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後變更了49個地名
樂山,擁有世界第一石刻彌勒大佛,是一個令人嚮往,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山東麓、成都之南,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的扇形地帶,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樂山這個地方的地名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演變。樂山,從最早的村落集鎮,到南安、平羌、嘉州、峨眉、青衣、龍遊等地名更迭,是前後變更了49個地名發展而來的。
從樂山市高新區安谷鎮程黃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石針證明:大約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樂山這塊膏腴之地生產、生活。春秋中期,開明氏族自荊楚入蜀,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匯地域定居。他們在這裡除水害、興水利,發展生產,遠近聞名。後開明氏族首領鱉靈受命為蜀王相,負責治理川西平原的大洪水獲得成功,得到了朝野擁戴而取代杜宇為蜀王,號叢帝。
因此,後人將鱉靈定居發跡之地稱為「蜀王開明故治」。可是這「故治」之地當時人們又叫它什麼地名呢?現今尚無文字記載可查。但從地名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遺蹟來看,有人類生存活動的地方必有地名產生,因為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際過程中離不開地名這個工具。所以「故治」這地方也應當有歷史地名或衍化、或變形、或保持它的原始語音而流傳下來。
正如《樂山市志》記載:「有人認為,凌雲山之『凌』諧『靈』,篦子街的『篦』諧『鱉』,與蜀王開明鱉靈相關。不少人贊同此說。」「篦子街這個古地名,實為鱉子故居地鱉子衝演化而來當屬這種類型。」「鱉靈在未成為蜀王前,人稱『鱉子』是極其自然的,其居住地被呼為『鱉子衝』,更是順理成章。」「在『篦子街』這個地名的周圍,還有一組具有以「子」為名的共同特點的古地名:如『牟子』『車子』『鎮子(場)』『磨子(場)』。可能與『鱉子』亦有關。」這些地名也可可能就是三江匯流地帶「蜀王開明故治」地——樂山最早的一些聚聚落小地名。
2、歷代地名變遷
據史料記載,樂山從三千多年前的開明故治以來,就以其山川形勝、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川(蜀)南重鎮,以至今日的川西南區域性中心城市。歷代縣、州、郡、府、路、院、道、督察區、專區、地區、市均設治於此。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派兵南下滅丹犁,在蜀王開明故治地,以「此為蜀郡極南,平定南方,民得以安之意」置南安縣,屬蜀郡。南安縣正式成為政區名稱,南安也成了首個縣治聚落名稱。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夷」,分巴、蜀兩郡地及新闢夜郎地,以「為防南越的屏障、門戶之意」置犍為郡,南安縣由蜀郡改屬犍為郡。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於南安縣地置平羌縣,保定四年(564年)置平羌郡,郡縣同治今樂山。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取其郡土嘉大」之意置嘉州,以領郡縣,這是樂山稱嘉州之始。隋開皇四年(584年)改平羌縣名峨眉縣,開皇九年改峨眉縣名青衣縣,次年改青衣縣名龍遊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嘉州改名眉州,次年又改名眉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名嘉州,天寶元年(742年)嘉州改名犍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名嘉州,並升置中都府。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龍遊縣名嘉祥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改嘉祥縣復名龍遊縣,慶元元年(1195年)以嘉州為「寧宗潛邸」故升為嘉定府,此為嘉州改名嘉定並置府之始。