場激戰中,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軍隊在城區附近來回拉鋸,幾日之後阿軍佔據舒沙。這是納卡地區最大的城市,阿軍得手後,將可以輕易對納卡地區剩餘亞美尼亞軍發起新攻勢。11月9日,憑藉此勝,亞塞拜然軍隊迫使亞美尼亞籤訂了44天以來的第四份停火協議。

與前三份形同廢紙的文件不同,這次協議達成後,俄羅斯火速將2000名士兵和近百輛裝甲車派往納卡,開展維和行動。交火雙方基本停止了軍事行動,一派令行禁止的氣象。在阿、亞兩國首都,悲歡互不相同。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居民上街大肆慶祝勝利,而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的市民們則垂頭喪氣,難以接受敗局。

「最後的祈禱」

「我弟弟在保衛菲祖利的戰鬥中受傷,和他一起參軍的兒時玩伴在他面前被炮彈炸成齏粉,電光火石間,這就是一回頭的事。」26歲的亞美尼亞女孩塔特維克帶著痛苦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截至上周末,亞美尼亞方面宣布已有至少2300多名士兵陣亡,由於亞方是敗退一方,難以全部清點遺體數量,實際傷亡數字料將更高。在亞塞拜然一方,官方沒有宣布傷亡數字。

全民悲痛之下,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的情感最為真切。開戰初期,一張神父手持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立於山間的照片傳遍社交網絡。這位「網紅」名叫霍夫哈納斯,也是一名亞美尼亞老兵,現掌管著納卡地區達迪凡克(Dadivank)城的修道院。在1993年春季的戰鬥中,他所在的部隊奪回了修道院和其他幾處教堂。達迪凡克修道院建於9到13世紀,見證了外高加索地區近千年來的動蕩歷史,多次經歷戰亂卻屹立不倒,已成為亞美尼亞教會的驕傲。

手持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的霍夫哈納斯神父

「我絕不會把它再交給『突厥人』,1993年我們拿回修道院時,發現『突厥人』居然把它變成了養牛場。」與前來報導納卡戰局的法媒交談時,霍夫哈納斯始終以「突厥人」一詞來稱呼敵人,故意將亞塞拜然人和土耳其人歸為一類,仿佛眼下的戰鬥只是亞美尼亞民族與對方數百年鬥爭史的一部分。亞塞拜然軍隊已近在咫尺,霍夫哈納斯卻堅稱將「與自願留下的居民一起堅守」。

決定性的軍事挫敗以後,儘管後方的葉里溫還有不少人鼓吹繼續作戰雪恥,納卡的亞美尼亞人厭戰情緒已十分明顯。面對咄咄逼人的阿軍,當地居民多採取消極抵抗方式,或點燃自家房屋,或剪斷電線,或拆毀加油站,但鮮有人願意留下繼續作戰。

亞塞拜然方面曾要求當地亞美尼亞人在11月15日之前將城鎮交給阿軍,後來「出於人道主義原因」,決定延期十日。消息傳來之前,達迪凡克的居民們自發參加了「最後的祈禱」。不少人專程從亞美尼亞國內趕來,希望在這裡接受洗禮。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9日的停火協議籤訂後走訪納卡多地,發現大部分當地的亞美尼亞居民都歡迎俄軍維和部隊進駐,俄軍的存在讓他們決定繼續留在納卡地區亞美尼亞控制下的區域。目前正在納卡地區拍攝紀錄片的亞美尼亞資深媒體人蘇萊曼尼耶也告訴澎湃新聞,俄軍到來使一些人吃了定心丸。

從「英雄」到「叛徒」

兩年前,亞美尼亞現任總理帕希尼揚借著那場反對修憲的街頭運動登上了亞美尼亞政壇的最高點。

當時,已卸任總統職務的薩爾基相就任新政府總理,而他在2015年推動的修憲公投使亞美尼亞政體在2018年由總統制轉為議會制。反對一方認為修憲只是薩爾基相為了繼續鞏固權力。帕希尼楊此時乘勢而上,獲得一些有西方背景的非政府組織(NGO)支持之後,在全國發起了「和平遊行」反對薩爾基相事實上的「連任」。

在那場運動中,他使用了一套主張對亞塞拜然強硬的話語,還在集會中有意模仿亞美尼亞戰爭英雄梅爾科尼揚的外形和姿態,以此獲取民眾支持。正是由於這種強硬態度,此次停火協議籤訂的消息傳來時亞美尼亞舉國皆驚,一時間人們甚至不敢相信帕希尼楊真的在協議上簽了字。

1992-1994年納卡衝突中的亞美尼亞戰爭英雄梅爾科尼揚。 圖源:亞美尼亞公共廣播

帕希尼楊2018年4月17日在一場反對政府的公共集會上。他手纏繃帶,穿著迷彩上衣,模仿梅爾科尼揚的姿態對公眾講話。圖源:commons.wikimedia.org

停火協議籤署後,葉里溫爆發了大規模民眾抗議,抗議者稱帕希尼揚是「叛徒」,並要求他就這一停火協議引咎辭職。帕希尼揚在其臉書主頁透露,他本人的辦公室遭到嚴重破壞,總理官邸中的電腦、手錶、香水、駕照等物品失竊。

「他們(葉里溫官方媒體)一直重複著說我們贏了,直到前兩天所有人突然發現戰事已經一敗塗地。」停火消息傳來後,身在德國工作的亞美尼亞女孩塔特維克帶著哭腔說。在不少公眾眼裡,總理就這樣一夜之間由戰時領袖變為了「國家叛徒」。

其實,帕希尼揚並非一以貫之的對阿強硬派。從政前,他是亞美尼亞知名的記者和編輯,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被認為「智力過人、言辭犀利、擅長辯論」,以痛斥腐敗和批評寡頭出身的政客而為人所知。1999年起,帕希尼揚任《亞美尼亞時報》編輯,也正是這個職位將他引向從政之路。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葉里溫,任何動搖納卡「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地位的政治主張都無法持續存在。亞美尼亞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列翁·特爾-彼得羅相正是因為支持與亞塞拜然實現「土地換和平」的倡議而逐漸在國內政治中失分,最終於1998年黯然下臺。而初涉政壇的帕希尼揚與彼得羅相私交甚好。

直到2008年,帕希尼楊都沒有掩飾對彼得羅相的同情。在當年的街頭公開集會上,他為彼得羅相的復出奔走呼號,高喊「我們得把城市從卡拉巴赫的渣滓們手裡救出來!」此語矛頭直指亞美尼亞前總統科恰良和薩爾基相,他們兩人都在納卡地區出生,都在納卡問題上持相對強硬的立場。科恰良拒絕接受彼得羅相和亞塞拜然方面一致同意的和平計劃,而薩爾基相也不太贊同妥協。而在彼得羅相下臺那一年,帕希尼揚還因涉嫌誹謗時任國家安全部長的薩爾基相而入獄一年。

「真正的革命者是一種破壞力,破壞之後應該出現新的結構,真正的革命者永遠不會上臺。」記者出身的帕希尼楊曾在自己出版的著作《國家的對立面》中關於切·格瓦拉的一章中寫道。但他仍然在2018年的街頭運動後當選亞美尼亞總理,此後其對納卡問題的立場也再次發生轉變。

早在去年1月,亞美尼亞國內就出現了關於帕希尼揚願意對亞塞拜然做出讓步的猜測,當時帕希尼揚公開指出,在納卡問題上毫無疑問要採取「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也就是亞美尼亞必須把在納卡周圍佔領土地的一部分歸還給亞塞拜然。有亞美尼亞媒體評論稱,這凸顯了帕希尼楊政治投機的一面。

一直以來,納卡問題都對亞美尼亞的政治運作有著非常現實的影響,對於任何一屆亞美尼亞政府來說,它都是一個根本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進曾撰文指出,亞美尼亞政治精英內部存在所謂的「葉里溫派」和「納卡派」。納卡出身的領導人在戰爭的特定時期容易得到民眾認同和支持,一旦納卡衝突進入緩和階段,來自首都葉里溫的強大政治力量則很容易對「納卡派」發起挑戰。