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從成都路分置嘉定府路,治嘉定,至元二十年(1283年)罷嘉定府路,仍置嘉定府,至元二十二年復置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八年立四川行樞密院,治嘉定。明洪武四年(1371年)罷嘉定府路,仍置嘉定府,洪武九年嘉定府改名嘉定州,龍遊縣入州,嘉靖十三年(1534年),下川南道治地由敘州移嘉定,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嘉定州由下川南道改屬上川南道,上川南道治地由邛州移嘉定。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廢平定府,仍置嘉定州上川南道,州、道同治嘉定,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為嘉定府,同時以原嘉定州的直屬區為其行政區域,新增設樂山縣,為嘉定府治地,這便是稱「樂山」地名之始。民國時期,樂山為第五行政督察區治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為樂山專區、地區,省轄地級樂山市駐地至今。
3、為何以不起眼的「至樂山」為名
樂山地名的來歷是很有趣的。清雍正年間對新增縣的取名卻避開樂山城附近的許多名山、大山不取,而選中了城外一片不起眼的「至樂山」為名。而「至樂山」在樂山城外的何方?歷史上的記載卻前後不一致。
南宋之說:「至樂山」在城東。南宋王象之在嘉定寶慶(1208年-1227年)年間編纂的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龍遊縣紀勝景物》中關於「至樂山」,有這樣的記載:「至樂山,在龍遊縣東五裡。清閒處(居)士王樸居之。山谷有頌,何熙志架屋其上,號東山。」
明清之說:「至樂山」則在城西南。清《嘉定府志卷四方輿志山川》記載:「至樂山,城西南五裡,樂山縣名以此。舊名金燈山。」而明《嘉定州志》記載:「金燈山,西南五裡,舊名至樂山,宋王卜居此。」對以上的說法經考證,應當都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因此,可以說南宋時期所說的「至樂山」,就是在今樂山城岷江東岸的三龜九頂掛榜山;而明清時期所說的「至樂山」就是在今樂山城南,與大渡河隔江相望的金燈山。由此可以看出地名是可以變化的,任何一個地名都是在一定歷史時間和空間形成的。「至樂山」的演變就是樂山地名文化的傳承,「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至善至美至樂」。「樂山」之名,反映了歷代樂山人對美好樂山的時代追求。
4、樂山的四個別名:漢嘉、嘉定、嘉陵、嘉陽
嘉州之名來歷:一說以「郡土之美」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載:「分青州平羌等縣為嘉州,以其郡土嘉大為稱。」「嘉」,《說文解字》稱:即「美也」;二說以漢皇帝讚賞故名。
據《樂山縣誌》(民國版)卷1載:「後漢,建武十一年,遣吳漢伐公孫述,泝江而上。十二年春,輿述將龍黨、公孫永等戰於魚涪津,大破之,以次平蜀。」《續漢書》曰:「犍為郡南安縣有魚涪津。按,魚涪津即魚鳧也,蜀既平。」《華陽國志》載:「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戰,眾寡不敵,遵絆馬死戰,遂為述所並。而任郡業閉戶,費貽素隱。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方輿紀勝》載「李巽巖作《雅州學田記》:『昔公孫述據蜀,青衣不賓,光武嘉之。後因改青衣曰漢嘉。』」《輿地紀勝》載:「後周復曰青州,又改曰嘉州,取漢嘉郡以為名。」「漢嘉」成為樂山地名的別稱。
據張方《夷佛灘記》載:「漢嘉因光武帝所嘉得名,以今上潘邸升嘉定府,又賜嘉慶軍。」因而從宋代以來許多文人都稱嘉州為漢嘉。蘇東坡在《送張嘉州》曰:「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樂山的別名還有如:「嘉定」,名始於南宋。宋《方輿勝覽》載:「皇朝因之,以寧宗潛邸,升嘉定府及嘉慶軍節度。」清《嘉定俯志》曰:「寧宗慶元元年,嘉州以潛邸故升為嘉定府,知府遊仲鴻修堰通水,政平民悅。」別名「嘉陵」則是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條下,已正式把「嘉陵」列為嘉定的別名。明人楊基(祖籍嘉州)在《得峨眉月》詩末署「嘉陵書」(見《晴山堂帖》)。趙貞吉《峨眉山歌》「嘉陵黛色何窈窕,暮雨朝雲情未了。」上述所說「嘉陵」,均指嘉州、嘉定、今樂山之地。又名「嘉陽」。明清以來普遍稱嘉州、嘉定為嘉陽,古代把岷江流經嘉州一段亦稱嘉陵江,因城市在江北,故稱為陽。
來源:三江都市報