儘管帕希尼揚曾作出上述妥協的表態,在今年9月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戰火重燃直到11月9日停火協議籤署前,他仍能得到國內民眾的支持。塔特維克在10月中旬第一次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甚至斷言,「現在是戰時,帕希尼揚擁有我們的信任,全國人民都團結在他的政府身後。」雖然她早就注意到了亞美尼亞媒體與歐洲媒體的報導口徑差別——在有官方背景的亞媒報導中,亞美尼亞軍隊「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對戰損情況和戰果的描述也不乏加工或誇大,但渴望勝利的情緒驅使她主動過濾掉了歐洲媒體對不利戰況的報導。

而亞美尼亞資深媒體人蘇萊曼尼耶則認為,是時候用務實的眼光審視兩年前那場助力帕希尼揚登上總理之位的「天鵝絨革命」了。蘇萊曼尼耶出身於非政府組織,在多年的從業生涯中常常和美國主流媒體合作。

「近來的亞美尼亞政治顯然過多受到了民粹主義影響。帕希尼楊政府上臺後宣稱要終結腐敗,承諾無一兌現。」蘇萊曼尼耶告訴澎湃新聞,「過去兩年間發生了太多無法解釋的事情。如果新政府上臺,有必要對過去兩年的一切內外政治決策展開調查。」

亞美尼亞的「三心二意」

帕希尼揚的上臺打破了二十年來親俄寡頭壟斷政治利益的局面。儘管他執政後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國內政治議題上,並未在外交政策上做出重大轉向,但與地區「老大哥」俄羅斯的關係還是不可避免變得冷淡,這使得亞美尼亞對俄羅斯的跟隨顯得有些三心二意。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某種程度上正是帕希尼揚本人雄心勃勃改革議程。

為了解決腐敗問題,帕希尼揚將前朝「強人」告上法庭,其中包括前總統科恰良和前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哈恰圖洛夫。波蘭智庫「華沙研究所」認為,此案對於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關係至關重要,據稱科恰良與普京本人有著深厚的私人友誼,而哈恰圖洛夫則是俄羅斯領導下的軍事聯盟集安條約組織的主席。在反腐框架下,帕希尼揚政府還針對俄能源巨頭特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所有的亞美尼亞分公司和俄羅斯控股的亞美尼亞鐵路公司展開了逃稅調查。

帕希尼揚政府傾向於改善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當時,美國駐葉里溫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增加了兩千人,同時,葉里溫還與索羅斯支持的「開放社會」等NGO保持了密切關係。這些組織常常打著「慈善」名義,進行一些政治組織和宣傳活動。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帕希尼楊政府完全「拋棄」了老盟友俄羅斯,至少不是在心理上。實際上,直到納卡衝突的最後一刻,葉里溫政府都明白如果能夠爭取到外部實質性支持的話,那它只能來自莫斯科,而不是華盛頓或者巴黎。

俄羅斯似乎對此別有一番觀感。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研究人員杜米特魯·明扎拉裡撰文分析稱,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其對亞美尼亞的信任受到了損害,克裡姆林宮將帕希尼揚視為 "索羅斯任命的人",並指責他 "提拔親美政客"。俄籍亞美尼亞裔國際關係學者瑪麗埃塔·葉普列姆楊則告訴澎湃新聞,在葉里溫的授意下,對俄資企業和相關項目的調查才得以進行,這直接導致如俄羅斯聯邦杜馬副主席扎圖林等莫斯科高層官員失去了對帕希尼揚政府的信任。他們開始質疑是否值得在政治上繼續投資亞美尼亞,而不是轉向同樣與俄羅斯維繫了良好關係的亞塞拜然。

俄羅斯在最後一刻才「下場」介入納卡停火協議可以看做是對葉里溫的某種「懲戒」,但同時,明扎拉裡認為這也是為了增強下一屆亞美尼亞政府對俄羅斯的依賴。

「為製造必要的威脅感,俄羅斯允許亞塞拜然收復納卡周圍的所有領土,使該飛地未來的防禦變得極為困難。被亞塞拜然擊敗凸顯了亞美尼亞在軍事上的脆弱性。俄羅斯將利用這種脆弱感,說服亞美尼亞民眾和領導人同意與俄羅斯更緊密地融合,甚至可能建立類似於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間的那種聯盟。」他寫道。

戰後,俄羅斯實現了在所有三個高加索國家的軍事存在,這是蘇聯解體後首次出現類似局面。儘管葉里溫可能會因莫斯科沒有及時下場來援而心懷怨氣,但依據停火協議,俄軍的存在將成為納卡亞美尼亞人的安全保障。隨著時間推移,亞美尼亞政府和民間輿論都將不得不更加重視俄羅斯的意見。

這場急需外部支持的戰爭讓亞美尼亞人看清了一切,歐洲和美國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措施幫助亞美尼亞對抗更強大的敵人。在首都葉里溫,人們對西方的憤怒與日俱增。兩名「中東之眼」的英國記者前往抗議現場時遭到抗議人群抵制,有抗議者大喊著「英國去死!」(「F**k Britain」),另一些人試圖解釋:「是英國和西方讓亞美尼亞失望了。」

「當我們與俄羅斯關係好時,世界就會懲罰我們。當我們與西方關係好時,俄羅斯就會懲罰我們。」葉里溫的一名律師阿努什瓦西裡阿塔加尼揚將亞美尼亞的困境總結為這樣一個悖論。「我們失望透頂。發動這場戰爭的並不是我們,但面對悲劇的人是我們。」阿塔加尼楊感到憤怒又無助,她的堂兄在最近的衝突中協助救治傷員,不幸在一場無人機襲擊中遇難。

法國亞美尼亞人協會主席帕帕齊楊則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曾當面向法國總統馬克龍要求法國加大對亞美尼亞的援助,並派兵參與維和。然而,除了答應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外,馬克龍沒有對派兵提議作任何回應。

作為近兩個月來工作成果的展示,帕帕齊楊在社交媒體上高調描述如何爭取到巴黎市長伊達爾戈和法國共和黨大佬佩克雷斯等資深政客的支持。在法國亞美尼亞人協會的積極活動下,她們都支持法國政府承認納卡地區政權,並主張向亞美尼亞提供援助。

私下裡,祖輩曾因亞美尼亞大屠殺而逃到法國的帕帕齊楊卻坦言,「再也打不下去了,世界又一次拋棄了我們。」

相關焦點

  • 納卡衝突停火的背後——三國博弈 誰是贏家?
    亞美尼亞國力本就弱於亞塞拜然,自衝突爆發以來,亞美尼亞方面始終處於下風,不但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還丟失了原來控制的多個城鎮和村莊。尤其是納卡地區戰略重鎮舒沙的丟失,更成為迫使亞美尼亞同意停火的「最後一根稻草」。舒沙坐落於納卡地區首府斯捷潘納克特以南15公裡的高地上,是連接納卡地區和亞美尼亞的重要關卡。舒沙被阿軍控制後,斯捷潘納克特直接面臨著阿方的軍事壓力。
  • 納卡又發生衝突,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各有死傷
    在俄羅斯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達成停火協議。隨後,俄軍向納卡地區派出近二千人的維和部隊,監督停火。但是,當地局勢非常不穩,許多不願意放棄納卡領土的亞方強硬派武裝,拒絕撤離,並秘密組建遊擊隊等抵抗武裝。
  • 亞美尼亞稱亞塞拜然破壞納卡停火,凌晨發射炮彈和火箭彈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18日消息,亞美尼亞國防部發言人表示,亞塞拜然在18日凌晨破壞納卡停火制度。亞美尼亞國防部發言人Shushan Stepanyan在推特上發文稱,「敵方從00:04至02:45向北方方向發射了炮彈,從02:20至02:45向南方方向發射了火箭彈。」
  • 停火後的納卡地區:道路兩旁堆滿士兵屍體,戰車殘骸不計其數
    據亞塞拜然國防部發表的聲明稱,當日在俄羅斯駐納卡地區維和部隊的參與下,阿方將一些亞方陣亡軍人的遺體交給亞方,亞方將6具阿方軍人遺體交給阿方。聲明中提到,上述人道主義行動是根據俄、阿、亞三國領導人此前籤署的停戰聲明進行的。而在網絡上,一則「停火後的納卡」視頻受到廣泛關注,視頻畫面中,道路兩旁堆滿了陣亡士兵的遺體以及戰車殘骸,令人觸目驚心。
  • 納卡衝突–千年悲歌的亞美尼亞竟然是卡戴珊的故鄉
    兩國為了納卡地區的歸屬而再次兵戈相見。為什麼說是再次呢?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前蘇聯的解體,雙方就曾經大打出手,局部戰爭歷時三年。在國際社會的幹預下才實現停火,但矛盾只是被壓制,而並沒有消失。一旦外部因素刺激,很容易再次爆發。 第二則新聞是,美國名媛,卡戴珊家族的金.卡戴珊發推文,指責亞塞拜然侵略,聲援亞美尼亞。由此我們才知道,亞美尼亞竟然是卡戴珊的故鄉。
  • 納卡衝突 – 千年悲歌的亞美尼亞竟然是卡戴珊的故鄉
    亞美尼亞的教堂和亞拉拉特山最近兩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衝突再起。兩國為了納卡地區的歸屬而再次兵戈相見。在國際社會的幹預下才實現停火,但矛盾只是被壓制,而並沒有消失。一旦外部因素刺激,很容易再次爆發。第二則新聞是,美國名媛,卡戴珊家族的金.卡戴珊發推文,指責亞塞拜然侵略,聲援亞美尼亞。由此我們才知道,亞美尼亞竟然是卡戴珊的故鄉。全世界範圍內竟然有700萬亞美尼亞人,超過了亞美尼亞國內人數。
  • ...亞美尼亞_軍事|亞塞拜然_軍事|停火協議|俄羅斯_軍事|無人機|阿方
    更為可笑的是第二輪停火協議僅僅維持了四分鐘就被扼殺了,雙方再一次打破了難得的和平狀態,只不過納卡地區的大部分平民已經安全撤離,只有少數還在堅守。之所以籤署停火協議,也只不過是為了兩國可以交換戰俘和士兵遺體,這才是主要的目的,況且這兩次的停火協議並沒有產生太大的約束力,即使雙方在毀約之後也沒有受到懲罰,這樣一來就更讓停火協議變得一文不值了。
  • 納卡衝突結束後 亞美尼亞總理的「考題」更多了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巴庫12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南高加索記者 薛一博)12月15日,數千民眾聚集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的主幹道上示威遊行,繼續要求亞總理帕希尼揚辭職。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之間的新一輪納卡衝突結束後,一些亞美尼亞人認為,納卡停火協議顯然不利於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國內已經爆發了多場要求總理辭職的遊行示威,帕希尼揚的支持率一路走低。面對戰爭失利、政治動蕩、經濟萎靡、疫情難控等多重困難,曾經紅極一時的「民選總理」帕希尼揚「壓力山大」。
  • 納卡地區又打起來了!數千俄羅斯士兵沒管住,亞塞拜然先發起攻擊
    納卡戰爭自11月9日停火之後,俄羅斯部隊就進入納卡地區,執行維和任務。這場戰爭究竟誰輸誰贏,從雙方的協議上看,亞美尼亞因此失去了納卡多個地區的控制權,而亞塞拜然總統也帶著自己的老婆在控制地區溜達了一圈。
  • 納卡衝突持續丨亞阿領導人就停火條件仍存分歧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激烈衝突仍在持續。路透社7日報導,衝突已造成360多人死亡,包括納卡地區的320名軍人和19名平民、以及28名亞塞拜然平民。目前,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導人就停火條件仍存分歧。
  • 土耳其僱傭兵強佔納卡,趕盡殺絕亞美尼亞人,俄:第二個敘利亞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3日報導,日前亞塞拜然軍隊根據停火協議開始接管納卡多個地區,目前之前居住在當地的大批亞美尼亞平民已經隨本國軍隊撤離,許多人在臨走前放火焚燒家園,寧肯毀掉也不留給亞塞拜然人
  • 中東面面觀丨納卡衝突背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
    2020年11月9日,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籤署聯合聲明,宣布自10日起,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實現完全停火。該聲明的籤署暫時結束了阿亞雙方為期44天的衝突。雖然戰事告一段落,但納卡衝突背後的地區大國博弈卻從未停止,而博弈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高加索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戰爭衝突始末,納卡地區能否成為克裡米亞?
    兩國領土問題的矛盾的緣由 那麼,納卡地區的領土糾紛,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先來了解下納卡地區,納卡地區的人口組成主要由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為主,其中亞美尼亞人佔地區人口8成以上,而亞塞拜然人只佔很小的比例,因此,這個地區的人民對亞美尼亞是有向心力的。
  • 納卡衝突再次爆發,亞美尼亞向俄求援,土耳其:敢插手就攻擊
    日前,俄羅斯國防部發出聲明,證實了納卡地區在籤署停火協議以來首次出現了交火。值得關注的是,在此之前,亞美尼亞國防部稱亞塞拜然的軍隊曾發起過攻擊,為此還造成了3名阿方軍人受傷。不過戲劇的是,亞塞拜然不但予以否認還反過來指責亞方挑釁造成阿方士兵受傷。
  • 納卡衝突:納卡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死結?
    1994年5月,在俄羅斯等外部勢力協調下,兩國才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但雙方就納卡問題依然爭執不下,小規模的衝突持續不斷。如今納卡地區是一個不被國際承認的「納卡共和國」,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人口僅15萬,亞美尼亞人約佔90%。這個以亞美尼亞人為主的地區,長期以來都歸屬於亞塞拜然,這樣的行政劃分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成為雙方心結呢?
  • 納卡衝突落幕 各方得大於失
    未來三年裡,將制定沿拉欽走廊建造一條新交通線的計劃,以確保斯捷潘納克特和亞美尼亞之間的聯繫。  亞阿雙方在衝突開始時,就顯現了軍事力量上的懸殊。土耳其對亞塞拜然的強力支援,使得亞美尼亞在戰事上節節敗退。隨著納卡地區戰略重地舒沙的丟失,亞美尼亞在這場衝突中已「退無可退」。如果戰事繼續進行下去,亞美尼亞面臨的結果很可能是失去整個納卡。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衝突的前世和今生
    想要了解納卡地區衝突的原因,還是回到18世紀。 18世紀 18世紀初,俄羅斯帝國通過和波斯的戰爭取得了包括納卡地區在內的外高加索地區。
  • 納卡衝突致亞美尼亞30人身亡,上百人受傷,各國呼籲和平解決爭端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衝突愈演愈烈,雙方截至目前都沒有任何想要停火的打算,而且除了亞美尼亞之外,許多周邊國家都被戰火波及,土耳其已經明確表示要支持亞塞拜然,而亞美尼亞也表示自己將會使用重型武器來應對可能惡化的局勢。
  • 納卡衝突大事件盤點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11月10日凌晨,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導人通過了有關在納卡地區停火的聯合聲明。根據俄羅斯總統宣讀的聲明,從11月10日起在納卡完全停火,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停在各自佔據的位置並應交換戰俘。此外,還將在納卡地區部署俄羅斯維和人員。
  • 普京披露納卡衝突調解細節:「這場戰爭本可避免」
    當地時間11月9日,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達成協議,停止發生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以下簡稱「納卡地區」)的流血衝突事件。當地時間11月10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正式在納卡地區停火,持續43天的流血衝突終於宣告結束。▲9月27日,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